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飲食

古人怎麼過清明?唐人七天大長假,堪比如今黃金週

由 人民日報 發表于 飲食2022-10-14
簡介改火之前的寒食日流行給親人上墳,但這個時候又不能燃火,所以紙錢只能掛在墳頭或灑落田間,一來極其不環保,二來當時的人們認為,紙錢不能透過火燒就不能到達陰間,所以抱怨的人還真不少,王建就在《寒食行》寫道,“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哪得到黃泉

鬥草是怎麼做的

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這是清明二字的由來。在古代,這美麗的名字不僅是春天的時間儀式,更是一段承平盛世的歷史。古人怎麼過清明?細讀它,也可成為我們今天過小長假的典雅儀式。

三月三

野浴,從古代就很流行

與清明有血緣關係的節日不止寒食,還有農曆三月三的上巳節。古代人和現代人一樣,經過一冬天的陰霾,也很苦悶,急需抖擻下。《論語》裡有著名的句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野浴和踏青,從那時便已流行。後世由於清明、上巳兩節前後相接,相距不遠,內容便逐漸合併。晉人陸機詩“遲遲暮春日,天氣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穢遊黃河。”正是上巳祓禊、踏青習俗的寫照。

古人怎麼過清明?唐人七天大長假,堪比如今黃金週

改火

紙錢不能燒,這很不環保

古代冬至後第105天稱寒食節,最初持續一個月,後變為三天,其間禁火,要吃冷食。到清明之時取新火,是為“改火”,一般由朝廷官員分發新火種。改火之前的寒食日流行給親人上墳,但這個時候又不能燃火,所以紙錢只能掛在墳頭或灑落田間,一來極其不環保,二來當時的人們認為,紙錢不能透過火燒就不能到達陰間,所以抱怨的人還真不少,王建就在《寒食行》寫道,“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哪得到黃泉。”因“舊火”被遺棄,“新火”被渴望,清明在後世逐漸取代了寒食,成為單獨的節日。

古人怎麼過清明?唐人七天大長假,堪比如今黃金週

曲水流觴

古代文藝青年,也玩誦詩會

“曲水流觴”是上巳節中派生出來的一種習俗。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上巳日,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偕親朋等42人,於蘭亭清溪兩旁席地而坐,將盛了酒的觴放在溪中,由上游浮水而下,觴在誰的面前打轉或停下,誰就得即興賦詩並飲酒。這著名的“曲水流觴”實在是一樁雅事,有11人各成詩2篇,15人各成詩1篇,16人作不出詩,各罰酒三觥。王羲之將大家的詩集起來,便寫下了《蘭亭集序》,據說,王羲之酒醒後試圖再做同樣的《蘭亭集序》,卻再也達不到這種高度。如今在紹興,“曲水流觴”這種飲酒詠詩的雅俗仍盛傳不衰。

古人怎麼過清明?唐人七天大長假,堪比如今黃金週

黃金週

唐代過清明,7天大長假

唐以前的所有朝代,還沒哪個過節讓人放假的、且假期比現在更長的。唐德宗時,清明假期卻已多至7日,堪稱“清明黃金週”。後來規定,離家500裡遠的公務員5年內給1次拜掃假,共15天,還除去了往來路程所佔天數,足見唐代公務員有多爽。唐武宗時期,大興土木修築仙台,三千軍士晝夜趕工,不敢懈怠,到了寒食節,唐武宗卻不打算按例放假,一向溫馴的軍士們竟然集體罷工,後來唐武宗也自覺理虧,不但准假,還給軍士們每人釋出三匹。

古人怎麼過清明?唐人七天大長假,堪比如今黃金週

看姣姣

古時相親會,遠勝《非誠勿擾》

清明踏青,是舊時女子一年中僅有的幾個大展才情的機會之一。周作人《上墳船》有解釋:“舊時女子外出時頗少,如今既是祭禮,並作春遊,當然十分踴躍,兒歌有云,‘正月燈,二月鷂,三月上墳船裡看姣姣’,即指此。”於是,清明節的社會功能由此更多了一項:看姣姣。各類遊樂舉宴都在這日展開,郎情妾意,自然也成了名副其實的“相親會”。唐代詩人崔護就是因某個清明春遊時借了少女一瓢水,而成就了著名的“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比起如今的電視相親,古時的愛情著實美妙。

古人怎麼過清明?唐人七天大長假,堪比如今黃金週

蹴鞠

自上而下的全民運動

蹴鞠是古代清明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從唐朝開始就有大型的蹴鞠比賽。當時以踢球出名的主要是皇帝們,如唐文宗,常常爬上一個“勤政樓”去居高臨下看蹴鞠和摔跤,這場景可真夠諷刺的,比起列祖列宗,市井氣重了不少。等到幾代之後的唐僖宗則親自蹴鞠鬥雞,而唐代的末代皇帝昭宗被朱溫逼迫著從長安搬遷到洛陽的路上,六軍都跑光了,還剩下一批神策軍和惡少年出身的“打球供奉”跟著他。

