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俞曉群|誰是最壞的皇帝

由 澎湃新聞 發表于 農業2022-03-24
簡介隋朝二世而亡,《隋書·五行志》記載楊家故事文字極多,重點涉及到六個人,有文帝楊堅、皇后獨孤伽羅、太子楊勇、煬帝楊廣、秦孝王楊俊、越王楊秀與漢王楊諒

螟蟲的讀音是什麼

遍覽二十五史,其中記載人物眾多。那麼在史官的眼中,這些人物誰好誰壞呢?好壞的依據又是什麼呢?本文所言“最壞的皇帝”,依據是諸史《五行志》及《靈徵志》《災異志》。

為壞皇帝排隊

首先,在某種意義上,《五行志》是史官們記載歷代“壞人壞事”的地方,凡是歷史上有些份量的“壞人”,一定會在這裡露面。其次,《五行志》的史學價值較高,它的記載不但與正史紀傳吻合,而且史官博採眾家史說充實其中,內容豐富而獨特。再者,《五行志》具有幾個基本特徵:一是全面性。我們知道,在二十五史中,只有十五部史書有《五行志》及《靈徵志》《災異志》,那不是沒有涵蓋全部歷史麼?非也。例如三國時期《五行志》的內容,見於《晉書》與《宋書》;南北朝時期《五行志》的內容,見於《宋書》《晉書》《南齊書》《魏書》與《隋書》;《新五代史》未設《五行志》,但有《舊五代史》的記載云云。因此總體而言,二十五史《五行志》的歷史記載是連續的。二是負面性。劉向、班固等漢代儒生,他們在構劃《五行志》之初,就已經定下基調:《五行志》的重點,僅在記載災異,以及引起災異或受到影響的人和事,目標集中在皇家的人與為皇家做事的人,較少涉及平民百姓。三是一致性。從《漢書》到《清史稿》,兩千多年走下來,它們的文章框架幾乎完全一致;文章題目,只是《魏書·靈徵志上》與《清史稿·災異志》不同;文章內容,即使宋代歐陽修對《五行志》作加減法,減去災異的事應,加上祥瑞一類的內容,對後史《五行志》的內容與體例影響不小,但整體而言,班固漢志原貌猶存。四是評論性。如果我們把數千年的中國歷史,比喻成一場綿延不斷的大劇,那麼史書中的紀傳,就相當於這出大劇的文學劇本;史書中的《五行志》,就相當於這出大劇的文學評論。

前文提到,在《五行志》的四個特徵中,“負面性”決定了《五行志》中記載的人物,大多是壞人或受害的人;反之只要有一點名氣的壞人,大都逃不出《五行志》編織的這張歷史法網。這樣一來,每一部史書會產生一個壞人的排行榜,整個二十五史還會產生一個跨朝代的壞人排行榜。誰是某一朝代最壞的人,誰是歷朝歷代最壞的人,都會在此躍然紙上。

那麼“最”字的結論,源於何處呢?它是以《五行志》中的一個基本數字為根據的,那就是他或她在《五行志》的六大領域中,一共出現過多少次?所謂“六大領域”:首先是自然界的木金水火土與人;其次它們反射到人間,又構成人文界的六大領域:貌言視聽思與天。以此發散開來,人世間的所有事情,便一覽無餘了。在這一層意義上,誰出現的次數最多,誰引起的狂風暴雨、天塌地陷、日月亂行、星辰逆行等災異最多,他就被認定為最壞的人。當然,這只是《五行志》史官的評價,其結論存在侷限性與人為的塑造。

本文專論皇帝一族,看一看在《五行志》史官的筆下,誰是最壞的皇帝。按照前述原則整理出來之後,可以發現兩個現象:其一,排列在前幾名的壞皇帝,大都是亡國之君。其二,有些壞皇帝是以個人的形式記載,還有些則是以家族的形式出現。

