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詞彙中的古代風俗:“膾炙人口”的“膾炙”到底是什麼東西

由 海州洋看世界 發表于 人文2021-12-27
簡介孟子回答說:“切細的肉和烤熟的肉是人人都喜歡的,羊棗卻只有曾皙一個人喜歡吃

膾炙人口膾怎麼讀

“膾炙人口”是一個使用頻率非常高的成語,今天已經只具備比喻義了,如比喻好的詩文為眾人所稱美。那麼,“膾炙”到底是什麼東西?

《說文解字》:“膾,細切肉也。”切得細細的肉叫“膾”。“炙,炮肉也。”“炮肉”就是烤肉,烤熟的肉叫“炙”。因此,“膾炙”分別指細切的肉和烤熟的肉。

《孟子·盡心下》篇中記載了一則關於“膾炙”的有趣故事:“曾皙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

父親曾皙和兒子曾參(即曾子)都是孔子的學生,公孫丑則是孟子的學生。“羊棗”又稱羊矢棗,顧名思義,長得像羊拉的屎。

曾皙喜歡吃羊棗,曾皙死後,他的兒子曾參不忍心再吃羊棗。

公孫丑問老師:“切細的肉、烤熟的肉和羊棗哪個味道更好?”

孟子回答說:“切細的肉和烤熟的肉味道更好!”

公孫丑又問:“那麼曾參為什麼吃切細的肉和烤熟的肉,卻不吃羊棗呢?”意思是說:既然當爹的喜歡吃羊棗,那麼兒子為了紀念父親,也應該吃羊棗才對。

孟子回答說:“切細的肉和烤熟的肉是人人都喜歡的,羊棗卻只有曾皙一個人喜歡吃。就像避諱是避諱名而不避諱姓,姓是人人都有的,而名是一個人獨有的。”古時候,遇到和父親的“名”相同的字時,就要避諱這個字,或者有意缺筆,或者用同音字替代,但是卻不用避諱姓,這是因為“姓”是人人都有的,而“名”則是一個人獨有的。“膾炙所同也”,膾炙就像“姓”,是人人都喜歡的;“羊棗所獨也”,羊棗就像“名”,只有曾皙一個人喜歡吃。因此曾參就像避諱獨有的“名”一樣,避諱父親愛吃的羊棗。

聽了老師這番深入淺出的解釋,公孫丑恍然大悟,我們也恍然大悟。

孟子所說的“膾炙所同也”,即人人口中都能品嚐出膾炙的美味,但濃縮為“膾炙人口”這一成語,還要後延到五代時期王定保所著《唐摭言》一書。“摭(zhí)”是有選擇地拾取之意,《唐摭言》一書即記載了大量的唐代詩人文士的趣聞逸事。

書中寫道:“李濤,長沙人也,篇詠甚著,如‘水聲長在耳,山色不離門’,又‘帚地樹留影,拂床琴有聲’,又‘落日長安道,秋槐滿地花’,皆膾炙人口。”由人的口福引申而比喻好的詩文如同人人都喜歡吃的膾炙,以至於今人雖然會熟練地使用這個成語,卻不知“膾炙”為何物了!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