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在古代極具侮辱性刑罰,不痛不癢卻被古人忌諱,背後有何種意義

由 史冊風雲 發表于 人文2022-09-22
簡介而髡刑這種斷絕社交屬性的刑罰,更加需要放到當時的時代去進行思考,從髡刑之中我們不僅僅能看到刑罰的殘酷,也能從中窺見出古時的社會秩序和社會行為邏輯

辱在古代是什麼意思

自春秋戰國起,隨著周朝分封制的崩潰,群雄並起,戰亂不息,禮制的崩潰、知識的下沉,讓得

士族驟然崛起,成為了思想交匯的中心。

在古代極具侮辱性刑罰,不痛不癢卻被古人忌諱,背後有何種意義

諸子百家,層出不窮,

在思想碰撞間,儒家、法家、縱橫家在此期間大放異彩,而其中的

法家同儒家一般,它們的哲思深深嵌入在了中華民族身上。

法家的主張便是依法治國,

以法律來定賞罰,杜絕了人權濫用,為了震懾百姓、嚴正法令,

許多嚴酷刑罰應運而生。

在古代極具侮辱性刑罰,不痛不癢卻被古人忌諱,背後有何種意義

在古代有非常多的刑罰,有一種刑罰在古人看來極具侮辱性,不痛不癢卻忌諱萬分,背後深藏何種意義?

01

臭名昭著的十大酷刑

特別是臭名昭著的十大酷刑,

透過對於人身心的莫大傷害,來達到讓百姓令行禁止,害怕刑法的目的。

在古代極具侮辱性刑罰,不痛不癢卻被古人忌諱,背後有何種意義

如凌遲,

開始於遼金時期,凌遲之刑,必須歷經三千多刀且要求刀刀不致命而且要保持犯人的清醒,時常用於犯上作亂的罪行。

而車裂之刑,

雖然從周朝便已經開始有了,但是真正為人們所認識和了解,還是在對這種法制普及者、法制踐行者-商鞅身上的施行來得讓人印象深刻。

腰斬的刑罰

則是始於周朝而終於清朝,基本上貫穿了中華整個封建專制時期,腰斬之刑殘酷之處便在於,人在受刑後依舊保有意識,仍然有著痛覺,飽受痛苦方才死去。

在古代極具侮辱性刑罰,不痛不癢卻被古人忌諱,背後有何種意義

除此之外

還有砍去雙腳的

刑、剝去膝蓋的刖刑、在臉上刺字的墨刑,也有像剝皮、五刑、烹煮、宮刑、活埋等等這類顧名思義的刑罰。

刑罰的設立是為了維護統治者的政權、

是為了保持社會秩序的穩定,而這十大酷刑是

透過增大和延長對犯罪者的痛楚以達到懲戒的目的。

在古代極具侮辱性刑罰,不痛不癢卻被古人忌諱,背後有何種意義

但是也有一些刑罰,它則是另闢蹊徑,

正所謂殺人不過誅心,透過刑罰來影響個人的精神和破壞其社交權利和社交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跟殺一個人沒有什麼區別。

02

髠刑

在看一些古裝劇的時候,時常能看到劇中無論男女盡皆都是長髮飄飄,透過釵和冠來進行束髮,很多人以為這是為了增加美感。

在古代極具侮辱性刑罰,不痛不癢卻被古人忌諱,背後有何種意義

其實這是尊重歷史,蓄髮留髮在古代雖都是日常卻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流傳至今的一句俗語,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可見古人對於頭髮的重視程度相當於例行孝道。