三個最壞的皇族

《五行志》批評最多的皇族,前三位有嬴政家族、王莽家族與楊堅家族。其中有兩個皇族二世而亡,一個偽皇族一世而亡。

一、嬴政家族。

《漢書》本為斷代史,但《史記》中沒有《五行志》,所以班固在創編《漢書·五行志》時,向下寫到西漢末,向上則突破斷代的限定,一直寫上去。其中最重要的故事,就是對秦王朝的全面否定。他們不但說秦的壞話,而且在秦到底是“王”還是“帝”的問題上,發生了曠日持久的爭論,一直持續了二百年。為什麼爭論呢?起因是為漢家確定祖先,也就是按照青赤黃白黑五帝原理,漢代應該是哪一帝的後裔呢?此前秦自稱是黑帝的後代,尚黑尚水

(《史記·秦始皇本紀》)

。劉邦得到天下後,有赤帝斬白蛇的傳說,或言是赤帝的後代

(《漢紀·高祖皇帝紀》)

;但按照鄒衍五德終始說的原理,黑對應水,赤對應火,水勝火,如此說來,漢怎能接續秦的天下呢?漢文帝時,公孫臣、賈誼等人認為,秦確實是黑帝的後裔,尚黑尚水,漢應該是黃帝的後裔,尚黃尚土;但張蒼卻認為秦只是王,不是帝,所以應該把秦從帝王譜系中踢出去,漢才是黑帝的後裔。漢武帝時,司馬遷等人認為秦還是帝,尚黑尚水;漢還是尚黃尚土,土勝水。後來劉向劉歆將五行相勝改為五行相生,他們說秦確實是王不是帝,要從帝王譜系中踢出去;漢高祖確實是赤帝之子,直接接續周,周尚青尚木,漢尚赤尚火,恰好是木生火。至此全面否定了秦朝作為皇帝的存在性

(《漢書·郊祀志》)

俞曉群|誰是最壞的皇帝

秦始皇雕像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班固以《史記·秦本紀》與《史記·秦始皇本紀》為底本,一共寫了十段秦的糗事:其一是秦始皇三十六年,曾將一塊玉璧投入江中,幾年後有一位白衣人將其奉還,還說“今年祖龍死”。其二是秦始皇三十六年,有隕石落在東郡,上面刻著“始皇死而地分”。始皇不覺悟,結果當年始皇死去,三年後秦滅亡。其三是秦始皇八年,河中有許多魚逆水而上,民眾將不聽君王的命令,發生反叛。其四是秦二世元年,天空無雲而雷,是歲陳勝起,天下叛,秦遂亡。其五是秦武王三年,渭水有三天,水變成了赤色。其六是秦昭王三十四年,渭水也有三天,水變成赤色。秦以暴政治理天下,上天屢次告誡,依然不覺悟,最終“秦遂不改,至始皇滅六國,二世而亡”。其七是秦孝文王五年,有牛生了五條腿,牛屬土,秦朝大興土木,最終阿房宮未成就滅亡了。其八是秦孝公二十一年有馬生人,諸侯爭鬥。其九是秦昭王二十年有公馬生子,子孫必有非其姓者,始皇果然是呂不韋之子。其十是秦始皇二十六年,臨洮的街上出現十二個長人,這一年秦滅掉六國,因此秦始皇以為,這是吉兆。於是收集天下兵器,鑄成十二個銅人,還焚書坑儒。沒想到十四年後秦亡。

(《漢書·五行志》)

但南朝沈約認為,十二長人是漢代的祥瑞,漢代從高帝到平帝,恰好有十二帝。

(《宋書·符瑞志》)

