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以情緒治情緒,兩則代表性的醫案,告訴你什麼是:和喜怒而安居處

由 身體自我修復研究者 發表于 人文2022-03-15
簡介一般情況下,這些都屬於正常的情緒反應,不會使人生病,但如果這些情緒過於劇烈、持久,就會引起人體氣機的紊亂,從而引發一系列的身心疾病

神不守舍什麼意思

人的精神可以影響肉體,這一看法被現代身心醫學所證實。研究發現,許多病人在患病之前,往往都經歷過情緒上的某種壓力,持續的緊張和焦慮,可以造成心血管機能的親亂,誘發高血壓和心臟病等等。因此,中國古代醫家,始終將情緒調節看作是養生防病之本。

《黃帝內經》對此也有精練的概括:“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恬淡虛無,指的是一種精神安寧、清心寡慾的人生境界;真氣從之,指的是生機勃勃的身體狀態;精神內守,指的是達到這種身心狀態的方法;病安從來,指的是健康長壽的結局。可見,中國古代的先哲們,早就認識到,只有從容駕馭自身情緒,才能保障身心的健康,盡享自然天年。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代醫學家,就發現了不良情對健康的危害。道家很早就提出“憂鬱生疾,疾困乃死”。而《黃帝內經》更是明確指出:“七情致病,內傷臟腑,外傷氣血。”其中“七情”,指的是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緒。

《黃帝內經》認為,這七種情緒的失控,是導致疾病的內因,而來自外部環境的風、寒、暑、溼、燥、火是導致疾病的外因。毫無疑問,人人都有七情六慾,人生的喜怒哀樂,透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一般情況下,這些都屬於正常的情緒反應,不會使人生病,但如果這些情緒過於劇烈、持久,就會引起人體氣機的紊亂,從而引發一系列的身心疾病。

以情緒治情緒,兩則代表性的醫案,告訴你什麼是:和喜怒而安居處

正如《黃帝內經》所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也就是說,每一種過激的情緒,都會對人體氣機,造成特有的影響,從而導致人體內部臟腑的功能失常。具體到某一種情緒和人體五臟之間的關係,《黃帝內經》有著非常明確的認識,那就是“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這些深刻而獨到的見解,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著非常現實的指導意義。

大怒傷肝

發怒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情緒,經常發怒的人,容易出現不安,頭昏目昡、口苦耳鳴等症狀,甚至誘發高血壓、冠心病、胃潰痛等疾病。

大喜傷心

一般情況下,喜樂可以使人氣血流通、肌肉放鬆、有益健康,但是過度歡喜,則會使心氣散亂、神不守舍、嬉笑不休。《儒林外史》中,描寫范進年老中舉,由於歡喜過度,精神失常的故事,就是典型的大喜傷心。

思慮傷脾

思慮過度,能使人鬱悶不舒、消化不良、精神疲憊、衰弱無力、失眠健忘,甚至誘發胃潰瘍、癌症、抑鬱症、糖尿病等疾病。

悲憂傷肺

憂傷和悲痛,會傷及肺臟,導致一些肺臟的病變,出現胸悶、氣短、咳血等症狀。《紅樓夢》中,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最後就是死於腳病。

驚恐傷腎

過度驚恐,能使人的腎氣不固、惶惶不安、心無所主,出現耳鳴、耳聾、頭暈、陽痿等症狀,甚至可致人死亡。在生活中,因驚恐而死的情況並不少見。

因此,《黃帝內經》將和喜怒而安居處,作為養生的第二大原則,是非常有深意的。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的情緒要平和,精神要安定。最有價值的是,《黃帝內經》不僅說明了情緒如何引起疾病,而且還告訴我們,如何利用情緒來治療疾病,並提出了以情制情的治療原則。就是要求醫生在治病時,善於用語言激發患者的某種情緒,以此來抵消原有的、導致疾病的過激情緒,從而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它提出了著名的治療原則:“悲勝怒、恐勝喜、怒勝思、喜勝憂、思勝恐”。它們非常通俗易懂、簡單實用,即使沒有受過醫學教育的人,也可以利用它們來治療自己,或幫助家人和朋友。

醫案一

中國古代名醫張子和,經常利用心理療法治療疾病。有一位婦女,家境非常富有,但是由於思慮過度,已經失眠了兩年多,特請名醫張子和來診病。為了激怒這位婦女,張子和故意多要診治費,在她家飲酒作樂,最後沒開藥方就走了,結果這位婦女非常憤怒,大為發洩了一陣,出了一身的汗,當天夜裡就不失眠了。這就是利用憤怒情緒來治療思慮過度。

醫案二

明朝有個農家子弟,自幼勤奮好學,考中了進士,在家務農的父親,高興得逢人便說。久而久之,已經不能自主,總是大笑不止,請了許多醫生診治,都沒有效果。兒子不得已只能請御醫診治,御醫思考良久之後,說:“病可以治,不過有失敬之處,還請多加原諒。”隨後派人到家鄉報喪,對他父親說:“你的兒子因患急病,不幸去世了。“這位父親聽到耗後,頓時哭得死去活來,由於悲痛過度,狂笑症狀竟然止住了。就這樣,歷時十年之久的狂笑病痊癒了。

有人可能要說,在今天這樣躁動不安、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下,人們能做到恬淡虛無嗎?其實,恬淡虛無並非讓人超凡脫俗、歸隱山林、不食人煙火,它指的是精神上的一種超脫、自在、安寧的狀態,也就是說,最好只用你的頭腦和雙手來處理生活中的繁雜事務,而不要讓你的心深陷其中。簡單地說,就是動腦、動手,不動心;遇事鎮定自如、冷靜對待:事後不要將之放在心上,自尋苦惱;要淡泊寧靜,知足常樂,把人生憂喜,榮辱、勞苦、得失視為過眼煙雲。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