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復旦教授陳正宏:30年研究一件事,上課只帶一本沒標點的《史記》

由 局小乖簡史 發表于 人文2023-01-15
簡介他給陳正宏留下了一句話“業精於勤荒於嬉”,目的就是希望陳正宏能夠堅持整理古籍,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到古籍中文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字中蘊涵的,當時的社會文明

為山九仞豈一日之功的意思及出處

復旦教授陳正宏:30年研究一件事,上課只帶一本沒標點的《史記》

我們都知道,一時興起做一件事情很簡單,

但是三十年如一日地去做一件事是需要重新非常大的恆心和毅力。

外界的許多幹擾因素會讓你很多時候都力不從心,所以很多人都是以一種“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態度來處事。

久而久之,人們的耐心和對一件事的持久力就會下降。大多數人們會覺得,以一種高度的精力和長期的時間去做一件事,太難了,而且沒有人能夠做到。

但是,成功的那部分人是有的,他們都以自己的方式去做到了。

有那麼一位教授,他花費了自己30年的時間,去研究了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鉅作《史記》。

他把自己人生的一半時間和心血都花在了研究《史記》上,去完成他心嚮往之的學術研究。

復旦教授陳正宏:30年研究一件事,上課只帶一本沒標點的《史記》

這位教授叫陳正宏,他的出身就與平常人不一樣,他有著不凡的學術出身,他的師父是蔣天樞等在學術界有一定影響力的學者。那身為他們徒弟的陳正宏,自然也不會差到哪去。

在正確的路上,慢慢前行

陳正宏在讀大學的時候,由於

他自身出眾的才華,當時就能讀懂陳寅恪先生的作品的他因此獲得了研究生保送資格。

在他上研究生第一節課的時候,他遇到自己的第一位老師章培恆。章培恆老師將陳正宏帶進自己家的時候,陳正宏被老師家中的藏書震驚到了。

因為它不是普的藏書,它是豎排,繁體,沒有標點符號的《史記》,還都是線裝書。章先生讓陳正宏去點一下這些書,二十三歲的陳正宏面對如此龐大的,艱澀難懂的文字,心中是十分緊張和茫然無措的。

復旦教授陳正宏:30年研究一件事,上課只帶一本沒標點的《史記》

要知道,

沒有標點符號的《史記》,

就像把你丟進了千年之前的漢王朝,面對如此龐大的古漢語體系,23歲的陳正宏是沒有辦法做到的。就像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兒童,你讓他參加田徑運動專案一樣,這是不切實際的。

而陳正宏也明白這一點,52萬字的《史記》,即便是再有天賦的人,也是需要一定時間,慢慢前進。《史記》成為了陳正宏學術研究上的一座高山,只有努力前進,才能看見前方道路的點點微光。

一次次的努力,慢慢的前行

在沒有具體學習古漢語之前的他,在面對艱澀的古漢語時,他會覺得無從下手,這些一個個的繁體字就像路障一樣,在阻止他前進的腳步。

23歲的陳正宏在章先生的指導下,慢慢地開始瞭解古漢語。越加深入的瞭解,讓陳正宏對於書中描繪的世界和人文精神更加的嚮往,而他也找到了樂趣。

復旦教授陳正宏:30年研究一件事,上課只帶一本沒標點的《史記》

艱澀難懂的文字在他眼中變成了一個具有生命力的符號,它可以述說自己的故事,將它蘊涵的意義和作者想表達的內心世界呈現給陳正宏。

書中蘊涵的山中世界,裡面的綺麗景色,需要陳正宏用心地去挖掘,從中感受到裡面的深層奧秘。後來的陳正宏才知道,這種點字,標標點的方法是章先生從他的老師那裡得到的獨門方法。

中國傳承下來的古籍數量何其龐大,

而且整理點字的工程也需要十分小心,因為古人的斷句和一些字的含義和現在是不一樣的,所以需要非常大的精力和時間,以確保沒有差錯。

一字一句地查詢,標標點,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為山九仞,豈一日之功。

唯有一步一步地將基礎打紮實,才能更好地瞭解到“群山”之中的山水景色。

他將整本《史記》點完之後,又與復旦大學教授

蔣天樞

結下師徒的緣分,成為了蔣先生的弟子。當時蔣先生已經進入了耄耋之年,因此也十分疼愛這個小弟子。

而陳正宏也在蔣先生的指導下對古漢語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

復旦教授陳正宏:30年研究一件事,上課只帶一本沒標點的《史記》

三十年如一日的追尋

令人惋惜的是,蔣先生因為年事已高,所以離開了這個世界,但他從來沒有忘記這個自己在學術上有著天賦的小徒弟。

他給陳正宏留下了一句話“業精於勤荒於嬉”,

目的就是希望陳正宏能夠

堅持整理古籍,

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到古籍中文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字中蘊涵的,當時的社會文明。當然他更希望自己的弟子能夠堅持下去,在這條路上探索下去,不要荒廢自己的夢想和知識。

陳正宏接收到蔣先生留下的遺願,為他整理留下的古籍資料。在看到蔣先生那些抄錄的卡片以後,陳正宏的心中有了一些改變。

畢業之後的陳正宏正式踏上了整理古籍,研究古漢語的學術之路。

他重新編成了

全篇的《全明詩》,而這一工程量耗費了他十年的時間。

奔波在全國各地的圖書館,翻開那些落滿灰塵的古書,在艱澀的古文字中找到它蘊涵的真實含義。這一龐大的工程量,

陳正宏一個人在這條路上,孤獨地走了十年。

復旦教授陳正宏:30年研究一件事,上課只帶一本沒標點的《史記》

各種版本的古漢字在陳正宏的腦子裡面不是一團團的亂麻,而是一個個生動的符號。在他眼中,那些像天書一樣的古文字,現在已經熟爛於心。

而《史記》對於他來說,不僅僅只是一本史書,他把自己當成司馬遷去理解,去窺探書中想表達的理想社會和它本身所具有的文學意義。

用三十年去讀懂《史記》讓陳正宏變得更有定力,也對這個社會有了更深的理解。

堅定地尋找自己“心中”的花園

陳正宏從當時混不匿的一個毛頭小子,在受章先生和蔣先生的指導之後,繼承了他老師在學術上的意志。一心研究古籍中的文學意義。

如今陳正宏擔任復旦大學的教授,

他的《史記》課程在復旦大學也吸引了很多學生,他上課的方式非常特別,一本沒有標點《史記》,除此之外,再無其他。

他很好地繼承了他老師教給他的知識,也希望他的學生們能夠為學術研究做出貢獻,也能夠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一點。

復旦教授陳正宏:30年研究一件事,上課只帶一本沒標點的《史記》

三十年,佔據了我們人生的三分之一,陳正宏在這段時間裡,一心研究古籍,得出很多具有文學價值的結論。

古籍研究是十分枯燥無味的,但他堅持下來了。

並且選擇了和他老師一樣的道路,他期待他的學生們能在這條路上超越他,發現更多文學價值。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