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從三個維度守護公平正義

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藝術2022-12-04
簡介為了保證該效用,司法天平應該具備三個維度的質量要求:第一個維度,司法過程必須塑造案件證明規則的正當性

個人如何維護公平正義

「本文來源:人民法院報」

看了專題紀錄片《紅色法庭百年志》第三集《公平正義》,不由想起古老的法律格言:“法乃善良與公正的藝術。”只要特定法具備“可訴性”,司法系統的正常執行可以為該領域帶來公平與正義。這是司法天平給社會帶來的神奇效用。為了保證該效用,司法天平應該具備三個維度的質量要求:

第一個維度,司法過程必須塑造案件證明規則的正當性。

任何一項訴求都基於特定事實主張,答辯方否認時,該主張就必須被證明。以常見的民間借貸案件為例:原告起訴被告要求還債,而被告否認借錢,那麼原告就要證明被告曾經借過。如果不能有說服力地向法庭證明該事實,就應駁回原告訴訟請求。如果原告拿出影印的欠條或借條,被告不承認影印件真實性,該證明責任也沒有完成。雖然影印件可能源自原件,原件和影印件內容又可能一致,但是沒有其他證據印證,該影印件仍不能作為認定原告所主張事實的依據。原告訴求仍然應被駁回。這一判決是公正的,其原因在於舉證責任分配的正當性。雖然原告不能證明,並不代表被告就一定沒借,但訴訟中將該證明責任分配給該項請求的主張者,是保證借貸關係穩定性和防止訴訟欺詐的必然安排。假設反過來,持有影印件借條的人都可向法院請求還債並且獲得勝訴,那麼對於一個社會的債權債務關係和司法體系將產生非常嚴重的衝擊。

第二個維度,司法過程必須塑造訴訟或非訟業務的程式正當性。

為了追求最大程度的實體正義,司法過程必須具備最大程度的程式正當性。紀錄片所反映我國司法公開制度的發展過程印證了這一點。如果裁決方被收買、被誘惑、被幹涉,被脅迫甚至被被訴訟一方直接命令和指揮,那麼就喪失中立性,變成前述的自我審判。

不得沒有審理就進行判決也是一項自然正義的要求。沒有充分聽取雙方關於案件的意見就直接決定當事人的對錯,就屬於“未審即判”的情形。在訴訟中充分保障當事人的舉證、論辯、陳述和自我辯護的權利,是程序正義的自然體現。“先定後審”也違背自然正義的要求。先有裁判結論然後再審理,就將審理工作完全形式化,等同於剝奪訴訟參與人舉證、質證、陳述和辯論權利,也使案件裁判大機率出錯。杜絕“先定後審”不僅提高司法質量,也是程式正當性的一個必然要求。“審者不判、判者不審”也違背程式正當性原理。只有直接審理案件的主體才能對舉證質證過程作出有效判斷,因此審理者即裁判者是程序正義內涵之一。紀錄片所總結的我國“司法責任制”的發展過程正是契合該項要求。

程序正義的重要性超過實體正義。司法過程具有對抗性,程式正當性使參與主體感受到對抗規則的公平性。再者,任何實體公正都需要透過正當程式予以識別與創造。程式正當性關聯司法業務的方方面面。司法天平必須反覆“校準”,保證天平本身以及衡量過程的規範性,從而最大程度保障衡量結果的正當性。

第三個維度是法律責任的精準認定。

法是區分與保護權利的權威體系,為了保護權利,需要精準的確定義務和責任。刑事責任是最嚴厲的法律責任,死刑更應該慎重,紀錄片所記載的重大案件審理或糾錯過程就是要追求法律責任的精準性。法律責任還包括行政和民事責任。在常見的民事和行政訴訟中正確認定當事人的義務和責任,就能塑造民事和行政法律關係的實體公正。裁判者在面臨沒有明確安排的時候,需要根據法律規範的涵義,並按照人們通常的理性觀念來確定義務和責任。“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法律責任的認定需要司法主體的主觀能動性,但是該認定標準又具有主觀的普遍性。發現並遵循該普遍性,就是正確的理解和適用法律,從而使社會主體“誠實生活、無害他人、得到自己應有的利益與責任”。

作者:疏義紅 | 編輯:楊夢嬌 逯璐

從三個維度守護公平正義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