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儒家學說——孟子

由 有溫度的文化人 發表于 運動2022-03-27
簡介二、與墨家的分歧以孟子為代表的儒家主張的是有差別的愛

趨意思是什麼

孟子(約公元前 371—約前 289),

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的儒家代表人物,齊國稷下學宮的著名學者。他在孔子的基礎上,極大發展了儒家學說,與孔子並稱“孔孟”。他與弟子所作的《孟子》一書,是”四書“之一。那麼,孟子的思想究竟是怎樣的呢,隨筆者來看看吧。

儒家學說——孟子

孟子塑像

一、性善論

孟子推崇“性善論”,認為人性本善。他認為人與生俱來就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即“四端”)。孟子認為這四端是人與其他動物相區別的標誌。同時,他還認為這四段是能自由發展形成“仁、義、禮、智”四種品德的,人應當使“四端”自由發展,只有這樣,人才能真正成為人。

二、與墨家的分歧

以孟子為代表的儒家主張的是有差別的愛。孟子認為愛自己的父母勝過愛其他親戚,愛家人勝過愛陌生人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在主張將自己對於親人的愛推至社會上的其他人,但這種愛畢竟是建立在有差別的基礎之上的。所以他又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對待”親“、”民“、”物“三者的態度雖然都可概括為”愛“,但對”親“採取的是”親“,對”民“採取”仁“,對”物“採取”愛“,三者具有差別。

儒家學說——孟子

”四書“之一的《孟子》

而墨家在這方面的主張卻是”兼愛“,即一種無差別的愛。墨家主張人們應當像對待家人一樣,對待所有社會成員。因此儒家學說認為這種”兼愛“實際上是對父母的不孝順,因為父母理應受到比其他陌生人更多的愛。可以發現儒家所主張的觀點更接近人之常情。

儒家學說——孟子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塑像

三、政治學說

孟子認為國君是一個國家的道德領袖,只有道德高尚之人才有資格做國君。若國君德行有失,則不配為國君,百姓在這種情況下也就不必遵奉君王。孟子還認為君王應當施行”仁政“,開創性地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他認為君主必須為百姓謀福利,在王道的治理之下,百姓可以過上富足的生活,且受到良好的教育。孔子時代,儒家學說僅僅強調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強調個人應當達到”仁“的境界;而在孟子時代,”仁“已經成為了一種治理國家的政治準則。

孟子的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他為後世儒學發展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奠定了基礎;他的民本思想包含了十分樸素的民主意識,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甚至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提供了思想理論依據;他所宣揚的諸如”有差別的愛“等儒家主張,到今天,我們仍在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踐行。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