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AITO問界系列大賣背後,華為智選正在孵化更多的“賽力斯”

由 何璽 發表于 遊戲2022-12-31
簡介這個車型儘管沒有掛上問界的品牌,但卻是華為與賽力斯合作造車的第一個產品,而且兩家廠商在該車生產中所採取的合作方式,與問界M5、M7一樣,都是華為BU“智選車模式”

華為手機向上滑不動怎麼辦

AITO問界系列大賣背後,華為智選正在孵化更多的“賽力斯”

出品 | 何璽 排版 | 葉媛

AITO問界大賣!交付量從6、7兩月徘徊在剛過7千輛的水平,一躍而至8月份超萬輛,成為造車“新勢力”中的新貴。

憑此成績,AITO問界背後的華為也成為科技大廠造車大潮中,第一個拿出實實在在領先銷量資料的廠商。

01

戰力澎湃的AITO問界

AITO問界在新能源汽車行業裡是個名副其實的“後來者”,它是重慶小康集團下屬的賽力斯與華為合作的成果,也是華為自2019年5月正式成立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部門(簡稱“車BU”)後,拿出手的第一個真正的智選車型。

對於一般消費者來說,問界品牌最讓他們感到熟悉的車型,是當前正在大賣的問界M5、以及問界M7。而行業人士卻知道,問界最早的“前輩”要追溯到2021年4月份在上海車展上首次亮相的“賽力斯華為智選SF5”。這個車型儘管沒有掛上問界的品牌,但卻是華為與賽力斯合作造車的第一個產品,而且兩家廠商在該車生產中所採取的合作方式,與問界M5、M7一樣,都是華為BU“智選車模式”。從市場情況來看,彼時並不顯眼的賽力斯華為智選SF5,在銷量上也是波瀾不驚。這款定價在20萬到25萬元左右檔位的新車,5月份上市以後到6月份銷量才首次突破千臺,其後也一直徘徊在月銷2千多臺的水平,與當時造車新勢力的領頭羊“蔚小理”等差距明顯。

但從2021年底開始,情況發生了相當大變化。華為方面突然加大支援力度,由消費者業務、以及車BU的負責人餘承東親自出馬,於2021年12月2日宣佈與賽力斯的智選車模式合作升級,推出全新的AITO問界品牌,並直接以華為的終端渠道,全面介入到銷售環節力推新車。至此,賽力斯的新能源車業務進入了快車道——先是在3月份上市了定價在25萬元水平的,中大尺寸混動SUV問界M5。其後又在9月份推出定價在30萬元以上的,全尺寸混動SUV問界M7。進而又於秋季新品釋出會上釋出了問界M5的純電系列車型M5 EV。

隨著華為的全力出擊以及新車的不斷迭代,賽力斯的銷量節節攀升,迅速崛起成為新能源賽道上的新星。而從賽力斯華為智選SF5到問界M5、再從問界M7到問界M5純電版的整個產品線,也成為造車“新勢力”的又一張亮眼名片。

回顧這一年多來的發展,不斷髮展壯大的問界品牌,也見證了賽力斯從名不見經傳的“小廠”,到戰力澎湃“新貴”的成長經歷。在與華為合作之前,賽力斯只是小康集團為了試水新能源賽道,而於2019年成立的一個不知名品牌。根據公開資料,其2020年全年的新能源車銷量只有1千多輛。進入2021年後,與華為的合作為賽力斯進入發展快車道。僅憑藉華為智選SF5這一個車型,賽力斯全年就實現了8千多臺的銷量,相當於2020年的7倍以上!不過與當時新能源行業裡風頭正盛的“蔚小理”等新勢力相比,仍然相形見絀。畢竟,蔚來、小鵬、理想等領頭羊,當時一個月的銷量能達到六、七千輛甚至上萬輛,其平均水平就相當於賽力斯最好成績的6倍以上。

但是,隨著問界品牌的入場,整個局面都變得不一樣了。3月份問界M5上市後,賽力斯的月度銷量迅速攀升至3千輛以上,並在5月份躍升到5千輛以上。到6、7月份,月度交付量達到7千輛以上。而據最新公佈的資料顯示,問界系列8月份的交付量更是首次突破萬輛大關,達到10045輛,同比增長1277。91%,順利躋身新能源汽車品牌銷量榜前十。至此,賽力斯的市場業績在5個月內爬升了4個大臺階。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賽力斯包括問界5、問界7、以及問界5 EV在內的各車型,定價均在20萬以上、甚至30萬元以上,在中國市場的理念中,是名副其實的中高階檔次產品。其中,據乘用車市場資訊聯席會的銷量資料報告顯示,AITO問界M5在8月份的交付量達到7372輛,一舉衝進售價25萬以上新能源銷量排行前三名。

02

問界

M系列憑什麼戰力澎湃?

1、當前新能源汽車市場,不少廠商大打價格戰(比如小鵬、特斯拉,理想);問界系列堅挺

在問界M系列高歌猛進的同時,整個新能源賽道正在經歷深刻的變化。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蔚小理”等原本的造車新勢力“第一梯隊”,開始呈現出後勁不足、逐漸下滑的趨勢。從資料來看,問界系列8月實現11045輛新車交付,而向來被視為“理所當然”佔據前三位的“蔚小理”,在8月份的新車交付量分別只達到10677輛、9578輛和4591輛,整體被問界系列拋在了身後。

