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他自稱是500年內白話文第一人 說魯迅不如他,2個理由讓人笑噴

由 說歷史的女人 發表于 人文2022-01-13
簡介誠然,魯迅在文字上,或者在白話文的敘述中,確實不夠完美,甚至完全可以說沒有李敖的文章那麼順暢,他的文章讀起來比較拗口

豈弟君子的意思

(說歷史的女人——第1391期)

中國文壇向來不乏狂人,比如古代的嵇康、李白,民國時的黃侃,現代的王朔等,但最狂的恐怕就是李敖了。因為以上幾位再狂都不敢稱自己是幾百年內第一,唯有

李敖敢稱自己是500年內中國白話文第一。但果真如此嗎?他曾多次說魯迅不如他,但有2個理由讓人笑噴。

他自稱是500年內白話文第一人 說魯迅不如他,2個理由讓人笑噴

李敖,字敖之,從其名字便可知此人很傲氣,很自負,很狂妄。他自稱是中國500年內寫白話文第一人,在他的文集《傳統下的獨白》的扉頁上,有這樣一句話:

“五十年來和五百年內,中國人寫白話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嘴巴上罵我吹牛的人,心裡都為我供了牌位。”

李敖愛罵人,也是有目共睹的。一次主持人魯豫在節目中問李敖,你罵過這麼多人,有沒有自己佩服的?李敖說:

“我要欽佩誰,我就照鏡子”。

這也太目中無人了點。

他還說:“如果我不是李敖,我願是李敖第二。”

“做為一個午夜神馳於人類憂患的人

,做為一個思想才情獨邁千古的人,我實在生不逢時又生不逢地

。”

“我本該是五十年後才降生的人,因為我的境界,在這個島上,至少超出五十年,我同許多敵友,不是‘相見恨晚’,而是‘相見恨早’。”

“古人有大志者‘推倒一世豪傑’,但我認為他們說大話,真正做到此氣魄的,

乃是千古獨行的李敖自己,千古一人的李敖而已

。”

如此恃才傲物之人,他眼中自然沒有魯迅了。為此,李敖就在各種公開場合,還有在文章中,多次評價魯迅,說魯迅的白話文比他差得遠,算不上文學家等。

李敖曾在鳳凰衛視做過一系列電視節目《李敖有話說》,他在節目裡信口開河,曾如此評判魯迅:

我跟大家講到一點,如果我們今天對魯迅的文字還在肯定的時候,只證明了一點,證明了我們沒有進步,我們八十年來沒有進步,我們七十年六十年來都沒有進步,為什麼呢?

因為魯迅的文字是很可疑的。

我之所以說魯迅文字可疑有兩點原因,第一個,它是從中國的舊文學出來,就是所謂的包小腳,小腳解開了,可是那骨頭裡面,還是碎掉了。所以解開了以後呢,還是有那種舊文學的底子,寫白話文有的時候不能夠脫胎換骨;另外一個原因呢,是日本的人的文法、日本人的文字影響了魯迅。所以這兩個原因,

使魯迅寫出來一種很彆扭的白話文

李敖這是在文字上批魯迅,說白了就是魯迅的白話文不過關,很彆扭。

誠然,魯迅在文字上,或者在白話文的敘述中,確實不夠完美,甚至完全可以說沒有李敖的文章那麼順暢,他的文章讀起來比較拗口。但這是時代決定的。因為魯迅從舊時代來,必然帶上文言文的烙印。但同時,他又是新文化的旗手,是白話文的先驅。李敖怎麼不明白,

如果不是魯迅等人當時極力倡導白話文,他李敖如今說不定還在用文言文寫作,哪有資格扯什麼500年內白話文第一呢?

魯迅去世時,李敖才1歲,連給魯迅哭靈都輪不上。

李敖又說:“我覺得魯迅在大陸過份被政治化了,高估了

。魯迅想寫《阿Q正傳》和《中國小說史略》,都是非常好的書。可是,

魯迅寫的雜文其實不好

。大家覺得魯迅雜文犀利,其實不好。第一個,他的雜文是受日本語法影響,也有一種文言文轉過來的,不夠成熟。所以他的文字很彆扭。

第二個,他雜文裡面情緒表達太多,真正的資料部分並不多。

你看我文章,你把那情緒字眼刪掉,看的還是資料,就是證據。好比說,我證明(他是)王八蛋的時候,那就證據。我可能會夾雜一些稱呼罵,可惡的王八蛋,混蛋的王八蛋,可是骨子裡面還是證據。魯迅缺乏這方面的東西。”

