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身為亡國之君的崇禎皇帝為何會深受後人同情

由 深圳市楹聯學會 發表于 人文2022-04-14
簡介但有一個亡國之君卻例外,死後不僅沒受到後世的詬罵,反而深受人們的同情,這就是明朝最後一任皇帝崇禎

煬灶什麼意思

每逢改朝換代,總會產生一個或一批(如南北朝、五代十國等)亡國之君。既然是亡國之君,口碑自然很差,一般被認為是昏君,也常常被新朝用來做為反面教材,以警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轍。

但有一個亡國之君卻例外,死後不僅沒受到後世的詬罵,反而深受人們的同情,這就是明朝最後一任皇帝崇禎。

身為亡國之君的崇禎皇帝為何會深受後人同情

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一年,崇禎、李自成、多爾袞幾個風雲人物攪得中華大地天翻地覆,終以李自成大軍攻破北京城,祟禎帝殉國,大明朝滅亡,吳三桂勾結清兵入關,李自成倉皇逃離北京,在胡北九宮山葬身村民之手,清朝入主中原而結束。

我們一起來看看崇禎帝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皇帝,為何會受人同情,讓人為之落淚。

明思宗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朝亡國之君。1627年-1644年在位,年號崇禎。

身為亡國之君的崇禎皇帝為何會深受後人同情

崇禎即位後,勵精圖治,以雷庭萬鈞之勢一舉剷除閹黨集團。宵衣旰食,憂勞國事,節儉自律,不近女色,曾六下罪己詔。從勤政程度上完全不亞於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

崇禎帝生活儉僕到什麼程度呢,據明史記載連穿的內衣都是打了補丁的。御膳”也並非山珍海味,而是家常便飯,裹腹即可。作為九五之尊的皇帝,這麼勤儉實屬不易。

崇禎帝寵妃田貴妃之父從江南將名伎陳圓圓帶回京城,獻給皇上說:“此女雅善歌笙,並工詩畫,超凡仙品。藩府不敢私有,特進諸皇上。”崇禎帝看了一眼陳圓圓,搖頭嘆息:“此女誠佳人。但朕以國家多故,未嘗一日開懷,故無及此。國丈老矣,請留殊色以娛暮年,可也。”

身為亡國之君的崇禎皇帝為何會深受後人同情

這與亡國時猶帶著寵妃躲於枯井中的陳後主形成了鮮明對比。

後來田國丈將陳圓圓送給了吳三桂,從而埋下了吳三桂引清軍入關的種子。吳偉業在《圓圓曲》一詩中對此作了精彩描述:

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

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怒為紅顏。

……

薰天意氣連宮掖,明眸皓齒無人惜。

奪歸永巷閉良家,教就新聲傾坐客。

身為亡國之君的崇禎皇帝為何會深受後人同情

罪己詔是皇帝以九五之尊向天下臣民道歉,一般只有在發生嚴重天災人禍時或政權不穩時皇帝才會釋出罪己詔。崇禎在位十七年,六下罪己詔,是整個封建社會里下罪己詔最多的皇帝。

但十七歲的崇禎即位後,接手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黨爭不息,閹宦弄權,將驕卒惰。關內農民起義軍已成燎原之勢,關外清王朝虎視眈眈,內憂外患之嚴重已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除奸、勤政、律己丶罪己的崇禎空有挽狂瀾於既倒之心,恨無回天之力,終未能拯救大明於生死存亡之際,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身為亡國之君的崇禎皇帝為何會深受後人同情

1644年農曆3月18日,公曆4月25日,歷史永遠記住了這一天。李自成的農民軍攻進北京內城,崇禎帝在皇后和嬪妃們自盡後,與太監王承恩一起來到煤山,在那顆因他而出名的歪脖子樹上自縊,信守了君王死社稷的承諾。死前咬破手指,血書遺詔於衣襟上:

“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讀史至此,不覺潸然淚下。

崇禎殉國後,就連他的敵人也沒有貶低他。

我們來看看李自成在《登極詔》中對崇禎皇帝的評價:“君非甚暗,孤立而煬灶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意思是說崇禎皇帝不算昏君,他做了許多打擊貪官汙吏的事情。不過大臣們大都徇私舞弊,很少有忠臣良將,所以最終成了亡國之君。這與崇禎自己說的“朕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的話倒是十分吻合。

身為亡國之君的崇禎皇帝為何會深受後人同情

《明史》是清朝所寫,自然不會說明朝什麼好話。但對崇禎卻是個例外。

《明史·本紀第二十四》記載:

帝承神、熹之後,慨然有為。即位之初,沈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勢已傾,積習難挽。在廷則門戶糾紛。疆場則將驕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潰爛而莫可救,可謂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

對崇禎做了十分中肯的評價。

讓對手都尊敬的亡國之君又怎能不讓後人同情呢。

想要了解更多古詩詞,歷史,關注深圳楹聯學會百家號,為愛正銘帶您一起分享快樂。

本文作者;為愛正銘《瀟颯》

圖片來自網路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