讓行業憂慮的是,這些原本處於領先位置的廠商在銷量遇到瓶頸之時開始了“價格戰”。例如,小鵬從8月中開始,就在全國範圍內以“尾款減免”活動之名,為多個車型提供尾款減免數千到1萬元的優惠。至於理想,更是宣佈為即將換代停產的ONE車型,提供2萬元的價格“減免”,導致部分車主因為提車後遭遇“價格縮水”、導致“資產貶值”,而公開向廠商提出了質疑,引起相當大輿論風波。就連全球新能源汽車的領先企業特斯拉,近期也傳出將在9月份下旬,透過保險補貼的方式,為多個車型的使用者提供直接減免8000元的“車價優惠”。“優惠減價”的做法,實際上就是試圖以變相“價格戰”方式換取市場地位的穩固。在這些中高階廠商一片“價格戰”的風波中,消費者卻發現問界M系列卻彷彿一個安靜的“安全島”——問界M系列自上市以來,價格一直堅挺,主力車型M5儘管月銷量已經衝到了7千輛以上,但25萬元檔位的定價,卻至今“紋絲不動”,迄今沒有傳出過任何“優惠減價”之類的訊息。而新推出的M7車型,定價非但沒有受到多個廠商價格戰的波及,而且拔高到了31。98-37。98萬元區間。不少行業人士甚至認為,問界系列將來有上探40萬元檔位的趨勢。

那麼,作為“後來者”的問界系列,究竟是憑什麼獲得如此澎湃戰力的?關於此,華為消費者業務、車BU的負責人餘承東,近期在2022第十四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上,做出過詳盡的闡釋。他指出,賽力斯澎湃戰力背後的支撐力量,就是華為的“智選車模式”!華為在造車業務上有三種運營模式,分別是標準化的零部件模式,HI模式(Huawei Inside模式),以及智選車模式。而賽力斯的問界M系列,就是其中智選車模式的標杆之作。所謂智選車模式,就是指華為在合作造車過程中,充分利用最近這十幾年來,在To C轉型,在終端、在手機消費電子業務積累的品牌渠道零售、營銷以及產品定義的這些經驗,來幫助合作方車企一起來定義更好的產品,做更好的產品設計、產品的體驗、產品的營銷、產品的渠道、零售營銷,從各個方面助力一把。

例如在與賽力斯攜手打造問界系列的過程中,華為在產品設計層面上,負責全棧式智慧化解決方案,向合作方提供智慧駕駛、智慧座艙、智慧電動、智慧網聯、智慧車雲,以及感測器+整合式熱管理 系統等全套智慧化部件。並且派出工業設計團隊和軟體團隊,深度參與了AITO問界M5的開發;在產業鏈和質量管理上,華為派駐了將近300人的團隊進駐賽力斯,介入全面質量管控;在產品渠道和零售營銷方面,華為更是不遺餘力,讓AITO問界系列直接進入到華為最優秀的授權體驗店,提升使用者接觸面;在服務方面,華為利用自身的能源網路體系,將AITO的充電網路覆蓋至全國300多個城市。截至今年8月,AITO品牌已經覆蓋171座城市,使用者中心和體驗中心相繼落成700餘家,並將在年底增加到1200家以上。

正是華為智選車模式的加持,讓賽力斯在向新能源賽道轉型中戰力澎湃。

03

華為智選正在孵化更多的“賽力斯”

資料顯示,AITO問界系列釋出僅僅87天即實現了月交付超萬輛,創造了新能源汽車品牌的新記錄。而這個新紀錄,也意味著華為智選造車模式走過了驗證期,具備了向更多產業夥伴鋪開,引領華為造車步入快速發展期的能力。

事實上,華為智選已經在新能源產業中獲得了不少車企的認可。例如,奇瑞汽車已經與華為達成了至少兩款車型的合作。而江淮汽車也有至少一款車型要與華為採用智選車模式進行合作。至於極狐汽車,不但延續了與華為的HI合作方案,今後還將有一款車型採用華為智選車模式進行合作研發生產。

如上文所言,在華為造車的三種運營模式中,除了智選模式外,還有標準化的零部件和HI兩種模式。當前,標準化的零部件模式已經幫助華為將車聯網模組、電機電控、鐳射雷達等部件,賣到了全球市場,安裝在“幾千萬部汽車”上;而在HI模式(也即Huawei Inside的模式)則讓華為成為了車廠關鍵智慧座艙、智慧駕駛系統的核心供應商。

為什麼要說華為造車的三種模式?因為在筆者看來,他們並非是割裂的存在,而是可以相互協同系統部件。在未來,這兩種造車模式(標準化的零部件模式,HI模式),也有可能成為車企賦能工具,被華為用在其他產品的孵化中去。

憑藉華為品牌流量+技術和資源的賦能,華為智選將在汽車領域孵化出更多的“塞力斯”。

而且,華為汽車的野心還不止於此。在不久前的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上,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 CEO、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 CEO餘承東指出,今天的汽車產業已經進入到智慧化、電動化、網聯化、共享化的“汽車新四化時代”。華為秋季新品釋出會上,餘承東在釋出AITO問界M5 EV新車型時進一步指出,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許多關鍵技術上,華為早已走到了與特斯拉並駕齊驅的行業前端。例如,問界M5 EV搭載的HUAWEI DATS系統,實現了毫秒級的路面感知響應速度、平順穩定的顛簸路面行駛表現,以及穩定可靠的彎道駕駛效能。並且“目前全世界也就特斯拉和華為掌握了該技術”。而在車內智慧化方面,華為HarmonyOS 3所具備的先進分散式技術特徵,甚至讓特斯拉也難以競爭。

智慧化,這其實就是當前國產新能源汽車必須要思考的方向——對於廣大車企來說,新能源這個風口其實只是半程,後面的智慧化才是關鍵。

對不少車企來說,藉助華為的造車力量,在後半程的全球競爭中將會更具競爭力。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