二、王莽家族。

兩漢之間,插入一個新莽王朝,頗讓史官感到礙眼。因此《漢書·五行志》口誅筆伐,記載王莽的“罪行”達十四段,其中許多故事本與王莽無關,班固還要補上一句“此事也可能源於王莽”云云。略記如下:其一是永始四年長樂宮、未央宮火災,此時王氏家族秉政,四年後王莽出任大司馬。其二是元始五年七月高皇帝原廟火災,冬季平帝崩,王莽居攝。其三是建始四年老鼠在樹上築巢。其四是建始五年有鳶焚巢殺子,皆王莽竊位之象。其五是成帝時有歌謠:“邪徑敗良田,讒口亂善人。桂樹華不實,黃爵巢其顛。故為人所羨,今為人所憐。”暗示漢家無繼嗣,王莽自稱是黃帝后代,尚黃尚土,恰好接續漢。其六是初元四年王皇后曾祖父墓門的柱子上生出枝葉。這一年王莽出生,後來王莽篡漢家天下,即以此事說明,王氏將要貴盛,替代漢家的徵兆。其七是建平四年天雨血,後二年哀帝崩,王莽擅朝,誅殺大臣。其八是河平元年泰山上有鳥自焚巢穴,王莽“貪虐而任社稷之重,卒成易姓之禍”。其九是元始二年蝗蟲遍天下,此時王莽秉政。其十是河平三年蜀漢之地山崩,河水逆流,王莽篡位。其十一是綏和二年馬生角,王莽是大司馬,加害漢帝。其十二是建平二年公馬生子三足,預示著大臣不勝任,董賢二十二歲任大司馬,被逼自殺,王莽趁機上位。其十三是建始三年謠傳大水,又有一個九歲的小女孩陳持弓進入宮中,門衛卻沒有看到。預示著王太后專權,王氏兄弟五侯秉政。其十四是綏和二年,有一位叫王褒的男子突然發狂,闖入宮中大呼“天帝令我據此!”事後渾然不覺。此時王莽正賦閒在家,但第二年回京繼任大司馬,最終篡國。其十五是建平四年謠言蜂起,人心惶惶,後哀帝崩,王太后臨朝,王莽為大司馬。

(《漢書·五行志》)

三、楊堅家族。

隋朝二世而亡,《隋書·五行志》記載楊家故事文字極多,重點涉及到六個人,有文帝楊堅、皇后獨孤伽羅、太子楊勇、煬帝楊廣、秦孝王楊俊、越王楊秀與漢王楊諒。

俞曉群|誰是最壞的皇帝

隋煬帝楊堅

楊堅作為開國皇帝,在位時災異頻發,《五行志》列九段,其中有五段是楊堅的死亡預兆:其一是仁壽四年八月,河間有柳樹枯黃,繼而復榮,是歲楊堅晏駕。其二是開皇十四年山鳴如雷。其三是開皇二十年無雲而雷,數年後楊堅駕崩。其四是開皇十七年天降隕石,七年後楊堅崩。其五是開皇中仁壽宮及長城下聽聞鬼哭,結果獨孤皇后與楊堅先後死於仁壽宮中。其六是開皇十年楊堅請秦孝王與王子相吃飯,席間作詩曰:“紅顏詎幾,玉貌須臾。一朝花落,白髮難除。明年後歲,誰有誰無。”此為詩妖,事後宴中人物相繼死去。其七是仁壽二年發大水,楊堅錯殺史萬歲。其八是開皇末年,楊堅將小石頭埋在宮中,不久挖出來,竟然變成了玉石,預示著賤人將變為貴人。其九是開皇二年,京師大雨土,分封諸子,失土之故,且修仁壽宮。再有,獨孤皇后在《五行志》中也有三段記載,兩次是樹木的枝條突然暴長,預示著皇后干政太多;再一是發大水,史官批評她濫殺宮人,放黜宰相。

楊堅的四個兒子,他們的名字都沒起好:“文帝名皇太子曰勇,晉王曰英,秦王曰俊,蜀王曰秀。開皇初,有人上書曰:‘勇者一夫之用。又千人之秀為英,萬人之秀為俊。斯乃布衣之美稱,非帝王之嘉名也。’帝不省。時人呼楊姓多為嬴者。或言於上曰:‘楊英反為嬴殃。’帝聞而不懌,遽改之。其後勇、俊、秀皆被廢黜,煬帝嗣位,終失天下,卒為楊氏之殃。”

(《隋書·五行志》)

楊勇是楊堅的長子,曾為太子。後來受到陷害,被廢為庶人。史官在《隋書·五行志》中列出九段故事,為楊勇鳴不平。其實“廢太子”是《五行志》一項重要內容,待另文專論。其餘的兒子,秦孝王楊俊有一段記載,他裒刻百姓,盛修邸第,引起蝗蟲災害,後來獲譴而死。越王楊秀有一段記載,文中有兩頭豬對話,說出楊秀的厄運。漢王楊諒有四段記載,楊堅晚年,出現無雲而雷、山崩與井中見龍等異象,後來楊諒起兵反叛,最終被廢為庶人。

史上煬帝楊廣口碑最差,史官魏徵寫道:“《書》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傳》曰:吉凶由人,祆不妄作。又曰: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觀隋室之存亡,斯言信而有徵矣!”

