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上海攻克陸地養蝦技術難關,火上熱搜→

由 上觀新聞 發表于 農業2022-11-20
簡介南美白對蝦一般在150—180天可達到育種階段,為了充分認識和了解對蝦的生長,陳偉從種蝦養殖繁育、幼體育苗、小苗標粗、青年蝦管理和大蝦養殖各個環節進行了系統性實踐和摸索

養蝦技術哪裡學

最近,一則

上海碩士團隊攻克

陸地養蝦技術難關

的微博話題

衝上熱搜

一起來看看

上海攻克陸地養蝦技術難關,火上熱搜→

在崇明島上的一座養蝦基地內,一尾尾南美白對蝦仍在室內養殖池裡愜意遊動。和傳統蝦塘不同,這些位於工廠內部的養殖池池底帶有加熱裝置,水溫全年控制在28℃—30℃之間。

“我本身是從農村出來的,也想著要回到農村、做點實事。”3年前,畢業於上海海洋大學的陳偉來到了崇明島的養蝦基地,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新”農踐行者,“既然是學養殖專業的,還是希望紮根大地,把專業發揚光大。”

上海攻克陸地養蝦技術難關,火上熱搜→

陳偉所在的養蝦基地

2022年7月,經過陳偉所在團隊的辛勤耕耘,第一批南美白對蝦順利上市。這種對蝦蝦殼更薄,出肉率高,肉質更鮮甜,而且整個養殖過程不會造成環境汙染,耗水量僅為傳統養殖的十分之一。約10人組成的養蝦團隊默默紮根在上海郊區,走出了一條節能減排的新路子,也為行業帶來了新的養殖解決方案。

攻克陸地養蝦技術難關

傳統蝦塘多為露天設定,在鄉間泥地上挖坑填水,養的也多是草蝦和南美白對蝦等品種。把蝦苗丟入以後,養殖戶往往都不會再進行管理。如果對產量有要求,就會再喂點餌料、補點水,有條件的會增加一些增氧裝置。傳統蝦塘靠天吃飯,受環境影響大,因此,土塘養殖的產量並不高。

上海攻克陸地養蝦技術難關,火上熱搜→

陳偉

而陳偉所在的基地屬於淡水區域。他們採用的養殖用水為一定比例的淡水和鹽滷調配而成的“半鹹水”,或透過海水配方調配的人工海水,人工創造了養殖基本條件。三年來,團隊堅持以“強排汙、輕絮團、少換水、低能耗、高效益、綠色環保”19個字為核心,研發了一系列裝備和養殖生產工藝,同時採用了“生物水處理技術”和“人工溼地技術”相結合的養殖技術路線,養殖用水實現車間內部迴圈使用,部分排放的養殖尾水經過“人工溼地技術”處理後進行尾水回用,耗水量是傳統的“流水養殖模式”的1/10。

“如何才能育好苗,養好蝦,換位思考很重要。”陳偉一直堅持這一養殖理念。

南美白對蝦一般在150—180天可達到育種階段,為了充分認識和了解對蝦的生長,陳偉從種蝦養殖繁育、幼體育苗、小苗標粗、青年蝦管理和大蝦養殖各個環節進行了系統性實踐和摸索。每一個日常操作,每一個數據波動,最終都會反饋到每一個對蝦的生長狀態上。

此外,陳偉所在團隊還建立了日常生產資料庫和分析平臺,平臺強大的資料積累能力和視覺化分析能力最終會給到最優的養殖解決方案和標準流程。這對於規模化生產,不斷迭代最佳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追求有高科技含量的“新”農路

“我們一定要追求有高科技含量的工業化養殖。”這是陳偉一直忘不了他的導師——上海海洋大學教授譚洪新告誡他的一句話。

對蝦作為活物,它的養殖生產過程難以像工業產品那樣做到嚴格的專案管理。而大蝦養殖環節是整個產業的最下游,承擔了來自於水、種、餌及市場等諸多風險。

比如種苗,就是頗為頭疼的事情。對蝦作為較為低等的生物,其自身免疫系統並不強大,抗病能力相對較弱,一旦感染病毒、致病菌或寄生蟲將導致大面積損耗,幾乎無法採取治療等補救措施,給養殖戶帶來慘重損失。在專案研發過程中,穩定的健康種苗是一切生產的基礎。“在生產過程中,曾經有苗種攜帶病毒進入了養殖系統,導致好幾個批次養殖失敗,生產系統重啟。”陳偉介紹道。

為了解決苗種病害問題,陳偉所在的團隊強化了源頭管控。和苗種大場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做好苗種篩選工作,同時外購蝦苗在進場前需經過苗場檢測和自檢,初步確認沒有自帶致病因子。團隊還研發並自建隔離檢疫系統和自建病害檢測實驗室,外購蝦苗進場後在隔離檢疫系統留觀5—7天,期間經過兩次檢測分析,再次確認無病害後進入苗種標粗養殖系統。在苗種標粗養殖階段,再進行一次檢測,確認無病害後進入商品蝦養殖階段,這樣的系統工藝模式對產業同行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我們現在的工業化養蝦屬於設施農業範疇,是典型的‘新農業’。”未來,陳偉希望能夠繼續提升工藝水平,把蝦的養殖做到穩產、高產,“我想把先進的技術和成熟的管理方案推廣到活蝦供應稀缺的內陸、北方地區,尤其是我的家鄉貴州。”

上觀號作者:上海三農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