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路過別人家院子,能打個招呼嗎?

由 與天地遊 發表于 人文2023-02-04
簡介如果國君外出要經過別的國家,要辦理借道的手續,州國國君前往拜訪曹國,經過魯國,剛開始還能打個招呼借道路,但在回國的途中沒打招呼,不辦手續,徑直就走了,路過人家的地盤,猶如在自己的田地裡,想來就來,想走就走,這就是輕慢無禮的態度,實則是內心對

扣高帽子是什麼意思

【春秋】

桓公六年

春正月,寔來。

夏四月,公會紀侯於成。

秋八月壬午,大閱。蔡人殺陳佗。九月丁卯,子同生。

冬,紀侯來朝

上一篇:領導代替下屬的工作,沒格局,自取其辱

公元前706年,周桓王十四年,魯桓公六年

春正月,寔來

魯桓公六年,《春秋》開篇說了一句沒頭沒腦的話,”

春正月,寔來

“, 寔是實的異體字,”是,此“的意思,這個人又來了。這個人是哪個人呢?如果你結合上篇桓公五年的結尾,可知道,是州公又來了。孔子編撰《春秋》,其實是上下篇連著寫的,結合上篇,應該這樣讀 ”冬,州公如曹。六年春,寔來“,後人讀書,按照編年體的方法,硬生生地把一句話分成上下篇,所以讀起來感覺有點沒頭沒腦。

那麼州公又是誰呢?遍歷周朝能稱公的也沒有幾個,天子的大臣才有三公,如周公,召公等,諸侯中王者的後裔級別較高才能稱公,如商朝商湯的後裔分封在宋國,宋國的國君有資格稱為宋公,大國中即使像齊國和晉國這種霸王級別的國家也只是”侯“級別,稱為”齊侯“、”晉侯“,州國是小國家,為何也能稱“公”呢?

這就是春秋筆法,罵人不點名,譏諷而無形。在春秋時期,眾多小國相鄰而安居,靠的就是禮法。如果國君外出要經過別的國家,要辦理借道的手續,州國國君前往拜訪曹國,經過魯國,剛開始還能打個招呼借道路,但在回國的途中沒打招呼,不辦手續,徑直就走了,路過人家的地盤,猶如在自己的田地裡,想來就來,想走就走,這就是輕慢無禮的態度,實則是內心對紀律的無視和傲慢,如果不加剋制,爭相效仿,天下由小亂就會變成大亂。

《春秋》為了杜絕這種動亂的萌芽,就給州國國君扣一個大帽子“州公”,好像他的級別已經到達三公,是天子的股肱大臣外出巡視似的,說來就來,說走就走,給你個“州公”高帽子戴一戴,隨順他的心意。

使用這種扣高帽子的手法,上海人民在文革期間也用了一次。當時張春橋在上海,但是他想當總理的慾望已經欲蓋彌彰。有一次去北京開會,上海人民在街上打出歡送橫幅,歡送張總理北京開會。張春橋既高興又想掩飾,說,這麼個叫法還太早。

路過別人家院子,能打個招呼嗎?

守禮

在這裡,孔子透過提高州國國君地位的做法,諷刺他不守禮法,不按道理行事,講給後人,是為了”崇禮讓,絕慢易,戒不虞“,戒小亂,絕大亂。

《論語》記載,有人問孔子什麼叫仁,孔子回答,“克己復禮曰仁”,剋制自己,恢復禮法,遵守紀律,做事符合規範,這就是仁。人不是不懂道理,只是慾望上來就不想按道理做事,只想滿足自己一時的慾望。到了後期的宋明時代,儒學家提出了”克人慾存天理“的口號,用修養來剋制自己的慾望做符合道理的事情,儒學進化成了理學。

參考閱讀:

奇怪了,這一年只有春夏兩季,秋冬去哪了?

夫妻合二姓之好,是人倫的開始,一定要重視婚姻

正月下大雨又下大雪,天雷滾滾警惕小人

州籲弒兄,如果你愛孩子,就教他遵行道義,做事懂規矩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