(《隋書·煬帝本紀》)

《五行志》中與楊廣相關的災異,有二十餘段,也是諸史之最、天下第一:其一是楊廣為了迴避自己的名字,將廣陽門改為顯陽門,但大業十二年還是被大火燒掉了。其二是大業五年大饑荒,緣於楊廣建立東都,制度崇侈,遠徙宗室。其三是大業三年大水,緣於楊廣廢郊廟之禮。其四是輕天下之士,自詡才學蓋世。其五是學習吳音,最終死於江都。其六是開皇年間,宮中夜晚有龜孽入室調戲宮女,緣於楊廣“諂媚宮掖求嗣”。其七是楊廣原名為楊英,反過來的讀音為“嬴殃”,楊堅聞言,馬上改為楊廣,但最終還是丟掉了天下。其八是煬帝的年號大業,拆字為“大苦未”,所以天下喪亂,生靈塗炭。其九是楊廣經常對人說,平生最討厭直言敢諫之士。其十是大業四年至十三年天下大旱,連年修築長城。其十一是大業十一年,在東都長樂宮醉飲作詩曰:“徒有歸飛心,無復因風力。”在江都作詩曰:“求歸不得去,真成遭個春。鳥聲爭勸酒,梅花笑殺人。”夢聞二豎子歌曰:“住亦死,去亦死。未若乘船渡江水。”均為詩妖,不久被殺。其十二是大業年間有童謠曰:“桃李子,鴻鵠繞陽山,宛轉花林裡。莫浪語,誰道許。”推算出將有李姓的人反叛,結果誤殺李金才,實為李密

(《舊唐書·五行志》)

。其十三是大業元年許多犬變狼,最終是守衛叛亂弒君。其十四是大業十三年,石頭上有字:“天子立千年”,識者說“千年”是指身後事,翌年楊廣被殺。其十五是義寧二年有人獻羊無尾,為楊氏無後之象。其十六是大業末經常有鴻雁飛入宮室中,結果長安失守。其十七是大業十三年烏鵲在帝王的帳幄上築巢,不久楊廣被弒。其十八是大業七年山崩,楊廣興師遼東。其十九是大業四年戰馬多死於廄中,楊廣連年征戰。其二十是大業十一年馬生角,帝王親征的凶兆。

(《隋書·五行志》)

兩個最壞的皇帝

說罷三個皇族,再看一看在個體的皇帝中,最壞的人是誰呢?按照《五行志》的時間順序列出兩位,一位是漢靈帝劉宏;另一位是亡國之君,北齊後主高緯。

一、漢靈帝劉宏

俞曉群|誰是最壞的皇帝

漢靈帝劉宏

《後漢書·五行志》為晉代司馬彪所撰,其評說東漢帝王,下筆頗重,尤以漢靈帝劉宏為最。《五行志》記載十三段故事:其一是中平六年夏霖雨八十餘日,靈帝死而未葬,大臣謀反。其二是靈帝好穿胡服,後來董卓軍中多擁胡人。其三是靈帝喜好在宮中以白驢駕車,驢為野人之物,預示著外種將跨蹈中國。其四是嘉平年間以狗戴帽為樂,預示著“今在位者皆如狗也,故狗走入其門”。其五是靈帝喜好在宮中裝飾客舍,他裝扮成商旅,遊走其間為樂,此為服妖,致天下大亂。其六是光和元年有雌雞欲化為雄,頭冠未變,此後黃巾軍作亂。其七是中平二年南宮雲臺等火災,三年後靈帝崩,董卓亂。其八是光和四年有五色大鳥見於新城,此時常侍黃門專權。其九是建寧二年四月郊祀遇大風冰雹,百官沾濡。其十是熹平四年螟蟲為害,靈帝禁錮海內清英之士。其十一是熙平元年皇帝的座位上見到一條青蛇,其時宦官當道,皇室微弱。其十二是光和元年有黑氣墮入皇宮,其時後宮有亂。其十三是靈帝時曾發生日月均出血的天象,佔曰“事天不謹,則日月赤。”

