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湘西苗族巴代喪葬習俗—繞棺戲,是不是和你小時候家鄉的一模一樣

由 湘西有故事 發表于 人文2022-01-13
簡介十、喪戲中的孝子凡是喪堂繞棺戲的演出,除了喪戲班子的演藝人員之外,還必須要有孝子參與才行,孝子是喪堂戲的主要配角

披麻戴孝在靈前是什麼戲曲

湘西苗民,凡家人歿亡者,喪家都要延請喪戲壇班來家中喪堂舉演喪戲,籍以寄託哀思。時間有一晝夜或三、五、七、九晝夜乃至半月甚至四十九日之久。於喪戲期間,演藝師們帶領孝眷或於靈前鼓樂,慟歌禮拜,或圍繞棺柩,鼓樂歌舞,謂之“演教”。在所表演喪戲的時日之內,始終鼓樂不斷,慟歌不已,日以繼夜,少有歇息,直至安葬上山,方才結束。此一習俗,自明清以來,一直盛行不衰。時至今日,苗區內的每鄉每村都有喪戲壇班,有的村甚至有2至3壇之多,十分活躍。

湘西苗族巴代喪葬習俗—繞棺戲,是不是和你小時候家鄉的一模一樣

喪戲者,是以喪堂為戲臺,以哀念亡者的內容為中軸線,移植入部分佛。道儀軌加上巴代及本地習俗而融為一體的民間喪戲。舉演這種喪戲者,過去稱為:“打繞棺”或“做道場”。其名雖然冠之以道,實則非也。察其腳本臺詞及其表演行為,其成份和內容非是純佛或者純道,而是似道非道,似佛非佛,既佛既道而又非佛非道。對對於苗區地域內從事表演喪堂戲的“道士”及其法事儀軌,正宗的道教和佛教都不予承認,因為他們沒有經過正式的皈依師傳授三皈(佛教皈依佛法僧,具體指和尚,道教皈依道經師,具體指道長),也沒有經過經過正規宗教的戒律師受戒等正宗傳承入教儀式,只是經過上刀梯穿街度法或者在家中祖壇拜師度法而已。同時,在具體操作中也沒有按照純佛或純道的儀規來“依教奉行”。更主要的是,喪堂戲的指令碼科儀絕大部分在佛教的<<大藏經>>及道教的<<道藏>>中都沒有記載。因此,這是一種似佛非佛,似道非道,以哀念亡者的特種習俗為中軸線再來移植入一部分道、佛及巴代的內容交融在一起整合而成的一種民間喪戲。

湘西苗族巴代喪葬習俗—繞棺戲,是不是和你小時候家鄉的一模一樣

苗族地域喪堂戲古時就有,最初是用純苗語來表演的,於今儲存下來的“奈頭”(祭靈,又叫奠靈)。“扣班”(入殮蓋棺,又葉掩棺或封喪)、“苟竹”(驅災留福)。“兵昂”(隔死神)等少量戲目科儀。後來由於苗漢雜居的社會結構環境而形成苗漢文化交融之後,苗族喪堂戲才由最初的純苗語表演逐漸轉型而成苗漢語兼雜交融的表演形式。據<<永綬廳志>>記載,湘西花垣的道壇喪戲於五代時期自常德傳入,距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轉型後的喪堂戲首先移植入道教的一些成份。在東晉成帝咸和到鹹康年間(326一342),佛教從四川秀山“護國寺”傳入龍山,在龍山建“普照禪林寺”。

這個唐後的曹洞宗佛教便在民間經過長時期的滲透而被納入道壇喪堂戲參合運用,成為民間以哀念亡者特殊習俗為中軸線的、以苗教為先,以道名為體,以佛義為用的既道既佛而又非是純道純佛的多種文化整合交融而成的民間喪堂戲 。

湘西苗族巴代喪葬習俗—繞棺戲,是不是和你小時候家鄉的一模一樣

湘西苗區的喪堂戲民族色彩突出濃厚,所整合的宗教習俗內容深廣細全,十分豐富,其文化含量很高,價值很大,信仰範圍最為普遍,成為本地域苗族每亡必演的一種全民族信仰。

我們說她內容豐富,文化含量極高,其應用與研究的價值都很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指令碼多,內容豐富,覆蓋面廣,代表性強。一般在10天左右的喪堂戲規模中就有指令碼七八十場次科目之多,若是49天規模的喪堂戲,則須表演15O餘場次的科目戲。其內容涉及道。佛。巴代。習俗等各方面的精髓部分,是研究、考證道佛。巴代習俗同在民間整合植入。有機交融的第一手原生態資料。