因此髠刑的出現,便是對受罰者在心理上巨大的精神傷害,

這種刑罰的行刑內容是對頭髮眉毛等身上毛髮密集之處全部一掃而光。

站在而今,這種方式在旁人看來,有時候甚至會認為這是一種個性,在許多常人看來,可能僅僅只是有些詫異好奇罷了。

在古代極具侮辱性刑罰,不痛不癢卻被古人忌諱,背後有何種意義

但是放在古代,面對這種刑罰,

也就意味著一旦你拋頭露面,為人所見,便讓人知道你大抵是犯了什麼罪,

如同留有案底般。

自周朝以來,自有一套

封建禮俗規範和限制著從貴族到百姓各個階層,

這些禮法雖然從某種程度上

維護了社會秩序,保證了百姓安定。

但從另外一方面,固步自封的禮俗文化毫無生機,

一步步地蠶食著一代又一代的人,甚至到每個時間段每個身份自有一套行為規範。

在古代極具侮辱性刑罰,不痛不癢卻被古人忌諱,背後有何種意義

特別是在幅員遼闊的國土之上,

中央集權制度之下,哪怕是設定了各級縣令,也依舊無法真正做到落地到戶。

因此

宗族鄉里

在古代之中,在相當程度上,

其權利絲毫不亞於縣級政府機構,

宗族之人犯事,首先自是應當交由宗族以族規處置。

只有在案件重大的情況之下,才會交予縣衙乃至更上一層聽憑處置,但儘管如此依舊是需要向宗族有聲望的長者進行交待彙報。

在古代極具侮辱性刑罰,不痛不癢卻被古人忌諱,背後有何種意義

此外古代為了保證糧產穩定、確保戶籍不流失,無論行走至何處,都需要有政府官引,因此,

除非是入朝為官,一個普通的人終其一生他的圈子都是固定的。

故此宗族關係、鄉里關係、孝悌之道在當時的地位便是一高再高,

每個人更加需要做到跟大眾一樣,做到謹言慎行。

所以不難看出,

一個人一旦受到了髠刑,那勢必只能回到鄉里,

自古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尚且不論,單憑著鄉里之間,

對於不忠不孝的指指點點,便是終其一生也逃不開。

在古代極具侮辱性刑罰,不痛不癢卻被古人忌諱,背後有何種意義

在當時曹操以發代首的故事,為什麼會讓我們感到疑惑,認為到底是士官迫於官威還是過於愚忠,竟然會對曹操割發以代首而感到動容,好像並不是那麼難以理解了。

值得關注的是,

並不是所有朝代、所有民族都對

發畏之如虎,除了在晉朝傳進中原,接受佛教,需要皈依而

發之外。

也有許多民族也有著髡髮的習慣,

而不是將其作為一種刑罰。比如西羌人的習慣便是披頭散髮或者是編織髮辮。

在古代極具侮辱性刑罰,不痛不癢卻被古人忌諱,背後有何種意義

在西夏建立之後,党項族便將髡髮作為一種民族習俗頒令而下,讓國內所有人必須遵守,

由此可見,髡髮見仁見智。

而許多遊牧民族選擇髡髮的理由更似乎有著地緣因素,

有些是出於敬畏自然,禿髮在他們看來是為了通達上天,通曉天意。

有些是出於遷徙和戰爭需要,

禿髮有利於讓他們行走更加便利,減少洗漱的煩惱,也可以在受傷之後得到更為及時的處理,避免感染。

03

結語

許多刑罰放到而今因為其手段殘忍,

出於人道主義精神,

基本上已經銷聲匿跡,只聞其名不見其刑。

在古代極具侮辱性刑罰,不痛不癢卻被古人忌諱,背後有何種意義

儘管如此,我們不單單需要看到這些刑罰的殘酷性並堅決杜絕這種增加人的痛苦的刑罰的出現,也應當看到,法治社會在古代已經開始了萌芽並逐漸成型。

而髡刑這種斷絕社交屬性的刑罰,更加需要放到當時的時代去進行思考,

從髡刑之中我們不僅僅能看到刑罰的殘酷,也能從中窺見出古時的社會秩序和社會行為邏輯。

對待歷史,我們或許可以少點站在而今時代的角度進行是非評論,而是通過了解歷史背景、歷史過程,

儘量瞭解人物、瞭解古人的思想,理解他們的當時的邏輯。

以此鑑今,透過回顧歷史,擺脫固有的因果、固有的邏輯思維,在洶湧向前的歷史潮流之中獨領風騷,肩負起時代責任。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