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我們為什麼需要重視“治未病”式的風險防控觀?

由 煙中雯城 發表于 農業2022-01-22
簡介寫這段時,突然想起了中國古代建築業上採取的一些措施,一些著名建築的部分牆磚上都刻有相關負責人的名字,一旦建築出現大的問題,那麼可以層層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這可以說是我們古代的一種“追責制”,不過這樣的追責制的目的還是在於,讓相關負責人能夠真

未病中心是什麼

大家好!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治未病”的相關話題,希望喚起大家對於各種危險的主動防範意識。

引子

就在上個月,上海發生了一起悲劇,一位女子在不經意經過某幢大樓時,被飛落下來的外立面牆體砸中,等醫護人員趕到現場時宣告不治,這又是一場飛來橫禍奪走了無辜人員生命的事件。

我們為什麼需要重視“治未病”式的風險防控觀?

以前我總認為只有少數幾個行業需要對各種危險的方法加以重視,因為這些行業往往是性命攸關的,比如航空業和醫療業,這些行業對於危險必須是零容忍的。

但從現在來看,很多行業都會存在一定的危險,只不過危險出現的頻率並不高,而且呈現出一種散發的趨勢。正如這類牆體倒塌事件,一般只會在某地的某一幢樓零星出現,很容易造成人們在心理上的各種麻痺。

但我們要記住,這些危險一旦發生,一定會是奪人性命的,而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何其寶貴,一個生命的逝去也將給家人帶來難以撫平的傷痛,這是任何所謂的補償或者撫卹都無法彌補,也無法讓人真正釋懷的。

所以,對於任何形式的危險,無論是可預見的,還是不可預見的,我們都需要和航空業一樣,採取零容忍的策略,而且是一種不計成本的防範,這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

我們為什麼需要重視“治未病”式的風險防控觀?

危險一般分為兩種。

一種是明患,也就是肉眼可見的危險,這種危險由於完全暴露在我們的視野之中,因此是最容易防範和消除的。

另一種就是躲在暗處的隱患,這種危險往往難以預見,需要有足夠多的實踐,以及各種深入的總結和覆盤,最好還能配合一些感測技術和自動化技術進行主動監測,並由有系統化思維的人才來進行統一管理,才有機會將其轉換為明患,直至最後將其徹底消除。

明患:肉眼可見的危險

像本文開頭所指的這篇報道,其實是非常典型的明患,而且當時新聞記者在採訪時,從周邊居民口中得知了這幢樓早就出現了輕微的牆體脫落現象,只是尚未帶來嚴重的後果。

我們為什麼需要重視“治未病”式的風險防控觀?

其實,這樣的明患有很多次機會可以消除。

第一次機會是在相關方的預見能力和落地能力上。

大樓外牆由於處在大樓結構的最外側,日常的風吹雨打不可避免,自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步出現各種問題,最嚴重的自然是大樓外牆牆體的脫落,並且樓層越高,牆體越大,砸下來的力量也更大,經常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好的做法是,相關負責方需要一開始就預見到這些問題,合理設定牆體壽命和日常維護保養的週期,先從制度層面儘量消除問題。

第二次機會是在進行例行的維護保養過程中。

維護保養政策的制定是防患於未然的第一步,那麼日常的良好執行則是第二步,應嚴格按照相關方制定的維護保養政策,委派專人進行負責和管理,並進行嚴格的監督。

第三次機會則是小問題逐漸暴露出來的時候。

正如新聞記者在事後採訪到的資訊,牆體脫落的現象早已出現了,這個時候如果就能第一時間對牆體進行適當的修補或者其他專業的措施,那麼至少能夠保證很長時間不會再出現牆體脫落,自然也不會出現掉落傷人的事故。

我們為什麼需要重視“治未病”式的風險防控觀?

所以說,明患是最容易防範的,只要人們有這方面的意識,並在各行各業深入人心,相信沒有什麼明患是消除不了的。

在明患面前,最可怕的就是明知有問題,卻抱有一絲絲僥倖心理,或者是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嘴臉,把危險置之不顧,掩耳盜鈴,這樣既是害人,又是害己。

寫這段時,突然想起了中國古代建築業上採取的一些措施,一些著名建築的部分牆磚上都刻有相關負責人的名字,一旦建築出現大的問題,那麼可以層層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這可以說是我們古代的一種“追責制”,不過這樣的追責制的目的還是在於,讓相關負責人能夠真正在危險出現之前就能負責起來,將危險防範意識滲透到建築的每一個環節中。

隱患:主動挖掘

和明患相比,隱患一定是隱藏在暗處的,就像我們在諜戰片中看到的間諜,當正方稍有不慎時,就會被反方的間諜反咬一口,造成重大的損失。

我們為什麼需要重視“治未病”式的風險防控觀?

