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廚房裡的中藥:豆豉

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運動2022-07-03
簡介而治療虛煩不眠,使用梔子豉湯時當用新發的豆豉

梔子豉怎麼讀

本文轉自:中國醫藥報

□黃濤

豆豉是將黑豆或黃豆利用毛黴、麴黴或細菌蛋白酶的作用進行發酵而製成的調味品,約創制於春秋戰國之際。

豆豉可食用,亦可藥用。《本草備要》記載:“黑豆性平,作豉則溫。既經蒸,故能升能散;得蔥則發汗,得鹽則能吐,得酒則治風,得薤則治痢,得蒜則止血,炒熟則又能止汗。”《本草綱目》中說:“豉,諸大豆皆可為之,以黑豆者入藥。有淡豉、鹹豉,治病多用淡豉汁及鹹者,當隨方法。”這裡的“當隨方法”,是指在煮豆的過程中同煮的藥物不同,豆豉的名稱與功效也各有不同。如清豆豉,是用青蒿、桑葉等同制,其性偏於清涼;淡豆豉,是用麻黃、蘇葉等同制,其性偏於辛溫;香豆豉則是將豆豉炒微焦使用。

豆豉性平,味鹹,歸肺、胃經,有和胃、除煩、解腥毒、去寒熱等功效。《本草經解》中說,豆豉可以“主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煩躁滿悶,虛勞喘吸,兩腳疼冷”。在《肘後備急方》中載有蔥豉湯,治療傷寒“初覺頭痛,肉熱,脈洪起”,便使用“蔥白一虎口,豉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取汗。不汗復更作,加葛根二兩,升麻三兩”。採用的雖是廚房裡常用的食材,療效卻甚為卓著。《證類本草》雲:“今江南人凡得時氣,必先用此湯(蔥豉湯)服之,往往便瘥。”

豆豉最著名的用法,還是在《傷寒論》的梔子豉湯中,該湯具有清熱除煩、宣發鬱熱之功效,可以治療“梔子豉湯證”。“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惱,梔子豉湯主之。”“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惱,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總結起來,這些都是表述患者因鬱結之熱不得宣暢而導致胸悶、莫名煩躁甚至失眠時可用梔子豉湯宣發鬱熱,達到除煩的效果。著名傷寒大家胡希恕的一則醫案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某患者患有食管憩室,學生求教於胡老,而胡老不知這一西醫病名為何,便問患者患何苦。患者回答說僅是胸中煩悶。於是,胡老便施以梔子豉湯,而後患者果然失其所苦。這便是所謂中醫“稀裡糊塗”治好病的一個典型例子。

梔子豉湯在原煎服法中有“得吐者,止後服”的說法。劉渡舟教授也治療過某患者,“心中煩鬱,懊惱難眠,低頭不語,家人靠近則揮手斥去。舌紅脈數,然大便不結,辨為虛煩之證,服梔子豉湯”。結果服藥後,患者嘔吐大作。但吐後便身安靜睡。這種吐可以看作是鬱開熱解的一種反應,是《內經》所謂“其高者,因而越之”的具體表達。

《本經逢原》中記載淡豆豉“入發散藥,陳者為勝,入湧吐藥,新者為良”。可見,治療傷寒初起,使用蔥豉湯時要用陳年豆豉;而治療虛煩不眠,使用梔子豉湯時當用新發的豆豉。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