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貴州畢節:綠色優先“解鎖”產業振興密碼

由 金臺資訊 發表于 農業2022-06-11
簡介發展產業 綠色生態是底色小吉場鎮是典型農業大鎮,全鎮轄26個村(社群),除利用大棚發展綠色產業外,當地的刺梨、蠶桑、茶葉等產業也初具規模,逐漸走出一條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三合一”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重樓種植前景如何

秋高氣爽,豔陽高照。近日,在七星關區小吉場鎮吉興社群大棚蔬菜基地,管理員季良民正忙著為採收芹菜的務工群眾過秤、登記。“務工群眾的工資是按採收蔬菜每斤兩角五分錢標準結算的。”季良民說。

貴州畢節:綠色優先“解鎖”產業振興密碼

管理員季良民在檢視西紅柿長勢。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該鎮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抓住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牛鼻子”,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突出綠色生態為要,解鎖產業振興密碼。

大棚管理 分段經營防風險

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期間,小吉場鎮在多方支援下,在全鎮數個百畝壩區相繼建成了1525個大棚。“這些大棚直接涉及建檔立卡脫貧群眾切身利益,我們不搞大包大攬,推行分標段運營管理模式,防範降低市場風險,持續保障群眾增收。”該鎮黨委書記張林濤說,上千個大棚,不管是統一管理或是獨家經營,可能存在一定市場風險。鎮黨委、政府綜合考慮市場因素和地形氣候特點,將全部大棚按需分成四個階段,實行分標段委託經營管理,讓企業面向市場進行選擇。

貴州畢節:綠色優先“解鎖”產業振興密碼

鎮黨委書記張林濤檢視黃精長勢。

在該鎮梨子村大棚無土栽培蔬菜試驗基地,試種的黃瓜已開始掛果。張林濤盤算了一下,每個大棚可栽種800株黃瓜,按每株產量5斤,每斤單價按2。5元計算,產值可達1萬元。試驗成功後,由貴州迴歸田園生態旅遊有限公司畢節分公司利用周邊269個大棚推廣無土栽培,發展優質高效農業。

貴州畢節:綠色優先“解鎖”產業振興密碼

無土栽培試驗大棚。

大吉社群金家寨組,成片土地上栽種的重樓、黃精、天冬等中藥材長勢喜人,這是由貴州擘達公司利用403個大棚,育苗移栽的名貴中藥材種植基地,已示範帶動全鎮種植1000畝。該社群金家寨組李道琴告訴筆者,家裡青壯勞動力都外出務工了,4畝土地流轉給公司栽種中藥材,每年光流轉費收入近2000塊,比自己種莊稼還划算。

貴州畢節:綠色優先“解鎖”產業振興密碼

名貴中藥材育苗大棚。

位於吉興社群的277個大棚,則由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與四川省宜賓市江安縣紅橋鎮周孝全合作,種植新鮮時令蔬菜。當天下午,大棚裡採收蔬菜的群眾一片繁忙,處處散發出一股蔬菜特有的青香。種植的西紅柿又大又紅,成畦的芫荽、芹菜綠油油的,幾十名務工群眾在芹菜栽種大棚內採收、打捆、裝箱、過秤,忙得不亦樂乎。來自於鄰近吉坪村沙葉溝組務工群眾支明菊幹活非常麻利,她說採收芫荽之類的活不是很累,每天做下來有百八十塊錢收入,只要不耽擱,每月有3000多塊。

貴州畢節:綠色優先“解鎖”產業振興密碼

群眾在吉興社群蔬菜基地務工。

德勝村576個大棚則由農民專業合作社與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共同發展草莓。繁育的草莓苗主要銷往省外市場,草莓則運到周邊進行銷售或組織客戶上門體驗採摘。據德勝村村委會副主任周海東介紹,由村黨支部領辦的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管理的大棚,採取錯季節輪作方式,在大棚內種植草莓、蔬菜,目前已對接聯絡城區合力、百匯、佳誠等超市,達成銷售合作意向,確保種得出賣得好。

發展產業 綠色生態是底色

小吉場鎮是典型農業大鎮,全鎮轄26個村(社群),除利用大棚發展綠色產業外,當地的刺梨、蠶桑、茶葉等產業也初具規模,逐漸走出一條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三合一”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近年來,採取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和發動群眾自發參與等形式,栽種刺梨1。2萬餘畝。今年秋收時節,滿山遍野的鮮刺梨變成了金果果,起初全鎮僅預計收購130噸刺梨鮮果,實際收購近300噸,助力果農增收100餘萬元。