(《後漢書·五行志》)

二、北齊後主高緯。

高緯之事,見記《隋書·五行志》,有二十餘段故事,單純在數量上,高緯與隋煬帝楊廣很有一比:其一是武平五年有樹生人狀,後主怠政。其二是武平七年大樹無故自拔,齊以木德王,無故自拔,其年齊亡。其三是天統四年發生火燒龍舟,是時讒言任用,正士道消,祖孝徵作歌謠,斛律明月以誅死。其四是武平四年天下大飢,後主修建仙都苑。其五是勞軍演講時笑場,最終導致軍心渙散,不久為北周所虜。其六是崇尚將白色的帶子系在頭上,喪禍之服,最終國亡身死。其七是宮中設貧兒村,後主裝扮成乞丐。被周滅後,家眷遷至長安,后妃們沿街賣蠟燭。其八是武平中大敵當前,奸臣進言:“人生幾何時,但為樂,不須憂也。”最終亡國。其九是後主傳位太子,改年號為隆化,被人拆字為“降死”,後果然投降北周而死。其十是天寶四年狗與人交,後主不恤國政。其十一是後主時將狗與官兵一樣,建立名號與供奉,視官兵如走狗,最終滅亡。其十二是武平三年石上生字“齊亡走”,後果然如此。其十三是武平二年有野兔進入廟社,後五年國亡。其十四是武平末年狼食人,為任用小人,殘害人物,尋為周軍所滅。其十五是武平年間天滴血。從斛律明月家至太廟,此後明月被殺,宗廟覆滅。其十六是有狂士向烏鴉敬禮,還毆打僧人,烏鴉是北周崇尚的顏色,預示著北齊為其所滅,滅除佛法。其十七是一次後主在八公嶺行走,突然一人發狂,射殺眾人,疑為狐媚。其十八是後主喜歡裝扮乞丐,行乞為樂,未幾而國滅。其十九是武平三年邯鄲井中見龍,有五色氣沖天,後降周被誅。其二十是武平七年幷州有赤蛇與黑蛇鬥,數日赤蛇死。赤,齊尚色;黑,周尚色。鬥而死,滅亡之象也。

(《隋書·五行志》)

三國時期的兩位末帝

三國時期,東吳末帝孫皓與劉蜀後主劉禪,雖然談不上千古“最壞的皇帝”,甚至三國時期也稱不上是最壞,按照史官記載指數,更壞的是魏文帝曹丕與東吳太祖孫權。但作為亡國之君,將二者做一點比較,也很耐人尋味。

一、東吳末帝孫皓。

孫皓有七段故事:其一是寶鼎元年夏大旱,緣於孫皓遷都武昌。其二是孫皓初,童謠曰:“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不久孫皓就動議遷都武昌。其三是有丹書巖曰:“楚九州渚,吳九州都。揚州士,作天子。四世治,太平矣。”此為詩妖,孫皓卻以為大吉,不久就滅國了。其四是五鳳二年有大石自立,幹寶以為孫皓承廢故之家得位,其應也。其五是寶鼎元年久陰不雨,皓既肆虐,群下多懷異圖,終至降亡。其六是天冊年間有龍乳於民家,食雞雛,此後孫皓降。其七是晉武帝太康元年五色氣冠日,是時孫皓淫暴,四月降。

(《宋書·五行志》)

二、劉蜀末帝劉禪。

劉禪只有二段故事:其一是劉禪即位時,譙周譏諷說,劉備的名字意為諸事具備,劉禪的名字意為授予他人。後來劉蜀果然滅亡了。其二是劉備死後不到一個月,還未下葬,劉禪就忙著更改年號為建興。習鑿齒說:“禮,國君即位逾年而後改元者,緣臣子之心,不忍一年而有二君也。今可謂亟而不知禮矣。”不久果然滅國了。

(《宋書·五行志》)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