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正念認知訓練對抑鬱人群睡眠問題的干預效果研究和心理機制探討

由 心理湯先生 發表于 人文2023-01-16
簡介這一研究結果說明,正念水平可以被看作為知覺壓力和睡眠問題之間的介導因素,能夠對睡眠質量產生一定的影響

日夜睡不著是什麼原因

正念認知訓練對抑鬱人群睡眠問題的干預效果研究和心理機制探討

近年來,隨著時代的不斷髮展,競爭的日益激烈,在這種宏觀環境背景下,睡眠問題日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從古至今,睡眠過程對於人類來說既熟悉又陌生,充斥著可探索空間。

伴隨著現代醫學尤其是睡眠醫學的產生與進步,人類已經意識到睡眠的意義十分重要。與此同時,最近三十年間西方國家興起並發展了有關正念認知的研究和應用,在多個領域特別是臨床領域獲得了顯著的效果。

故作為正念認知發源地的東方也開始了對這一新方法的研究和應用,並且將這一方法延伸到睡眠領域。目的是為了探索改善醫科類院校學生睡眠狀況的有效途徑,併為醫學生身心健康研究提供現實和科學的依據。

正念認知訓練對抑鬱人群睡眠問題的干預效果研究和心理機制探討

時至今日,睡眠過程對於人類來說依然既熟悉又陌生,充斥著可探索空間。伴隨著現代醫學尤其是睡眠醫學的產生與進步,對個體而言,我們已經知道睡眠是有機體必不可少的生理活動,在睡眠過程中,人類可以藉以恢復體力、鞏固記憶,對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加工和重組,同時還伴隨著激素的分泌以及蛋白質的合成。

雖然人類已經意識到睡眠的意義十分重要,但隨著時代的不斷髮展,競爭也日益激烈,在這種宏觀環境背景下,睡眠問題的發病率也顯著提高,這一資料在美國為

35%

,加拿大

29。9%

,而最近一期全球睡眠中國區調查結果顯示

我國普通人群失眠率為

42。5%

,這些流行病學資料表明,失眠等睡眠問題已對人類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帶來了巨大威脅和困擾,由此人們逐漸對睡眠和睡眠問題產生重視,針對這一類問題,國際精神衛生和神經科學基金會已將每年

3

21

日定為“世界睡眠日”。

正念認知訓練對抑鬱人群睡眠問題的干預效果研究和心理機制探討

與此同時,在最近三十年間,西方國家興起並發展了有關冥想、正念認知的研究和應用,在多個領域特別是臨床領域獲得了顯著的效果。這為廣大社會成員尤其是大學生群體改善睡眠情況,提高身心健康水平提供了嶄新的方法。

量研究都表明,以正念認知的方法為補充與替代治療手段,應用在身心治療的多方面都能夠起到明顯的效果,這些結果已得到了國際學者的廣泛認同。

在這一研究浪潮的影響和推動下,作為正念認知發源地的東方也開始了對這一新方法的研究和應用,並且將這一方法延伸到睡眠領域。

如首都師範大學學者張倩,劉興華等曾對知覺壓力、正念水平和睡眠狀況三者之間的關係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和探討,互動作用研究結果表明,知覺壓力與正念水平之間呈負相關關係

而與睡眠問題呈顯著正相關關係;正念水平與睡眠問題之間顯著負相關;對正念的中介作用進行多重回歸分析

正念認知訓練對抑鬱人群睡眠問題的干預效果研究和心理機制探討

檢驗結果表明,正念水平在知覺壓力和睡眠問題之間具有部分中介作用。這一研究結果說明,正念水平可以被看作為知覺壓力和睡眠問題之間的介導因素,能夠對睡眠質量產生一定的影響。

綜上所述,正念認知作為著名的

“認知行為療法的第三浪潮”,進入當代心理學研究領域以後逐漸受到廣泛關注和應用,被看做是一種非常實用的補充與替代療法。

與此同時,隨著該相關研究的不斷推廣與發展,正念認知所具有的多種功效不斷地得到實證研究的檢驗,正念認知在人群中的使用方法也不斷得到重組、改良和革新,由西方興起與普及的結果是,在國內也引發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的研究興趣與熱情。

正念認知訓練對抑鬱人群睡眠問題的干預效果研究和心理機制探討

另一方面,我國大學生所面臨的壓力是多方面的,包括學習、科研、就業和生活等,由此帶來的心理問題也呈上升趨勢。所以人們也開始日益關注大學生的心理、情緒和睡眠問題,尤其是不同院校的大學生在這些方面的差異性研究。

為此,教育部門和許多研究者都致力於開發和尋找改善大學生睡眠情況的途徑,以期提高大學生身心健康水平,從而達到促進睡眠、更好地進行學習活動的目的。

睡眠問題的傳統療法

認知治療

認知治療的目標中,重點是在於改變、改善或者消除睡眠問題個體對於自身睡眠過程中的異常現象的不合理信念和態度。根據以往研究,存在於睡眠問題者錯誤認知中的不合理信念包括對睡眠需要的期盼過高,如認為每晚至少需睡