湘西苗族巴代喪葬習俗—繞棺戲,是不是和你小時候家鄉的一模一樣

二、多樣性的道具法器。由於苗族的喪堂戲是一個整合了道、佛、巴代及地方習俗等成份相容在一起的混合體,其演教方式必然要綜合體現各教的特質和氣氛,使她們在各顯其異中又能融會貫通。其道具法器既有道。佛。又有巴代及習俗的成份和特徵。

三、喪堂戲服裝。由於喪堂戲的成份是多教納入的組合模式,其服裝也是多樣性的,每當表演有關戲目的時候,必須要根據該戲的宗教性質來配置服裝,這樣才能營造出該戲的宗教氣氛。因此,喪堂戲的服裝也是五花八門的。

湘西苗族巴代喪葬習俗—繞棺戲,是不是和你小時候家鄉的一模一樣

四、喪堂戲音樂。喪堂戲有很多音樂曲普,過去人們將其稱為“九腔十八版”。可在實際表演中卻遠遠地超出了這個數字。所謂戲者,多變的腔調是必要的。特別是相容多教文化的喪堂戲。其音樂大致包括腔、調、贊、申、詠、誦、白、念等八大型別。

五、喪堂戲打擊樂。由於喪堂戲的腔調贊詠的唱法很多,按照喪堂戲的特殊要求,其相應的伴湊打擊樂的曲牌也就很多,除了每種唱法必須配置一種曲牌之外,尚有大部分的鬧臺鑼鼓曲牌及場外鑼鼓等相加在一起,就顯得更多了。

湘西苗族巴代喪葬習俗—繞棺戲,是不是和你小時候家鄉的一模一樣

六、喪堂戲工藝。喪戲是在喪堂內表演的一種悲哀戲,她的戲臺就是喪堂。其喪堂的設定就是戲臺的佈置。其場景佈置除了有宗教色彩的神軸、神像、影象牌位等來作為戲臺的背景之外,主要還是要靠人工臨時扎制的孝堂牌樓,動物山珍,花草彩供等來作為主景。這些神軸神像,木雕紙紮,神聯孝對,禮祭彩供,孝堂牌樓等等都是民間工藝中的精華,這些工藝全方位地體現出了民間的寫、畫、雕、扎、剪中的精髓,使人看了眼花繚亂,目不暇接,能把人心帶入仙境,成為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殿堂。

七、繞棺戲目名稱。喪堂繞棺戲有很多種類,每一種類都有一個戲目名稱。其規模、場面各有大小,時間各有短長,耗資各有多少。具體打什麼樣的繞棺,全由喪家的喜好要求及其經濟實力來決定。各種繞棺名稱如下:

1、小繞棺戲:戲目有請水繞、封喪繞、安方繞、尋獄繞、破獄繞、奠靈繞、演禮繞、送靈繞、化財繞等。

2、中型繞棺戲:戲目有報恩繞、十王繞(亡男)、血盆繞(亡女)、香山繞、連尋帶破繞、接靈繞、救苦繞、界燈繞、賑濟繞、燃蠟繞、行香繞等。

3、大型繞棺戲:戲目有彌陀繞(三晝夜)、地藏繞(三晝夜)、大破獄繞、立桅升燈繞、揚幡繞、大賑濟繞等。

湘西苗族巴代喪葬習俗—繞棺戲,是不是和你小時候家鄉的一模一樣

八、繞棺戲駕式。

喪堂繞棺戲過去又叫做“打繞棺”。之所以雲“打”者,其戲子們在繞棺的時候必須要手拿法器道具(以樂器為主),圍繞棺柩,邊繞邊唱,邊唱邊打,邊打邊舞,邊舞邊跳之謂也。

繞棺戲的舞蹈駕式很多,總合起來約有七八十種之多,共分為常規類和發揮類兩大種。

1、常規類:包括開方式、穿花式、進繞式、退繞式、絞繞式、岔繞式、進岔式、退岔式、點頭式、抬腳式、行禮式、擺頭式、舞龍式、盤龍式、舞獅式、磨背式、跳躍式、鑽洞式、鑽腳式、披肩式、鉅木式、抹面式、轉身式、弓橋式、金雞獨立式、蓋頭式、高打式、中打式、底打式、高低不齊式、掃路式、連排式、劉四娘打叉式、猛虎擒羊式、騎馬式、蛙跳式、秧歌式、腰鼓式、鑽天入地式等70餘種。

