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竇嬰:千年冤魂何人識(上)

由 人民融媒體 發表于 人文2022-10-08
簡介竇太后大怒,免去竇嬰、田蚡的丞相、太尉之職

何為下惡如流

本文轉自:南通日報

竇嬰的人生可謂大起大落,他是竇太后的族親,本可藉此居高位而無憂,可一次的口不擇言,幾乎斷送了他的仕途。

那次,梁孝王入朝,景帝設家宴招待。梁孝王是景帝的弟弟,是竇太后最喜歡的小兒子。酒酣之際,景帝隨口而出:“千秋之後傳梁王。”其實,景帝只是逗母親高興而已。竇嬰卻不識時務,連忙向景帝敬酒:“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傳,此漢之約也,上何以得擅傳梁王!”竇嬰的話說得沒錯,可錯就錯在他沒有搞清景帝此言的真實用意。為此,竇太后立馬將他從出入宮門名冊上劃去。

失去靠山,竇嬰只好稱病辭職。可偏偏吳、楚七國叛亂,景帝將宗室劉氏和竇家族人,掂了又掂,覺得堪當大任的只有竇嬰,於是下令徵召竇嬰。可竇嬰不忘前恥,藉口有病,不肯為景帝分憂,弄得太后好一陣臉上無光。最後還是景帝一錘定音:“天下方有急,王孫寧可以讓邪?”於是,拜竇嬰為大將軍,賜黃金千斤。

竇嬰力舉袁盎、欒布等名將、賢士,並將皇上的賜金置於廊廡下,屬下軍吏可酌量取而用之。內有謀臣運籌帷幄,外有猛將奮不顧身,竇嬰不負眾望。凱旋後,竇嬰被封為魏其侯,一時權傾朝野。

竇太后欲以竇嬰為相,可景帝自有主張:“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難以為相,持重。”權衡再三,景帝覺得竇嬰實在不宜為相。

與此同時,田蚡崛起。田蚡是景帝皇后同母異父的弟弟,雖然竇嬰身為大將軍時,他還只是不起眼的郎官。可時過境遷,他已身居太中大夫之位,加之能說會道,為晚年的景帝另眼相看。

由此,西漢外戚之間,舊臣與新寵權力之爭的歷史大劇拉開序幕。

景帝去世,武帝即位,田蚡被封為武安侯,野心隨之膨脹。他“卑下賓客,進名士家居者貴之,欲以傾魏其諸將相”。恰逢丞相衛綰因病免職,武帝便與眾臣商議:“置丞相、太尉”。

田蚡深知,自己無以與望重的竇嬰匹敵,便聽從家臣之言,遊說王太后,讓竇嬰為相,自己為太尉。如此,一箭雙鵰,既擁有了同樣尊貴的地位,又贏得一個讓賢的好名聲。

竇嬰、田蚡喜儒家學說,與竇太后所喜黃、老之說相悖。一時朝廷上下,以儒家為尊,貶抑道家。後來竟有人奏請武帝,不要將政事告之竇太后。竇太后大怒,免去竇嬰、田蚡的丞相、太尉之職。竇嬰賦閒在家,而田蚡卻因王太后的關係,仍然得到武帝恩寵,參與國事。如此,趨炎附勢之士,紛紛歸附田蚡。竇太后去世,田蚡如願以償,當上丞相。

田蚡“貌侵”,卻喜歡顯貴。當時,武帝初立,年富春秋,羽翼未豐。田蚡大權獨攬,甚而將皇權也移至手裡。他所薦之人,可以從居家之人,一下子騰達到年俸二千石的高位。由此,諸侯奉送金玉珠寶、狗馬玩物,絡繹不絕。

與之形成鮮明比照的竇嬰,門可羅雀,只剩下灌夫不離不棄。灌夫在平定七國之亂中,披堅執銳,因其戰功,先後拜為中郎將、淮陽太守、太僕以及燕國國相。他為人剛直,不好面諛,加上借酒使性,幾度為官,幾度丟官。後來,他乾脆利用戰場的餘威和官場的餘脈,稱霸一方。又因為他為人仗義,與眾多豪強結為一體,很快家產達數千萬之巨。

雖然富甲一方,可灌夫迷戀權勢。他覺得,藉助竇嬰可以攀附列侯、宗室,從而抬高自己身價。而竇嬰雖然失勢,也想依賴灌夫人脈,好好整治見異思遷之人。各有所需,他們一拍即合。

灌夫拜訪田蚡,田蚡故作姿態,巧言如流:我本想和你一起去看望竇嬰,沒料到你有事在身,不是時候。田蚡吐出的雞毛,灌夫視為了令箭:您肯屈駕光臨竇嬰家,我灌夫豈能因私事而推脫?我去通知竇嬰做好準備,等候您的大駕。田蚡不過信口開河,沒想到灌夫如此認真,只好隨口應允。

灌夫忙裡忙外張羅,竇嬰盡心盡力準備,可一直靜候到中午,仍然不見田蚡身影。灌夫心裡不快,駕車前往相府,迎接田蚡,田蚡還在呼呼大睡。灌夫見狀,更為不爽:為了您大駕光臨,竇嬰置辦了酒席,從早上到現在,沒敢動一口。田蚡揣著明白裝糊塗:昨天酒喝多了。田蚡慢悠悠地跟著灌夫來到竇嬰的家,言談舉止,流瀉出勉強與敷衍。酒酣,灌夫起舞助興,舞畢,灌夫邀請田蚡,田蚡卻視而不見。灌夫藉著酒勁,冷嘲熱諷。竇嬰見勢不妙,拉走灌夫,才沒讓事態發展。然而,各自心裡卻有了更深的隔膜。

田蚡看中竇嬰城南的一片田地,讓人為說客,請求竇嬰將這片田產出讓。竇嬰十分惱怒:“老僕雖棄,將軍雖貴,寧可以勢奪乎!”堅決不肯。灌夫聽說此事,大罵說客,仗勢欺人。田蚡知悉,勃然大怒:竇嬰兒子殺人,是我幫忙救了他兒子,他竟然捨不得一塊地。再說,這事與灌夫無關,他橫插一杆,是什麼意思?

懷恨在心的田蚡,上奏武帝,說灌夫橫行潁川,無惡不作,請求查辦處理。田蚡向天下警示:丞相之威,無人可以侵犯。可田蚡萬沒料到,灌夫留有後手,掌握了田蚡不可告人的一些秘密,比如非法牟利、接受淮南王的賄賂,還有犯上的言辭等等。這些材料一旦抖摟,就會授人以柄,自身不保。小不忍則亂大謀,於是,田蚡暗中指令中間人調停,雙方和解。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