8

小時,睡眠時間減少則會引起擔心和焦慮。

但是近期關於睡眠的醫學早已證實,完整的睡眠結構和階段包括核心睡眠(

NREM

3

4

期)和選擇性睡眠(

NREM

1

2

期和部分

REM

)兩部分;其中核心睡眠是恢復體力、滿足個體休息的關鍵。

正念認知訓練對抑鬱人群睡眠問題的干預效果研究和心理機制探討

也就是說,健康睡眠的重點在於睡眠結構完整,而不是絕對睡眠時間的長短。另外,由於睡眠問題者處於對失眠或易醒早醒的

“高警覺”狀態。這一類所報告的失眠更多的屬於主觀錯覺。

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多導睡眠監測顯示的結果常常是睡眠腦電活動仍處於正常範疇,只是睡眠問題者主觀認為失眠了,由此誤解或擴大了失眠的後果,強化了對於失眠的負性情緒。

如認為整天無精打采是由於沒睡好,其實與其將其歸結為生理因素,不如將其歸結為心理因素。對提高睡眠質量的方法認識錯誤:

如常見的有單純增加臥床時間,提前上床或者晚起床;其實這種應對失眠的策略對睡眠質量有害無益,十分低效,很多患者吃完晚飯後就早早上床,翻來覆去等待睡眠的到來,心理上已經十分焦急,所以當睏意遲遲無法降臨時,開始變得抑鬱、焦慮、沮喪,反而更加強化了對失眠預期,形成惡性迴圈。

正念認知訓練對抑鬱人群睡眠問題的干預效果研究和心理機制探討

睡眠限制療法

睡眠限制療法是一種行為主義取向為主的干預方法,在應對睡眠問題上已經使用十分得廣泛並且成熟,這是一種針對非器質性,也就是心因性失眠的傳統治療方法。

所謂

“睡眠限制”其實是指對非睡眠時間進行有效限制,操作上的重點在於縮短睡眠問題者臥床的非睡眠相關時間,用以相對地提高睡眠效率

,睡眠效率指實際睡眠時間與全部臥床時間的百分比。

比如:當睡眠效率低於

80%

時,需減少

15-20

分鐘臥床時間,讓睡眠效率經常保持在

80%-90%

之間,調整一般以周為週期進行,但每晚床上時間不應少於

5

小時,以避免誘發相關連鎖事件如白天嗜睡、神經衰弱甚至日間功能障礙。

正念認知訓練對抑鬱人群睡眠問題的干預效果研究和心理機制探討

睡眠問題與抑鬱障礙的相關研究

睡眠問題是抑鬱障礙的臨床表現之一,但是近年來眾多學者對二者之間的關係進行了廣泛研究。獲得了很多新結果。張繼輝,劉亞平,潘集陽研究發現,睡眠問題和抑鬱是個體最為常見的精神障礙。

過去一段時間有一個傳統觀點,認為失眠或睡眠問題是抑鬱的伴隨障礙之一,當抑鬱症狀緩解,睡眠問題也會隨之減輕或消失。

但是不斷髮展著的研究逐漸否認了這一點,更新後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

5

版》和《睡眠障礙國際分類第

3

版》已經將睡眠問題列入其他精神障礙共病的狀態,這一改變將對未來睡眠障礙的診療和臨床研究產生重要的影響。抑鬱是青年軍官幹部失眠的主要原因,經過治療,抑鬱症狀緩解之後,睡眠問題便會有所改善。

正念認知訓練對抑鬱人群睡眠問題的干預效果研究和心理機制探討

另一些研究者如郭玉芳,李樹雯對長沙市

3

所護理本科院校

76

名在校護生進行的一項

RCT

研究中,干預方法為

8

周積極心理團體治療,心理指標使用抑鬱貝克量表和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比較團體活動前後在校護生的抑鬱和睡眠狀況的改變情況,干預結果顯示,實驗組在情緒和睡眠量表上的得分均低於控制組,差異顯著。

結果證實了同類研究的結果,即正念認知療法對情緒和睡眠具有同時的改善作用。

對策

正念認知訓練可行性很高,英國已將其作為治療抑鬱症的首選非藥物療法。在實施的過程中,對場地等外部因素的要求比較寬鬆,甚至不要求被試每天都來參加,是一種團體練習和家庭個體練習相結合的學習形式

正念認知訓練對抑鬱人群睡眠問題的干預效果研究和心理機制探討

所以高校中尤其是學業負擔重的醫科類院校應將其發展為穩定開展的課程,幫助參加者改善睡眠、調節情緒、促進身心和諧、促進人際交往等,同時正念訓練還可採用多種形式,如戶外訓練,燭光正念等。

更進一步,在附屬醫院中還可開展面對臨床病人的正念團體,幫助病人應對病候,改善情緒,更重要的是改變看待自我和疾病的方式,促進身心的統一。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