魯迅被政治化,這一點說的也有一定道理,因為那是時代的原因。但他並沒有被高估。“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是民族魂,這其實都是公認的,即便毛先生不說,大家也承認。

李敖說魯迅的雜文不好,其實是,

他的雜文還沒有達到魯迅的境界。

當時魯迅的雜文許多是同別人的論戰,有很強的辯論色彩。比如跟梁實秋的論戰,他們爭論文學的階級性。如果從今天看來,文學似乎沒有階級性,《紅樓夢》不只是為一個階級或者一個階層而寫,公子、小姐可以讀,農民工人也可以讀,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但在那個時代,新民主革命時期,魯迅提出的階級性也是有必要的,因為文學更應該為大眾服務。

梁實秋在《關於魯迅》一文中指出,

“魯迅一生坎坷,到處“碰壁”,所以很自然的有一股怨恨之氣,橫亙胸中,一吐為快。

怨恨的物件是誰呢?禮教,制度,傳統,政府,全成了他洩憤的物件。他是紹興人,也許先天的有一點“刀筆吏”的素質,為文極尖酸刻薄之能事,他的國文的根底在當時一般白話文學作家裡當然是

出類拔萃

的,所以他的作品(尤其是所謂雜感)在當時的確是

難能可貴

。他的文字,簡練而刻毒,作為零星的諷刺來看,是有其價值的。”

梁實秋說魯迅有怨氣是可以理解的,但他也承認魯迅的文章“出類拔萃”,他的雜文“在當時難能可貴”。梁實秋當時可是魯迅的敵人,連敵人都這麼肯定魯迅的文章,難道李敖沒有看到?唯一的解釋是,他不願承認魯迅比他優秀罷了。

李敖還喜歡摳字眼,比如在他的《李敖有話說》第369集《魯迅不是神》中,他以魯迅的名篇

《戰士和蒼蠅》

一文為例,對魯迅寫的蒼蠅“營營地叫著”、“蒼蠅們即更其營營地叫”大加指責。李敖說:“蒼蠅是用營營描寫的嗎?《紅樓夢》裡薛蟠說兩個蒼蠅嗡嗡嗡,魯迅為什麼不用嗡嗡嗡叫描寫蒼蠅呢?為什麼用營營來描寫蒼蠅呢?《紅樓夢》這個例子擺在那裡,為什麼不學習呢?”

表面看,李敖說的似乎有道理,幾百年前的曹雪芹已經明白蒼蠅的叫聲用“嗡嗡”形容比較形象,而魯迅卻彆扭地用“營營”。其實“營營”是有出處的。它來自《詩經·小雅·青蠅》:

“營營青蠅,止於樊。豈弟君子,無信讒言”

。而且,當時魯迅用“營營”是有他自己的用意的,魯迅豈不知“嗡嗡”更形象?他在後來的文章《夏三蟲》中有這樣的句子:“蒼蠅嗡嗡地鬧了大半天”;在《十四年的“讀經”》一文中也說“不過像蒼蠅們失掉了垃圾堆,自不免嗡嗡地叫。”

同樣是蒼蠅,同樣是在魯迅的筆下,為什麼有時是“營營”地叫,有時是 “嗡嗡”地叫?無知李敖的解釋是:魯迅後來推翻了自己“壞的文章”,自己修正了。果真如此嗎?

大家都知道,魯迅和他的弟弟周作人不和,後來兩人發生了嚴重衝突。1923年7月,周作人向魯迅送上絕交信;1924年6月,魯迅母親搬出八道灣與獨居的魯迅同住;數日後,魯迅回舊居取物時與周作人夫妻爭執,發生口角,雙方几乎動手了。

然後,到1924年7月,周作人寫了一篇散文《蒼蠅》,其中對蒼蠅大加讚美。周作人以蒼蠅自比,決心當個隱士,是為了表示與魯迅這個“戰士”徹底決裂。周作人在文末說到:中國古來對於蒼蠅也似乎沒有什麼反感,《詩經》裡說:

“營營青蠅,止於樊。豈弟君子,無信讒言

”。

後人評價《蒼蠅》一文,也認為這是周作人由戰士轉為隱士的重要標誌。

他自稱是500年內白話文第一人 說魯迅不如他,2個理由讓人笑噴

後來,魯迅便寫了一篇文章即《戰士和蒼蠅》,其中有這樣的句子:“

戰士戰死了的時候,蒼蠅們所首先發現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說著,營營地叫著

以為得意,以為比死了的戰士更英雄。

但是戰士已經戰死了,不再來揮去他們。於是乎蒼蠅們即更其營營地叫,自以為倒是不朽的聲音,因為他們的完全,遠在戰士之上。”