古人怎麼過清明?唐人七天大長假,堪比如今黃金週

紙鳶

放風箏,圖的就是一樂

清明放紙鳶,最合適宜。《紅樓夢》中有寫過,林黛玉不願將製作精巧的風箏放掉,李紈勸她:“放風箏圖的就是這一樂,所以叫放晦氣,你該多放些,把病根兒帶去就好了。”而當紫鵑要去拾斷了線的無主風箏時,探春又勸阻:“拾人走了的,也不嫌個忌諱?”這女子碎念中的風箏,全是關乎美好的願望。而曹雪芹本人也算得上風箏大師,他曾寫有一本《南鷂北鳶考工志》,其中彙集了許多造型優美、放飛靈便的風箏樣式。傳說他曾在北京宣武門的太平湖冰面上放風箏,而且“心手相應,變化萬千,風鳶聽命乎百仞之上,遊絲揮運於方寸之間”,使所有觀賞者俯首心折。如今每年清明在濰坊也有風箏節,但比之古人,卻是少了情致。

古人怎麼過清明?唐人七天大長假,堪比如今黃金週

鞦韆

女子若憂愁,蕩秋天

鞦韆也是清明盛行的一種遊戲,源自先秦,唐宋尤盛。宋代出現了“水鞦韆”。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記載,水鞦韆表演時,先在水中兩艘大船上豎起高高的鞦韆架,船尾雜耍藝人先耍練上竿,然後表演者按次序登上鞦韆,奮力悠來蕩去。當鞦韆悠到和鞦韆架的橫樑相平之時,雙手脫繩,借鞦韆迴盪之力躍入空中,在空中翻個跟斗,投身入水。這般說來,鞦韆已屬雜技了。在明朝時,清明節定名為鞦韆節,行於城中及郊近各村,常可瞥見恣意出牆的鞦韆架。傳說盪鞦韆的功效有兩種,一方面可“擺疥”(醫治疾病),另一方面可以“釋閨悶”。《金瓶梅詞話》第25回開頭寫吳月娘、孟玉樓、潘金蓮、李瓶兒等在花園裡盪鞦韆,很好地釋了“閨悶”。

古人怎麼過清明?唐人七天大長假,堪比如今黃金週

鬥草

無論文鬥武鬥,皆是春日一樁閒事

從魏晉南北朝開始,中原和江南地區的女子在清明和端午節期間開始流行鬥草。在唐代,鬥草不僅是婦童的最愛,成年男子也對此頗好。鬥草的方式大概有兩種:一種是比試草莖的韌性,草莖相交結,兩人各持已端向後拉扯,以斷者為負,這種稱之為“武鬥”;另一種則是採摘花草,互相比試誰採的種類最多,這是“文鬥”。《鏡花緣》、《紅樓夢》中均有對鬥草的記載,《紅樓夢》第62回有寫:“寶玉生日那天,眾姐妹們忙忙碌碌安席飲酒做詩。各屋的丫頭也隨主子取樂,薛蟠的妾香菱和幾個丫頭各採了些花草,鬥草取樂。這個說,我有觀音柳;那個說,我有羅漢松。突然豆官說,我有姐妹花,這下把大家難住了,香菱說,我有夫妻穗……”

古人怎麼過清明?唐人七天大長假,堪比如今黃金週

插柳

最為流行的清明習俗

這大概是最為人知曉的清明習俗了。關於插柳有個傳說,宋代詞人柳永生活open,常往來於花街柳巷,當時歌女都以受柳永青睞為榮。每年清明節,歌女們都到他墳前插柳枝以示紀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習俗。當然,這只是其中一個傳說,歷史上插柳代表很多含義,紀年華、避邪、長壽等,其實最重要的還是與避免疾疫有關。

古人怎麼過清明?唐人七天大長假,堪比如今黃金週

飯牛

打一千,罵一萬,就等清明這頓飯

清明過後,農事繁忙起來,牛的使用也開始頻繁。在古時山東許多地方,有清明飯牛的習俗。家家都得拿高粱米、棒子米查、豆子一塊煮,算是給牲口吃頓好飯,“打一千,罵一萬,就等清明這頓飯”。在農村,“飯牛”很有道理,因為春耕就要開始了,得讓牲口吃好。另外,還會把家裡養的牛、羊、馬這些牲口的額頭上都抹上紅粉子,據說這樣可以辟邪。這些習俗至今都有流傳。

古人怎麼過清明?唐人七天大長假,堪比如今黃金週

清明上河圖

宋朝人民把清明當歡喜節來過

儘管有聲音質疑《清明上河圖》的清明是地名而非節日,大部分人還是認為它描繪的是宋代清明時節的景色。這幅畫如今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為鎮館之寶。據統計,畫中共有各色人物1659人,動物209頭(只),比古典小說《三國演義》的1195人、《紅樓夢》的975人、《水滸傳》的785人都要多得多。畫中無論乘船坐轎、騎驢徒步、打把式賣藝、還是擲色飲酒的人,都看不出絲毫哀傷,足見宋朝人民是卯著勁兒把清明當歡喜節來過的。

古人怎麼過清明?唐人七天大長假,堪比如今黃金週

古人怎麼過清明?唐人七天大長假,堪比如今黃金週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