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黑格爾從不同的角度對康德的自在之物進行了分析、批判與發展

由 秘史的趣談 發表于 運動2022-07-10
簡介黑格爾自己所要建立的真理尺度,就是“意識自己給它自己提供的尺度,因此,考察研究就成了意識與它自身的一種比較”

專怎麼組詞 專在後

精神現象學的導言比序言與正文聯絡更為緊密。黑格爾在這裡預先告訴人們我們是可以認識真理的,曾經的諸多對哲學非難也將在這裡得到迴應。《精神現象學》導言中雖沒有點名批評物件,但我們依然可以看出,黑格爾主要針對的是康德的不可知論,以及樸素的日常意識。

在導言中,黑格爾集中探討了絕對真理的尺度,為何可以由意識本身建立。尺度一經確定,自在之物就變成“為意識之物”。自然觀念以為在認識絕對真理前,總需要對認識的能力加以考察、界定。這確實顯示了一種謹慎的態度。

黑格爾從不同的角度對康德的自在之物進行了分析、批判與發展

比如感性只是一種被動的接受性,想象力就具有了一定的能動性,而知性以有限的事物為物件進行思維加工,理性總是要將有限的推理,推到極致以達到無條件的事物。不同的意識型別認識的深度也不同。

我們總要選取合適的意識型別,來作為達到“絕對”的工具。這樣的態度容易造成一種誤解:“在認識與絕對之間,存在著一條劃然區別兩者的界限”。這很顯然是康德的觀點。他也確實透過這樣的辦法建立了“客觀”的知識。

只不過這樣的客觀或者真理停留於現象界。在黑格爾看來只有絕對是真的,或只有真理是絕對的。康德這樣滯留於“現象界”的真理,根本就是相對的,他的謹慎性雖說是為了避免錯誤,“實即是害怕真理”。

黑格爾從不同的角度對康德的自在之物進行了分析、批判與發展

其實,大可不必懷疑意識,是否具備把握“絕對”的資格,僅是那些習慣於“自然態度”的人,不知道真理的尺度何在。

關於真理的尺度問題,常見的是符合論。我們的意識有著這樣的特性,“把自己與某種東西區別開來而同時又與它相關聯著”。我們的知識就是對一個與意識相關聯,或者為意識存在的東西的認識。

與此同時,我們還相信存在著一個,“沒有進入到意識領域或者不是為意識存在”的東西,知識只是對它被意識到的那部分的認知。這個“知識”能不能被稱為真的,就要看它是否符合於這個自在存在著的東西。

黑格爾從不同的角度對康德的自在之物進行了分析、批判與發展

這個時候真理的標準完全是外在物。康德把這個標準做了一個顛倒:知識的標準在於是否符合“感性直觀形式”和“純粹知性範疇”。這種“哥白尼革命”,使得真理的尺度由自然界過渡到人自己。這時,真理的尺度完全由我們掌握。

正如黑格爾對他的批評,康德將主觀性的範圍擴充套件得太大。康德說明不了為何範疇是十二個,而不是更多或更少。不管是符合論、還是康德所提供的尺度都是外在的。黑格爾自己所要建立的真理尺度,就是“意識自己給它自己提供的尺度,因此,考察研究就成了意識與它自身的一種比較”。

黑格爾從不同的角度對康德的自在之物進行了分析、批判與發展

也就是說,這樣的真理是整個意識不斷考察自己的過程,並不需要外在的尺度。不可知的自在之物在“意識的經驗的科學”裡已無處藏身。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