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趙、魏、韓三國率先變法,秦、齊、楚三國為什麼反應遲緩?

由 顧道驚城 發表于 人文2023-01-20
簡介”這時候,法家學子則會跳出來大聲斥責:“趙、魏、韓三國國君都是真正的仁君,信奉貴族平民一視同仁,你們怎敢在此胡言亂語

什麼叫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只要我們一提起,某個國家突然變強了,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個國家變法了吧?

再具體點說就是,某個天才橫空出世,把他那一系列的天才想法告訴了國王,於是國家開始變法。

而那位國王呢?勵精圖治,總想有所作為,所以在天才的幫助下,國家走向富強。

趙、魏、韓三國率先變法,秦、齊、楚三國為什麼反應遲緩?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變法確實可以讓一個國家變強,但這一切的基礎就是,這個國家有變強的客觀條件。

其次,我們也必須承認,變法離不開人才,但人才發揮才能的前提就是,他擁有一個相對寬鬆的客觀環境。

如果我們把利益比作一個大蛋糕,那麼發展生產力,就是把蛋糕越做越大,而變法是在暫時無法做大的前提下,改變蛋糕的分法。

前者或許能贏得利益集團的齊聲擁戴,而後者則血腥得多。

因為,即使是小貓小狗,你貿然動它的食物,它都會跟你齜牙咧嘴,更何況是由人組成的利益集團呢?

大家想想,司馬遷在為丞相陳平寫傳記的時候,都要特意講一講“陳丞相分肉”的典故,這其實就是在暗示,陳平自幼便懂得如何劃分利益。

由此可見,儘可能地為自己爭取更多的蛋糕,同時儘可能地團結大多數,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能做好這種事的,都是那些牛得不能再牛的牛人。

對於這類人,我們通常稱其擁有“丞相之才”,比如前面提到的陳平 。

可這種人畢竟太罕見,需要的客觀條件也相對苛刻,所以當利益無法均勻分配,或者無法令大多數人滿意的時候,必然會出現掀桌子的人,這種人通常被稱為“反賊”。

這個時候,主事者提前預知到了未來的悲劇,所以他就必須想辦法,把一切危險都扼殺在搖籃裡。

應該怎麼做呢?自然是找一個惡人出面,打破現在的局面,重新定下分蛋糕的規矩,這個人就是“改革者”。

趙、魏、韓三國率先變法,秦、齊、楚三國為什麼反應遲緩?

身為領導,想找個幹髒活的人還是不難的,但難的是:怎麼漂漂亮亮地把髒活幹完呢?

如果只是找一個膽大心黑的人,看誰不順眼就一刀砍過去,那可太暴力了,毫無美感,更無神聖性可言。

所以,對於這個職位的人選定性,就必須是“有文化的土匪”。

他必須敢想敢幹,說殺一千就殺一千,哪怕只殺999也算失職。

但他又必須有充足的理論依據,為自己的殺戮巧立名目。

總而言之一句話,我的這種做法,都有某種理論和學說來支撐,只要照我說的做,就能夠實現天下大治。

乍一看,利益集團會覺得這類人就是“書呆子”,只知道對書本里的內容生搬硬套。

但當這個只知道生搬硬套的“書呆子”手握權力之後,利益集團就全都想明白了。

哪怕是最呆的“書呆子”,其實也都不呆,他只是透過一種另類的方式,掌握著不同的生存法則而已。

趙、魏、韓三國率先變法,秦、齊、楚三國為什麼反應遲緩?

在戰國時期,最著名的“書呆子”,往往都出自法家。

因為法家說過:“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法不阿貴,繩不撓曲”、“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反正說來說去都一個意思,誰敢在“法”的面前擋路,“法”就會讓他死得難看。

而“法”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一把手高高在上,其他人一律平等。

而無論春秋還是戰國,傳統國家的組成形式,都是一個大貴族掛名,帶著一群中小貴族,共同組成一個龐大的統治圈。

所以法家這套理論,一把手會很喜歡,但其他二把手或三把手會厭惡:沒有特權,就沒有身份地位;沒有身份地位的人,還配加入統治圈嗎?

所以針對法家,當時還有一個很有名的觀點,那就是“人牛論”。

論耕地,兩三個人也比不過一頭牛,但當人生病急需吃肉的時候,我們就應該主張殺牛吃肉,因為即便牛再辛苦,也不配與人相提並論啊。

換言之,貴族們身上流淌的血液,豈是平頭百姓所能比擬的?讓貴族和他們平起平坐,你開玩笑吧?

這兩種觀點,哪種最正確呢?其實主要看實力對比。

如果身處於晉國那種公族弱小,世家一手遮天的環境中,誰敢說貴族和平民一視同仁,只能證明他不想活了。

齊國和楚國的世家勢力同樣不小,所以這兩國也不是法家學子的理想去處。

秦國呢?雖然他們看起來很弱,但再弱也是西邊的霸主,水或許不太深,但王八絕對多。

真正適合法家學子一展胸中抱負的,反而是剛分裂出來的趙、魏、韓三國。

趙、魏、韓三國率先變法,秦、齊、楚三國為什麼反應遲緩?

如果趙、魏、韓還是晉國的一分子,那麼他們會天然討厭法家,因為當時的他們不是一把手。

但單獨立國之後,他們急需一種身份上的背書,而法家則是最好的選擇。

若干年後,當別人問起,趙、魏、韓是怎麼成為一個國家的時候,老牌貴族會不屑地說:“什麼國家,就是三個亂臣賊子。”

這時候,法家學子則會跳出來大聲斥責:“趙、魏、韓三國國君都是真正的仁君,信奉貴族平民一視同仁,你們怎敢在此胡言亂語?”

大家想想,這種話對平民百姓而言,得有多大的殺傷力?

為什麼趙、魏、韓三國能在戰國時代率先稱雄呢?就是因為他們沒包袱,最能放下臉面搞變法,也最先吃到變法的紅利。

也正是隨著趙、魏、韓三國的先後稱雄,才讓秦齊楚等老牌強國意識到,時代變了,再不與時俱進,就要被淘汰了。

於是,這三個國家也先後開啟了變法,其中秦國的變法最為順利,勝利果實儲存得最完好。

其中最為可惜的是齊國,因為齊國雖然沒有分裂,但畢竟換了個家族當國王,歷史包袱也比較小,但最後還是因為一系列因素,導致齊國變法無疾而終,以後在寫齊國的時候,我會專門展開講述,這裡一筆帶過。

趙、魏、韓三國率先變法,秦、齊、楚三國為什麼反應遲緩?

總的來說,變法能讓國家的綜合實力更上一層樓,大家都知道,畢竟誰也不傻。

但幾大強國安穩慣了,總覺得維持現狀就行,競爭對手會自行垮掉。

可是趙、魏、韓三國變法圖強之後,幾大強國發現不變不行,於是紛紛主動起來。

這恐怕就是戰國與春秋的最大不同,一股股新鮮的活力不斷被注入,一場場慘烈的大戰不斷被打響,中國這艘巨輪,向著大一統的方向緩緩前行。

趙、魏、韓三國率先變法,秦、齊、楚三國為什麼反應遲緩?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