貴州畢節:綠色優先“解鎖”產業振興密碼

桑園裡長勢良好的桑樹。

“產業發展效果如何,受益老百姓最有發言權,秋收嚐到甜頭後,受益群眾積極性提高了,紛紛表示要加強對剌梨的管護,爭取明年收入再多些。接下來,我們要組織開好群眾會,在技術培訓和觀念轉變上下功夫,帶領群眾把現有產業鞏固發展好。”張林濤說。

值得一提的是,該鎮上世紀栽種茶葉較多,由於受生產加工受限和市場等因素制約,村民管理較為粗放,僅當作家庭自用茶和綠化地埂樹。今年,引進當地致富返鄉能人吳道倫,回鄉創辦了畢節市七星關區吉場古樹茶開發有限公司,專門向群眾收購茶青。僅收購茶青就向群眾支付80多萬元,讓長在地埂上的茶樹變成搖錢樹。目前,該鎮黨委、政府還幫其協調支援大吉社群以原辦公樓折價入股,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扶持其成為龍頭帶動企業,充分用好用活當地茶樹資源。

據大吉社群茶林溝組吳道琴介紹,她家過去自採加工的茶葉根本吃不完,市場上也不好賣。今年公司收購茶青,她家幾十株茶樹採摘的茶青就賣幾百千把塊。大吉社群茶林溝就是因過去種茶而得名,據今年已69歲的孔令發老人回憶,茶林溝種茶歷史至少也有上百年曆史了,從他記事起,當地就已經是滿山茶樹了,後來又不斷補種。“過去茶葉不值錢,被砍了種莊稼,現在公司開發有搞頭了,到冬春季開始剪枝施肥了,爭取明年收成更好些。”

貴州畢節:綠色優先“解鎖”產業振興密碼

村民吳道琴在檢視茶葉長勢。

該鎮德勝村栽桑養蠶在當地也有一定歷史,全村採取支部帶頭、黨員示範種植桑葉1200畝,今年合作社就出售蠶繭1000多公斤,每公斤價格在23元至25元。據瞭解,當地一些村民還有手工加工絲綢傳統,目前全鎮規範示範蠶桑基地近2000畝左右。“我們還聯絡省農科院派駐博士生開展栽桑養蠶技術指導服務,水星家紡集團還專門收購蠶繭作為生產原料。有雄厚的技術支撐和廣闊的市場前景,今後全鎮蠶桑產業將有所突破。”張林濤說。

鄉村振興 農旅融合闖新路

鄉村振興,務必多點發力全面突破。據瞭解,該鎮南豐村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從前年開始,引進外出務工經商人士回鄉創業,創辦二三十畝的小龍蝦特色養殖示範場,因當地水質良好,養出的小龍蝦品質深受消費者青睞,產品供不應求。

“一般龍蝦市場價為每斤20元,我們這裡養殖的小龍蝦因品質好要賣到每斤40元左右,市場前景好得很,根本不愁銷路,下一步還將示範擴充套件到南山村。”鎮黨委書記張林濤告訴筆者,為了讓美麗鄉村“記得住鄉愁”,該鎮正謀劃爭取在永豐、永坪、永興、高興、南山、南豐等一帶壩區,規劃實施5000畝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專案,配套修建產業路、機耕便道,完善排灌設施,圍繞發展立體生態農業,推進特色種植養殖產業。

同時,引導各村(社群)把發展產業和鄉村旅遊結合起來,變個體分散經營為規模化節約化經營,依託農家樂消費、體驗田園風光,讓田園鄉村逐步靚起來活起來,真正實現讓人來了記得住鄉愁,留得下回憶。

“小吉場鎮發展鄉村特色農業產業,具備一定潛力和優勢。”張林濤表示,只要沿著綠色生態的目標走下去,堅持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齊頭並進,相信不久的將來,鎮黨委、政府帶領6萬多群眾描繪的“農旅漫想小鎮”藍圖即可逐步變成現實。(圖/文 劉 瑾 、蔡 蓮 、龍 藝 、郭俊才)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