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為何宋代以前,中國人對讀書沒那麼痴迷?

由 懸月觀史 發表于 人文2022-04-15
簡介結語:蕭何,陳平這樣的頂級文官,工資待遇也就是那麼回事情,更有漢代的基層官員,連溫飽都困難,這種不明朗的就業前景,自然讓廣大讀書人,沒有那麼痴迷於書本之中答案呼之欲出,宋龐大的科舉基礎,相對前朝公正的取士態度,對狀元郎的愛護,殿試皇家恩澤的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出自哪裡

宋朝是中國文風最昌盛的朝代,重文輕武的國策,一個成功的書生名利財色皆收的社會環境,造成了讀書成風,人人好學的現象。

科舉規模的擴大,運營之時對於門第的寬限,殿試的巨大榮耀,這些都造成了宋朝讀書幾乎成了改變人生軌跡唯一的途徑,特別對於那些沒有什麼背景的書生來說,書讀的好,便能進入高階書院,就與現在考上清華北大一樣讓人豔羨。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為何宋代以前,中國人對讀書沒那麼痴迷?

然而宋以前的朝代,讀書首先是士族階層和門閥的特權,教育壟斷,在唐以前是非常突出的存在。讀書在當時基本屬於貴族的活動,隋唐雖然開了科舉制度,卻在錄取人才之時,受到大量的門第等因素的制約,習武的道路,從軍的道路在當時也是飛黃騰達的重要途徑,總之,讀書在宋代以前,還沒有達到全民狂熱的程度。

一.宋以前門閥和士族的知識壟斷權

1.從劉備讀書看漢朝的讀書環境

1.從劉備讀書看漢朝的讀書環境

那是一個家門大於財富的年代,劉備已經窘迫的賣草鞋了,卻還是能享受受教育的權力,而很多經商有成,家有財富的人家,卻不能夠讓子侄求學,漢代大量的經學界名人在河西走廊等地帶開設學塾,弟子都寥寥無幾。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為何宋代以前,中國人對讀書沒那麼痴迷?

他們生活在人跡罕至的荒郊野外,生活下去佔用了大量的精力,學習的總的氛圍是小資的,小圈子的,很少有人因為讀書就能順利的走上仕途,那麼人們對讀書的興趣自然就沒有那麼高了。

劉備和公孫瓚作為同學,在盧植老師手下共同學習的橋段,是劉備以後成為平原縣令的重要伏筆,而在古代能到名師手下讀書,門第,劉備的這個劉姓,就是重要的原因

曹操的唯才是舉,很快的被九品中正製取代,可見門第在那個時代,大大的超越了才華本身,高門大族哪怕目不識丁,也能順利做官,而費了大氣力,大錢讀書的寒門子弟,除了特殊的機緣,很難進入統治者的法眼,雖然有讀書修身養性的存在,但是功利是人的本性,讀書的費效比那麼差,怎麼能入得了大眾的法眼。

從士人集團到高門大閥,人按照出身被分了九品,寒門讀書人不但不能用讀書飛黃騰達,僥倖入了政壇在那樣的險惡環境下,貧寒出身也成為了巨大的安全隱患,總之,人的才能在政治中完全沒有價值,走文官的路子不如習武碰碰運氣呢,劉裕等北府兵出身的豪強,就是以武入仕,比文官的獨木橋路要好走許多。

2.魏晉開始,門第決定一切

隋唐的科舉制度,看似解決了前朝進入仕途的不公正問題,然而大量的舉薦現象和關隴貴族在取士時候的互相包庇,造成了隋唐的取士充滿了徇私的氛圍,除了武則天時期,每榜的前十名幾乎都是被內定的,這又讓人怎麼能提起讀書的興致來。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為何宋代以前,中國人對讀書沒那麼痴迷?

而除了士和農的階層,吏,商人等階層連參加考試的資格也沒有,這樣狹隘的高考政策大大的傷害了普通民眾讀書的積極性,唐太宗自詡的天下英雄盡入我中只是美好的設想。

二.宋以前讀書之路成本的高昂

2.魏晉開始,門第決定一切

3.隋唐:科舉看重成績以外的東西

同時在統一印刷以前,不同的竹簡記錄的書籍內容是可能由於抄寫者的疏漏而輕微不同,而教材的不統一在任何時代都是讀書者的大忌,同時宋代紙張的普及最終造成的結果是全國七千多所書院的誕生,這才是宋代文風昌盛的根本。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為何宋代以前,中國人對讀書沒那麼痴迷?