魯迅之所以在此處用“營營”不用“嗡嗡”,是因為響應周作人文中的“營營”,來諷刺一下週作人的“蒼蠅”做派的。而在此後他又寫的兩篇文章中,就恢復了通常的寫法,把蒼蠅的叫聲還原成了“嗡嗡”了。

後來,周作人的散文《蒼蠅》,魯迅的《戰士和蒼蠅》,都成為被人傳誦的名篇,而李敖卻拿“營營”和“嗡嗡”來做文章指責魯迅,只能證明他的無知,不瞭解歷史,胡亂下定論。

總之,李敖舉了很多例子說魯迅不如他,他還公開說過這樣的話:

“我李敖講這種話沒有亂說,我現在活得超過魯迅了,我七十歲了,魯迅都沒有活過六十;今天我寫的書量也超過魯迅了,我寫了一千五百萬字。”

他這兩個理由簡直讓人笑噴。你水平不行就是水平不行,哪有跟人比誰活得年齡大?當時他70歲,魯迅才活56歲,如果魯迅也活到70歲,那是不是成就會更高呢?難道李敖不知道這個邏輯?

還有,成就的大小,水平的高低,豈能以寫字的多少論?魯迅一生髮表600萬字,李敖當時發表1500萬字,事實上到他去世後,他所有出版的作品達到了3000萬字,如果再用這個數字跟魯迅比,那麼他在陰間是不是更加嘲笑魯迅了?

其實李敖的境界跟魯迅比還不是一個檔次。他是想靠貶低魯迅而抬高自己而已。

李敖嘲笑魯迅沒有創作過長篇小說,說魯迅都不夠格稱“文學家”。這一點同樣站不住腳

。李敖倒是寫過幾部長篇小說,但也算不上多好,並沒有給他帶來多大聲譽。比如《北京法源寺》,他曾經十分自負地拿此作競爭諾貝爾文學獎,但以失敗而告終。

他失敗後,又開始罵諾獎,“在歷史上,

諾貝爾獎的頒發經常不公正,托爾斯泰沒有當選是遺憾,

毫無資格的賽珍珠當選是錯選。而且,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歷來不給中國人文學獎,不承認語言隔閡的原因,只認定我們沒有世界級的作品,這是有偏見的。文學獎強調的是作品中的理想主義成分,還有作者有沒有和權勢作鬥爭,

這兩點我都做得非常好,也可以說最好。

他意思是,他應該獲獎,沒有獲獎是諾獎歧視中國人。但後來莫言獲獎了,他啞了。

他自稱是500年內白話文第一人 說魯迅不如他,2個理由讓人笑噴

反觀魯迅,看看他當時是怎樣對待諾獎的。有傳聞說,魯迅當年被諾貝爾獎提名,但被他拒絕了。這是不對的。1927年,瑞典探險家

斯文•赫定

到中國考察,他聽聞魯迅大名,對魯迅極為欽佩,跟作家劉半農商議,準備推舉魯迅參加諾貝爾文學獎角逐。劉半農贊成,便託魯迅的好友臺靜農寫信徵求魯迅的意見。但被魯迅拒絕。他說,“請你轉致半農先生,我感謝他的好意,為我,為中國。

但我很抱歉,我不願意如此

。”

魯迅為什麼要拒絕競爭諾貝爾獎呢?他說:“諾貝爾賞金,

梁啟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

。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你看我譯的那本《小約翰》(作者是荷蘭著名作家望·藹覃),我哪裡做得出來,然而這作者就沒有得到(諾貝爾文學獎)。”

魯迅一生罵了很多人,但卻沒有罵過樑啟超,證明他還是比較認可他的;既然梁啟超不配獲獎,《小約翰》的作者沒有獲獎,我有什麼資格呢?這是魯迅的謙虛,也是一種自知之明。相比起來,李敖這境界就差遠了。

李敖說自己是500年來白話文第一,只有他自己相信;而魯迅沒有說自己是第一,他是第幾,人民心中有數。

(文/說歷史的女人·冰島啖冰)

參考資料:《李敖回憶錄》《李敖快意恩仇錄》《李敖大傳》《獨白下的傳統》《關於魯迅》《魯迅文集》等。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