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南宮週刊·百科·第二十四章】原文及翻譯:韓愈《昌黎先生集》序

由 我愛的辮兒哥哥 發表于 人文2021-05-14
簡介韓愈把氣與言的關係比作水與浮物的關係,認為寫文章要以氣為先,氣是駕御語言的,“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

書者如也誰說的

韓愈(768- 824),字退之,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南)人。

自稱其祖籍在昌黎,故世稱韓昌黎。德宗貞元八年(792)進士,曾任宣武及寧武節度使判官。貞元末,官監察御史,因長安久旱,上疏請停徵稅錢,被佞臣所讒,貶陽山令。元和間隨裴度平定淮西藩鎮吳元濟之亂,以功授刑部侍郎。因上表諫憲宗迎佛骨,貶潮州刺史。穆宗時,官至吏部侍郎,後人亦稱韓吏部。卒諡文,因又稱韓文公。有《昌黎先生集》。

【南宮週刊·百科·第二十四章】原文及翻譯:韓愈《昌黎先生集》序

答李翊書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

生之書辭甚高,而其問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誰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歸也有日矣,況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謂望孔子之門牆而不人於其宮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雖然,不可不為生言之。

生所謂立言者是也,生所為者與所期者,甚似而幾矣。抑不知生之志,蘄勝於人而取於人耶?將蘄至於古之立言者耶?蘄勝於人而取於人,則固勝於人而可取於人矣。將蘄至於古之立言者,則無望其速成,無誘於勢利,養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

抑又有難者,愈之所為,不自知其至猶未也?雖然,學之二十餘年矣。始者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 ,非聖人之志不敢存,處若忘,行若遺,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當其取於心而注於手也。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其觀於人,不知其非笑之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猶不改,然後識古書之正偽,與雖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務去之,乃徐有得也,當其取於心而注於手也,淚淚然來矣。其觀於人也,笑之則以為喜,譽之則以為憂,以其猶有人之說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後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懼其雜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後肆焉。雖然,不可以不養也。行之乎仁義之途,遊之乎《詩》、《書)之源 ,無迷其途,無絕其源,終吾身而已矣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

雖如是,其敢自謂幾於成乎?雖幾於成,其用於人也奚取焉?雖然,待用於人者,其肖於器邪?用與舍屬諸人。君子則不然,處心有道,行已有方,用則施諸人,舍則傳諸其徒,垂諸文而為後世法。如是者,其亦足樂乎?其無足樂也?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遺乎今,吾誠樂而悲之。亟稱其人,所以勸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貶其可貶也。

問於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為言之。愈白。

【南宮週刊·百科·第二十四章】原文及翻譯:韓愈《昌黎先生集》序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領袖,也是中唐時期的詩文大家。

他崇儒學,闢佛老,反駢儷,提倡繼承先秦兩漢又散文的優長,

以“古文”名一世。他的文章 氣勢充沛,說理透闢,結構謹嚴,語言精練,取得了很大成就。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稱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後人尊韓愈為“唐宋八後大家”之首。

《答李翊書》寫於貞元十七年。文章主要論述了為人與為文、立行與立言之間的關係。具體內容有:(一)學文應以立行為本,以立言為表。只有“行之乎仁義之途”,做“仁義之人”,才能“其言藹如”。

(二)要有遠大理想,追求“古之立言者”,勿僅僅取“用於人”。因此要學習古代優秀作品,增進道德學養。

(三)治學要“無望其速成,無誘於勢利”,堅韌不拔,持之以恆,不怕非議,不斷錘鍊,才能臻於成功。

(四)氣盛方能言宜。韓愈把氣與言的關係比作水與浮物的關係,認為寫文章要以氣為先,氣是駕御語言的,“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

韓愈所言之氣,既指作者道德修養的思想境界,也指作者臨文的氣魄氣勢,它來自“行之乎仁義之途,遊之乎詩書之源”的培養,它是是對孟子“知言養氣”說的進步發展。

(五)陳言務去,韓愈強調在學習前人的基礎上發揮創造性,不論在內容或在詞句上,都要務去陳言。他學習前人的目的不在於返古,而在於創新。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創新,繼往開來,表現了翰愈在繼承革新問題上的正確態度。

【南宮週刊·百科·第二十四章】原文及翻譯:韓愈《昌黎先生集》序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