而在諜戰劇中,我們往往又會看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精彩劇情,敵我雙方都在為瓦解對方秘密而採取各種手段,如破解敵方密碼、滲入雙面間諜以及對對方施行策反等。

從這一點來看,我們人類最大的優勢其實就在於其主觀能動性上,只要有心,沒有什麼是做不到的,即使躲在黑暗的最深處,也能透過各種手段挖掘出來。

回到現實中來,在網際網路時代,網路安全將會是一個長久的話題,任何物理實體只要聯網,那麼必然有將資訊洩露的危險,攻擊者的破解和防禦者的反破解,正如大自然的掠食者和被掠食者、戰爭時代的破解和反破解,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中相伴而生。

在這裡,我們也可以借鑑網際網路/IT行業中的“滲透測試”或者任何安全性方面的測試。

以滲透測試為代表的安全測試其實就是一種防微杜漸,透過模擬駭客各種可能的攻擊場景,發現安全架構的潛在漏洞,從而能夠及時對漏洞進行修補,有效預防相同攻擊事件的發生。

滲透測試的思想可以應用到很多行業,其目的就是為了提前透過模擬場景,儘可能多地發現各種隱患,從而提前採取有力的措施提前化解。

隱患:擬人化的生命週期

要挖掘隱患並最終消除的核心其實就是“主動”,上文中我們講了類似於滲透測試的思維,下面我們講一下“生命週期”,從系統化的政策制定來儘可能消除隱患。

我們為什麼需要重視“治未病”式的風險防控觀?

很多產品其實都可以賦予其“生命週期”,並從生命週期的高度進行科學的管理。生命週期覆蓋產品第一天的使用直至最後報廢的所有環節,同時中間還會經歷各種修修補補,並由更為嶄新或者先進的產品所代替,開始新一輪的生命週期。

這就像一個人,從出生、幼兒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直至最後過世,構成了完整的生命週期。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會得各種疾病,有些時候是得病之後的治療,而有些時候則是透過日常的生活習慣進行主動預防,減少各種隱患,這就是我們“治未病”的精髓。

如果我們能夠將生命週期的意識融入,把所有產品都當作一個人來看待,結合其同樣具備的“生老病死”規律,梳理各個階段可能存在的各種危險,然後制定出相應的預防措施,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那麼我相信很多隱患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我們為什麼需要重視“治未病”式的風險防控觀?

比如對於大樓的外牆,如果以生命週期來看,這個時候的外牆經歷了很多年的風吹雨打,明顯已經進入了“老年期”。

對於老年期,我們自然需要對其加大關注力度,適當加大維護保養的力度,最大限度防範危險。

而當明顯已經“病入膏肓”的,那麼我們也需要採取相應的退出和替換機制。

意識:人人都要防微杜漸

無論是明患和隱患,其實只要我們有危險防範的主動意識,任何危險都是可以提前預判,並有效防範的。

我們為什麼需要重視“治未病”式的風險防控觀?

前幾日連續陰雨,好不容易盼到了陽光明媚的天氣,就急忙晾衣曬被,而到了下午收衣服時,發現被子和部分衣物上出現了大量灰色的圓斑,用手一模,呈乾粉樣。

後來經過居委會的調查,原來是樓上有戶人家正在裝修,在陽臺上進行牆面塗刷操作時,沒有做好相應的防護工作,造成樓下多家人家晾曬的衣物中招。

如果在裝修過程中,有相應的操作流程進行規範,同時工人也有相應的同理心和防範意識,這樣的事情將能夠有效避免。

還有一件事,發生已經月餘,在上海某小區內發生了一起悲劇,一位騎著人力平衡車的小女孩在該老式小區的狹窄街道進行騎行時,突然身體放低,同向經過了一輛停放在停車位的車輛,而恰恰就在這時,這輛車正好起步,從停車位中斜向起步,直接軋到了小女孩的身上,最終小女孩宣告不治,這是又一起悲劇。

在這其中,其實有很多點是我們可以主動預見,並進行有效防範的,只要我們能夠有這方面的意識。比如:

小區整體停車方式是否有更為合理的規劃、儘可能減少人車混行的情況;

針對視覺盲區,停車位處是否可以增加相應的輔助視覺措施;

同樣是視覺盲區,未來的車輛是否能夠在低矮或其他視覺盲區位置加裝相應的感測器,在有人或物靠近的情況下發出告警;

司機是否能夠儘可能加大觀察力度。

與那些更為複雜的生命週期和各種危險防範的測試或實驗相比,上面所說的這兩件事其實是更容易預防的,只要有最基本的意識和同理心。

最後

如果每個行業都能結合各自行業的特點,進行主動而嚴謹的隱患梳理和排查工作,那麼我相信還是能夠避免很多事故的發生。

我們為什麼需要重視“治未病”式的風險防控觀?

以2018年在上海發生的一場事故為例,當時在陝西北路某公交站上,有一輛955路公交車沒有在公交站臺上規範上下客,而是在外側車道直接上下客,這時一輛738路公交車正好從其終點站發出,因疏於觀察,而直接輾軋到了955路公交車上下來的幾位乘客。

這場事故造成了兩死一傷的悲慘後果,738路駕駛員也因此獲刑,四個家庭也因為那天早上的一個瞬間而永遠改變了,原本每天的歡聲笑語早已化為了悲痛的淚水。

我也看到最近幾年,交通職能部門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很多的工作,也得到了公交行業的大力配合,比如車輛在人行道前主動讓行、公交車在經過路口時需要減速到一定的值、公交車在靠站時必須規範停車;同時目前很多上海也引入了大量具有危險識別功能的公交車,如發現前方有人時,能夠自動剎車等。

雖然這已經是事後的舉措了,但其實這是一種很大的改變和進步,也確實能夠避免更多悲劇和事故的發生。

而這樣的工作我相信不會停滯,交通行業未來一定會有更多帶有預見性的規範出臺,讓人民群眾在交通安全上有著更多的保障。

對於其他行業也是一樣,已經發生的危險事件需要細緻入微的總結和覆盤,並用系統化思維進行解決;對於尚未發生的潛在危險,進行主動的發現和挖掘,甚至模擬相應的場景,用“治未病”的理念進行防範。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