而宋以前的朝代,花費巨資讀書還不便利,全民學習的風氣被技術上的瑕疵牢牢的禁錮著,沒有統一的教學標準,各個經學流派往往為了書本上的字句差別而產生爭吵,大大的影響了正常學業的開展。

3.隋唐:科舉看重成績以外的東西

1.宋的科學技術對讀書成本下降巨大影響

這也是宋以前武風鼎盛的根本原因,從軍是改變人生軌跡的重要方法,看起來比唸書靠譜百倍,張飛那樣的豪強,把家財變賣,成為武器部曲,雖然隨著先主流浪半生,晚年在蜀漢也是貴為公侯,要是去讀書,首先殺豬的商人報名報的上還是兩說,就算讀上了,成績不好自然怨不得別人,成績好了還得打點宦官大臣,才能得到入仕的機會,如此婆婆媽媽的軌跡,又有多少漢子耐得下心來。

從漢到唐,不說那些如雲的知名武將,就是南朝那些開國的皇帝,從劉裕開始哪個不是執掌軍權的武夫,正常讀書,那些次等士族,末等士族的子弟,哪個可能有劉裕這樣的成就。

1.宋的科學技術對讀書成本下降巨大影響

宋以前讀書做文官,從工資的角度考慮,也是不經濟的,宋對文官薪資的補貼,出差優厚的報銷待遇,都是宋朝文官底氣的來源,那些富商大賈守著狀元郎的榜單,求著出嫁女兒的場面,宋以前是絕不會發生的。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為何宋代以前,中國人對讀書沒那麼痴迷?

古代武將的一擲千金,才是更讓人印象深刻的事情,幾個著名的富翁,跋扈的官員,幾乎沒有文官的身影,

在紙張被大量使用以前,在雕版印刷術被大量使用以前,知識在竹簡上傳播,成本是高昂的,大量的竹簡儲存和運輸的不便,也造成了書本成為了奢侈品

三.儒學仍未成為絕對主流

2.習武實為寒門飛黃騰達的捷徑

2.習武實為寒門飛黃騰達的捷徑

哲學思想的百家齊鳴,造成了人們對所學內容都有反思的意味在裡面,痴迷在學習中的意義被質疑所取代,大量道家如五斗米教甚至黃巾教的興起,和儒家的學問一起充斥世間,人們沒有統一的哲學標準,痴迷自然也是罕見的。

說到讀書的成本高昂,除了金錢的付出外,前途的錯付才是更重要的方向,寒門從軍只要恰逢其時,勇猛加上智略,從漢代開始起軍功就有一套完整的分封體系

佛教在南北朝,玄學在魏晉都風靡一時,這種百花齊放的態勢,怎麼可能產生過度痴迷儒學的人物呢?書中自有黃金屋,為什麼不能是佛經中自有黃金屋呢?學派林立,空談風靡成為了時代的特徵。

而玄學的特點是悟性,他不像後世的理學一樣在於博覽群書,他是一種哲學思辨的技巧,

3.宋以前文臣的極限

博覽群書對於玄學來說,本身甚至都算不上一種正面的肯定,畢竟玄學是重感悟輕鑽研的。

3.宋以前文臣的極限

國家肯定文人的重要,統一的儒家一枝獨秀的學術氛圍,大量書院的普及,這才形成了全民讀書的三要素,這三個要素是正迴圈的關係,書院越多,讀書的人越多,作為統一教材的儒家理論的神聖性越凸顯。

國家對讀書人和文官的重視,又造成更多的人去讀書,這種迴圈已經非常類似我們現在的高考制度了,宋的科舉成為了鯉魚跳龍門的唯一通道。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為何宋代以前,中國人對讀書沒那麼痴迷?

配合對武官的削弱,除了讀書減少其他通道晉升為官員的可能,宋的一套組合拳下來,產生的才是空前昌盛的文風,這很可能是統治者故意為之的,對文官的縱容,對讀書病態的推崇,客觀上大大的提高了宋朝統治者統治的安全。一個九歲的孩子說出萬般皆下品的話,也就不足為奇了。

結語:

蕭何,陳平這樣的頂級文官,工資待遇也就是那麼回事情,更有漢代的基層官員,連溫飽都困難,這種不明朗的就業前景,自然讓廣大讀書人,沒有那麼痴迷於書本之中

答案呼之欲出,宋龐大的科舉基礎,相對前朝公正的取士態度,對狀元郎的愛護,殿試皇家恩澤的顯露,這一切都是好男要讀書的活廣告。在宋朝不但要讀書,並且從小就要讀好的書院,宋代大力的推崇這一套讀書的體系,都是其治國理念的核心價值觀,甚至是宋整個統治維繫的基礎。

正因為前朝不可能有宋朝這樣教學興國的理念,所以才不可能有讀書那麼痴迷的風氣,華夏並不是一開始就是書生治國的,我們國家很久以前遊俠很多,浪蕩子很多,軍中豪傑也很多,宋只不過出於統治安全的需要,才把風氣狠狠的改造了一下。

1.漢代儒道法的分立

1.漢代儒道法的分立

武帝雖然以儒為尊,其實外儒內法,而漢初的幾個皇帝,都是以道家的治國理念來管理國家的,這樣的大環境,讓讀書其實在宋以前也分為了很多流派,漢除了儒家經學,很多道家的讀書者,都是隱居山林中,潛心學問的

2.魏晉南北朝:佛教與玄學興起

2.魏晉南北朝:佛教與玄學興起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