2、發揮類:發揮類駕式為個人臨場發揮的各種駕式,如挖土式、播種式、伐木式、割草式、挑擔式、上倉式、呈供式、耕地式、打鼓式、補缺式、填空式、螺旋式、替換式等。

九、喪堂戲班子

苗族喪堂戲是湘西地域內地地道道的民間老百姓戲。其戲班子不脫產,不分老少,不拘男女(有的地方如乾州等地有女子戲班)。由於其戲的場次科目、道具法器、主次演員眾多,因而每個壇班的人員至少得有8至10人方能組成,多者可達十五、六個(指規模較大的喪戲)。其人員分工一般如下:

掌壇師1人(一般司鼓);付壇師1人(一般司磬,便於能隨時臨場處理一些事務);頭鈸、二鈸各1人;打鑼(包括包包鑼一起)1人;掛衣1——2人(司道具);鐺子1人;嗩吶伴湊1人;執事(香燈師)1人;炮手1人。其中香燈師和炮手可由喪家臨時延請內行人擔任(但在行執中劃歸喪戲班子團體人員內)。

以上班子人員除了擔任喪戲角色演出的任務以外,還須擔負起孝堂、孝棚、演禮以及演出中所用的文疏表章等項中的所有寫、畫、雕、扎、剪等諸般工作。喪戲班子人員如果太多了,則喪家的負擔太大(請注意:這是民間老百姓戲),人員少了又不夠用,以10人左右為最適合。在這些人員中,以掌壇師最為重要,其人不僅要掌握喪堂戲的全部演藝要令,而且還必須是寫、畫、雕、扎、剪等諸般工藝中出類拔翠的人物。

十、喪戲中的孝子

凡是喪堂繞棺戲的演出,除了喪戲班子的演藝人員之外,還必須要有孝子參與才行,孝子是喪堂戲的主要配角。常規的主要表現方式是喪家孝子披麻戴孝,成群結隊地跟隨在演藝師(掛衣者)周圍,其中的一人(主要孝子)手拿引魂旗(引道幡),其他孝子則手拿一根香穿在一張錢紙上,隨和掛衣師的表演行為而持續不斷的或站或跪對靈禮拜。規模大的喪戲,參與的孝子可達百人以上,包括孝男孝女、孝子孝孫、或屬亡者輩份以下的親戚朋友皆可加入孝子行列。在打大型繞棺的時候,喪家門外坪場的孝棚周圍根據儀式規定要擺有15——-18張飯桌,桌上擺有米升、上有諸佛菩薩、羅漢或諸天神的木雕像或硬質紙所畫的神像牌位,香紙蠟燭,齋粑果供,露水淨茶等供品。桌後立有木樁,上有華麗的皇傘寶蓋。當演藝壇班的演藝師們手執鑼鼓諸般道具法器在燈火輝煌、火炮齊嗚、嗩吶長號一齊湊響的氣氛中載歌載舞,邊打邊唱地引動這上百人這披麻戴孝、執幡捧香的孝子隊伍從屋內到屋外,從內場到外場,從繞棺到繞桌來回繞行的時候,有如在萬馬奔騰的戰場上演陣一般,場面十分壯觀。

苗族的喪堂統棺戲透過以上十大部分的有機組合,廣集民族民間習俗禮儀文化、巴代文化、道教文化、佛孝文化等多種文化藝術融會貫通為一體,構成了多而不雜,合而不亂,相互依託,生動活潑的特殊結構模式。這種植入成份多種,文化藝術多樣,演藝形式多變,融會貫通的成功組合,是中華民族團結和諧的生動展現,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基因文化的生動展現,是民族民間文化多樣性並能相互交融的生動展現。透過喪堂戲的各項演藝,可把人從凡境中帶入想象中的天堂,使孝眷們能從失去親人的極度悲痛中得到心靈上的安慰,有力地調節了心裡上的平衡,是人間一個多姿多彩的藝術殿堂和文化寶庫。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