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觀瀾|什麼樣的文化作品具備傳世的資格?

由 圳論 發表于 旅遊2023-01-01
簡介但,如果一個作品沒能符合那個少數群體的穩定審美偏好,那就一定不能傳世

什麼叫文化藝術作品

文 | 鄧新華

//

提要:

審美看起來不是經濟活動,但其背後,也是成本在起決定作用。

觀瀾|什麼樣的文化作品具備傳世的資格?

資料圖

古往今來,文化創作者,許多都追求傳世,但真正能傳世的,並不多。

那麼,什麼樣的作品具備傳世的資格?為什麼流行的作品傳世的不多,而傳世的作品,很多並不流行?

李白的詩,當時就非常流行了,但與李白同時代的杜甫的詩則很不流行。如果不是幾十年後,元稹等人把杜甫的詩發掘出來,杜甫這麼一個偉大的詩人,很可能就會被人們遺忘在歷史的長河中。

即便元稹等人發掘了杜甫的詩,杜甫的詩仍然沒有馬上流行起來,而是經過漫長的時間之後,才有更多的人欣賞杜甫的詩。

但是即便到了今天,喜歡杜甫詩的人仍然是少數。以20世紀90年代來說,愛讀汪國真的詩的人,要遠遠多於愛讀杜甫詩的。那麼,為什麼杜甫的詩能夠傳世,而汪國真的詩不能傳世呢?

這是因為,汪國真們雖然在一個時間段裡受眾極廣,但這類受眾並沒有穩定的審美框架。換了下一批受眾,他們就會喜歡另外的作者,比如郭敬明。而且,或許幾十年後,也不會有人把汪國真再次挖掘出來。

相反,喜歡杜甫的群體雖然在每個時代都人數不多,但是他們之間有著相似的、穩定的審美偏好。即便身處不同的時代,他們的偏好始終是相似的。只要符合這個審美偏好的優秀作品,在不同時代,都會受到這一群體的喜愛。然後,由於這些作品傳世的時間非常長,這個群體之外的人也會關注它們,從而使它們傳播得更廣。

當然,寫出有資格傳世的作品,也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而被埋沒。但,如果一個作品沒能符合那個少數群體的穩定審美偏好,那就一定不能傳世。

同時,流行和傳世也不矛盾。

因為一個作品可以既符合審美偏好不穩定的多數人的一時喜好,又符合審美偏好穩定的少數人的長遠喜好。李白的詩就是如此。

文學如此,其他藝術形式也如此。

那麼傳世作品有哪些基本特徵呢?一般來說,良好的邏輯感是必不可少的。音樂作品也不例外。例如,巴赫的粉絲就說,巴赫的音樂邏輯感很強。另外,傳世作品一般意蘊廣而複雜。

這是因為,欣賞邏輯感強、意蘊廣的作品,也是需要投入訓練成本的。

而審美訓練到高處,必然就要往穩定的邏輯和深廣的意蘊方向走。因為,如果導師本身不講邏輯、講意蘊,那就沒有辦法形成穩定的訓練體系,也就無法節約訓練成本。

所以,審美看起來不是經濟活動,但其背後,也是成本在起決定作用。

正是因為受訓成本高,所以這個群體認可的文化作品,一定帶有一種“高階感”。

對創作者來說,是追求傳世,還是追求一時流行?或者同時追求兩者?這同樣受到創作者自身成本的約束。

(作者系財經學者)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