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什麼是“意”?王陽明指出:“意”必應物而起,要從現實中推導

由 邢麗說古今 發表于 藝術2023-01-29
簡介需要注意的是,儘管王陽明指出“意”必應物而起,但定盤還是在於“意”而非歸於紛繁事物,即根據“意”的發動所指以辨別其事物,而不是反從紛繁事物中推匯出“意”的存在

下通書怎麼寫

人本來承天地之靈而與萬物同體交感,故不可能不睹不聞、不思不見,且自能承天之性而對“意”知覺,否則,便是一副空殼軀體、槁木死灰。

但是,意的發動顯然是發散變化的,故不拘泥於定軌,也無法進行預設。

什麼是“意”?王陽明指出:“意”必應物而起,要從現實中推導

不過,順著王陽明“心學”之理路,在道德的情境及話語下,意的發動卻可以進行預判和把握,亦能夠對是非善惡問題加以延展。

王陽明指出意動“有善有惡”,即表明人的意念發動,可以有向善或者向惡的,兩條完全異化的路徑,由此展開為截然不同的,道德抉擇與生命姿態。

什麼是“意”?王陽明指出:“意”必應物而起,要從現實中推導

在王陽明那裡,意念發動並不僅僅作為人之主體世界的表現,同時也必然同客體世界緊密聯絡,是貫穿主客的。

因此,意的發動自然連線起主、客兩個世界,並且同主體自我與客觀萬物互相貫通,在天然融合的關係架構中,滲透出“意”的內蘊和脈象。

由“心”到“意”的宇宙生成,伴隨著從“無善無惡”到“有善有惡”的變動,當中究竟存在著怎樣的內在生成邏輯?

王陽明認為,儘管“心體”本“無善無惡”,但人的根器難免有別,悟入亦有不同,故須“相資為用”,不能“各執一邊”,唯頓、漸並行相參,將利、頓根人都攝其中、俱齊融透,方才有個根本著落。

什麼是“意”?王陽明指出:“意”必應物而起,要從現實中推導

不難看出,王陽明既肯定“心體無善無惡”的原則,又承認“意動有善有惡”的事實;既反對靜坐空想,又駁斥冥行妄作;唯以“持中”的態度與立場,通徹上下、圓融頓漸,將“心”、“意”的生成變動一齊盡透。

然而,無論是出於對“心”、“意”之辨的糾察,還是出於對“心”、“意”二者內在生成邏輯的證明,都顯示出“心”主於“意”的本相,“意”乃“心之所發”自是無疑。

什麼是“意”?王陽明指出:“意”必應物而起,要從現實中推導

意的發動雖承載於心,但卻不可“離卻事物”,是故必然應物而起,否則,便落於支離強湊、浮泛空疏。

這樣,不僅抹去客體的存在價值,同時也孤懸主體的靈明稟賦,因而無法構築“萬物同體”的完整鏈條和意義世界,無疑背離了王陽明“必有事焉”的本旨。

“意”的發動必有其事物,說明了“意”與事物相融不二的關係。

什麼是“意”?王陽明指出:“意”必應物而起,要從現實中推導

不過,就其意義而言,似可以由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本來“萬物同體”,故作為“意”的主體的人本身即是萬物之一,因而不離事物;

另一方面,“意”的發動又可能只在頭腦中懸想,必然意有所指,因而也必應於事物。

需要注意的是,儘管王陽明指出“意”必應物而起,但定盤還是在於“意”而非歸於紛繁事物,即根據“意”的發動所指以辨別其事物,而不是反從紛繁事物中推匯出“意”的存在。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