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道德經》三章2武解:虛其心實其腹的拳理解讀

由 傳武揚文宿老怪 發表于 運動2021-06-07
簡介初時打拳,意在拳前,而後功夫漸長,拳在意前,再至意到拳到,終至拳無拳,意無意之境,拳打兩不知,敵不知,你也不知

氣沉丹田是什麼意思

原文:

《道德經》三章2武解:虛其心實其腹的拳理解讀

陳鼓應版

武解:

武林中“無為”道理,本質上也是一種社會現象,上一章中已經解讀過,不再贅述,在此單講具體應用到身體上的拳理。

《道德經》三章2武解:虛其心實其腹的拳理解讀

歸根曰靜

多欲則神耗,神耗則氣虛,氣虛則體弱。

習武健身乃至修煉,最根本的功夫就是平心靜氣,深一點的叫做入靜、入定。

如何平心靜氣?少思寡慾是第一法門和要求。

這無需多講,也比較空泛,下面講兩句具體而可實操的話:

《道德經》三章2武解:虛其心實其腹的拳理解讀

第一句話:虛其心,實其腹。

這句話是經常直接拿來當拳理的,主要說的是呼吸法。

常人是胸式呼吸,而武術是倡導腹式呼吸的,腹式呼吸又分為正呼吸和逆呼吸,新手期可採用正呼吸,深層次就要逆呼吸了,無論是正是逆,都講求“虛其心,實其腹”,胸中空空,腹中氣實,即所謂氣沉丹田。

一方面,帶動重心下移,身體沉穩。

另一方面,丹田為動力核心:小腹一緊,丹田一動,四肢百骸無有不動,瞬間齊整到位,做出攻防應對。

這就是武術運動的最核心的動力原理,練不出這個,永遠是小白一枚。

《道德經》三章2武解:虛其心實其腹的拳理解讀

其實,所謂“氣沉丹田”更確切來講是“意沉丹田”。

人的呼吸器官是肺,腹式呼吸不是真的腹部在呼吸,呼吸的也不是空氣,而是意。

所以“心”也作信念、意念講,無論是練功,還是技擊,一部分心念要下放到丹田中,謂之“意守丹田”。這是 “守竅”之法,運動中感受丹田對全身的制動,守一竅而百竅通——丹田為最重要的一個竅。

另外,這句話也可以說是“含胸拔背”。

含胸就是“虛其心”,拔背就是“實其腹”——氣息在小腹內外撐,配合斂臀(尾椎內翻),將脊柱的命門穴外突,從而拉直脊柱的自然曲線,甚至反向彎曲,形成“身弓”(人體“五張弓”之一),是為“拔背”。當然,含胸本身也是拔背(上部脊柱),是一體兩面。

《道德經》三章2武解:虛其心實其腹的拳理解讀

第二句話:弱其志,強其骨。

何謂“弱其志”?拳無拳來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

何謂“強其骨”?抻筋拔骨是也,斂氣入骨是也!

初時打拳,意在拳前,而後功夫漸長,拳在意前,再至意到拳到,終至拳無拳,意無意之境,拳打兩不知,敵不知,你也不知。你都不知,敵人哪能知道呢!

打拳最忌心急,一心想打得多快,打得多重,結果就是滯力,反而適得其反。

所以要“弱其志”,減小主觀意志的干預,相信自己的身體(筋骨)的直接反應,讓最終在有意無意之間達到身意合一。

《道德經》三章2武解:虛其心實其腹的拳理解讀

肌肉不是戰力的代表,過度的肌肉是對身體的損害

那麼,為何及如何讓筋骨直接感應?

人體肌肉的反應是間接反應,而筋骨才是原動力。肌肉及全身的運動都是筋骨在驅動,所以肌肉放鬆,感應力反而更直接。

日常體驗也是這樣,你越緊張,動作反而越僵硬,這個緊張第一是心態緊張,第二是肌肉緊張。

內家拳講究是是“骨肉分離”,練骨不練肉,渾身肌肉鬆弛,而筋骨撐拔,有如衣服掛在衣架上。

是為

去拙力,生骨力。

抻筋拔骨,開肩開胯,全身關節活靈活自如,大小關節齊齊作響,渾身如爆豆一般,這是第一步,達到基礎的身體條件。

之後是斂氣入骨,鍛造骨力,即“架子力”,架子不散,就立於不敗之地,就有組織攻防的力量。

《道德經》三章2武解:虛其心實其腹的拳理解讀

神耗則氣虛,神含則氣盈。虛心實腹,弱志強骨,是固本強元之法,既是技擊要求,也是養生妙法。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