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修豪華“活人墓”,宗族文化背不動這口鍋

由 新京報 發表于 旅遊2022-10-13
簡介所謂“活人墓”,即人還在世時所建造的墳墓

修墳墓什麼樣的

02:16

▲福建長樂村民詳談違建活人墓:有人拿土蓋住墳墓,清明節才翻開。影片/新京報我們影片

近段時間,福建長樂、連江一帶修建豪華“活人墓”現象,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

所謂“活人墓”,即人還在世時所建造的墳墓。這種習俗原先也曾存在於傳統中國,大多見於皇室和高官顯貴之家。

傳統上,墳墓建制是嚴格按照規制來的。並不是只要有錢就能建造巨大、奢華的墳墓,還得合規才行。就如同韋伯所言,社會身份往往透過儀式體現出來——透過儀式將社會上的其他人排除在外。無論葬制或者祭祖儀式,在古代中國都有著強烈的等級色彩。人與人在這方面的差別,所體現的是權力關係。

因此,能否生前為自己修建墳墓,在傳統社會里是件值得稱耀的事。通常是等級越高,墳墓就越大。古代的帝陵是以為證。

今天這種等級性的墓葬制度已經廢除,但許多人的觀念裡,依然將墓地看作是一種足以炫耀的象徵性資本——它可以滿足人們的虛榮心和帶來名聲,從而可能帶來其他一些實惠。

總之,象徵資本可以變現為經濟資本,這是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的看法。豪華墳墓可以引起人們的注意,這也是建墓者所希望的。

“活人墓”與宗族文化沒有太大聯絡

有人認為,這種修建大墓或者“活人墓”的陋俗,與當地傳統的宗族觀念有關係。此說有些道理,但未必全對。

首先,宗族內少有族人生前為自己建造大墓。不少宗族有祖墓,這為族內有威望的耆宿提供了方便。既然能否進入祖墳依據的是在族內的威望,這當然會推動族人耕讀傳家,爭取死後入祖墳以獲族人“供養”。

但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到,在我國南方一些宗族勢力強大的區域,如廣東、福建等,祖墳除了葬有少數幾位社群的創始人(俗稱“開基祖”)之外,並未有擴大。而宗祠則取代祖墳,成為儀式的中心。

按照歷史學家瞿同祖先生的研究,從以祖墳為儀式中心轉變為以宗祠為中心,主要原因也是為了劃分社會等級。從這時起,有沒有宗祠,成為最重要的象徵資本。墳墓不再是體現社會身份等級的核心所在,它體現的僅僅是官僚等級(official ranking)。

其次,地方上人們對墳墓的看重,首先不在其大小奢簡,而在於其所處方位,也就是所謂的“風水”。閩南鄉間就是用“風水”來指墳墓,尤其是家人的墳墓。在允許土葬的時候,下葬是重要的儀式,人們要選擇墓地,俗稱“看風水”,並且需要擇日後才能下葬。

這一風俗表明,至少在宗族地區,生前建墓十分少見。而且“看風水”往往都是在山地或其他不宜農作的地方,避免佔用耕地。我們在北方農村經常見到墳墓就建在農田裡,這在南方丘陵地區是看不到的。這跟自然條件限制不無關係。

由此可見,宗族觀念影響建造“活人墓”的看法不完全準確。我本人從未聽說過這些地方有建造“活人墓”的習俗,但生前為自己準備好棺材在過去是有的。我們也不清楚,在宗族制度下,生前建造墳墓到底是否符合規制。

修豪華“活人墓”,宗族文化背不動這口鍋

▲新京報我們影片截圖

修建“活人墓”或是一種炫耀方式

然而,有鑑於國人常有的光宗耀祖觀念,確實有人將墳墓修得極盡奢華、規模龐大。

菲律賓華人幾乎全部來自閩南泉州地區的南安等地,這是過去宗族勢力極其強盛的區域。人們慎終追遠,崇拜祖先。如其他地方的中國人一樣,祖先的榮耀是通過後輩的成就來體現的,而有錢建造奢華墓地,就成了榮耀祖先的方式。

菲律賓是天主教國家,天主教本來就很在意“死亡”,世界上天主教地區的墓地裡都有許多裝飾繁縟和個性化的墳墓。這些來自閩南的菲律賓華人就利用天主教地區這一條件,修建奢靡的墓地。其中,有些墳墓大得會吸引一些窮人居住其間。

這些閩南人在外國建造豪墓的事實,是否傳遞了這樣的資訊:在故土建造這樣的墳墓是不被鼓勵的?

如果是,那在福建出現的“活人墓”,根本不是當地的傳統。那為什麼現在會流行起建造“活人墓”呢?應該還是跟光宗耀祖之類觀念的內在驅動不無關係。

在傳統觀念裡,子孫的成功歸功於祖先的廕庇,因此,致富後的子孫會透過各種方式來報謝祖先,同時也是一種透過炫耀性消費來獲得聲望,在邏輯上與北美瓜球圖印第安人的“誇富宴”如出一轍。如果讀過法國社會學家莫斯的《論饋贈》一書,當對此印象深刻。

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當地不僅有奢華的“活人墓”,而且還有同樣奢華(至少在外觀上)的房屋建築。

我們知道,來自長樂、連江、福清等福州地區的華人移民,無論以什麼方式進入美國,大多生活在紐約一帶,從事餐飲等服務性行業。根據一些研究,這些人勤勞、能幹,十分刻苦,且家鄉觀念十分強烈,總是想著造福鄉梓。他們總是將他們辛苦所得寄回家鄉贍養父母和蓋房。因此,面對“活人墓”,我們可能也得考慮到這些因素。

當然,只有全面進行深入調查,才能更好地制定出切實方案,以避免產生某些不良的影響。

□範可(南京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所長、教授、中國人類學會副會長)

編輯 李冰冰 校對 危卓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