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青未了|滕州歷史上的古代諸侯國

由 齊魯壹點 發表于 人文2023-01-25
簡介好了偏題了,目夷國在周朝應該不是一個諸侯國,如果是的話春秋裡面該有記載,因為如果有目夷國的話和魯國很近,魯國國史《春秋》卻沒有目夷國君的記載,所以在我看來目夷可能在商是一個古部落,在宋襄公時把目夷封給子魚做封邑

亶做姓怎麼讀

青未了|滕州歷史上的古代諸侯國

根據歷史記載,滕州歷史上存在的古國可能有目夷國、滕國、薛國、邾國、小邾國、濫國。目夷國存疑,其它都是史有記載的。不過這些古代諸侯國並不是全境都在現在滕州的行政區域內,可能也就古滕國全境在現在滕州境內,其它都是諸侯國的國土有一部分在我們現在的滕州區域內。按照立國的順序,可能是薛國、邾國、滕國、小邾國和濫國。我們按照時間順序來寫。

2.1 目夷國

目夷國,《史記殷本紀》:契(音xie,商先祖)為子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殷氏、來氏、目夷氏……可見目夷國為商朝分封的古諸侯國,即使不是諸侯國也至少可以稱為古部落。周成王時,封啟的後人(也有說是啟)於商舊都商丘(啟是商紂王的庶兄,說是庶兄其實是一母同胞,只不過生啟時其母還不是正室,所以啟只能算庶出。在商紂王時已經隱居於微地,在周成王時已死,後也稱微子或微子啟,微地可能在微山,微山島上存有微子墓碑)。《史記宋世家》記載宋桓公病危時,太子想讓位其庶兄目夷,桓公不聽。太子就是後來的宋襄公,目夷就是宋襄公的庶兄賢臣公子子魚,也稱目夷子,死後也葬於微地,微山島內也存有目夷墓碑。都是墓碑,目前還沒發現墓葬。在我看來,宋襄公就是在沽名釣譽,並非真的想讓位給子魚,從後來和楚之間的泓之戰也可見端倪,這貨不僅沽名釣譽,還是個二貨,和蠻楚打仗還講“仁義”,忘了當初楚成王怎麼抓的你了?宋襄公的仁義也是假仁假義,他在謀求霸業過程中,曾在曹國舉行會盟,當然約的都是實力比他小的諸侯國,如邾國、滕國和鄫國等小國,其實這些小國並沒有把宋襄公當回事,畢竟宋襄公除了扶公子昭上位為齊君外沒啥功績,實力也一般般,根本沒法和晉齊楚秦相比,史記稱其為春秋五霸之一根本就名不副實。這些小國就慢悠悠去了,結果滕國國君和鄫國國君遲到了。宋襄公很生氣,扣押了滕宣公,殺了鄫國國君祭神(他倒數第一來的,滕國國君倒數第二來的),而且還為了當霸主求於楚成王,用現在話說就是自己沒有這個本事和實力,非得想做老大過把癮,為此求真正的老大,求求你讓我做兩天老大吧。所以我給宋襄公的斷語:欺軟怕硬、沽名釣譽的二貨。好了偏題了,目夷國在周朝應該不是一個諸侯國,如果是的話春秋裡面該有記載,因為如果有目夷國的話和魯國很近,魯國國史《春秋》卻沒有目夷國君的記載,所以在我看來目夷可能在商是一個古部落,在宋襄公時把目夷封給子魚做封邑。

青未了|滕州歷史上的古代諸侯國

青未了|滕州歷史上的古代諸侯國

上兩圖分別是微子啟和目夷墓碑,單從字型上看,微子墓碑一定不是周時期的,目夷墓碑倒是有可能。

2016年2月滕州市木石鎮出土了目夷永固的城門匾額,3月出土了目夷亭的亭柱,上有“兄讓弟弟讓兄,父命天倫千古重;聖稱賢賢稱聖,頑廉懦立百世師”,此文物說明目夷亭很有可能是在滕州市木石鎮。

青未了|滕州歷史上的古代諸侯國

青未了|滕州歷史上的古代諸侯國

2.2 薛國

薛國存在於周朝立國之前,這個應該沒有疑問,薛國先祖為奚仲,任姓。奚仲也成了薛姓(以封地或者以國為姓)的始祖之一。在夏時奚仲擔任大禹的車正(一種官職),被大禹封於薛地,可以認為是薛國的首任國君。奚仲的十二世孫是為仲虺hui,是商的開國功臣,和伊尹齊名。他倆一個任右相,一個任左相,輔佐商湯伐夏。商被武王滅後,武王封任姓仲虺後裔畛(zhen)復於薛國(仲虺之前所封薛國已經遷移不在現在官橋鎮,仲虺時代重回薛地,後代薛國國君又有遷往他處的),國爵為侯爵(注2)。薛國古城在現在的滕州市官橋鎮和張汪鎮一帶,和現在的薛城區關係不大。薛國初封時為侯爵應該沒有疑問,不知何時應該是給降爵了,《左傳》記載隱公十一年“滕薛爭長”時,還用滕侯和薛侯(注3)呢,這個故事也很有趣。滕國和薛國雖貴為侯爵,但是畢竟是小國春秋戰國時代也就是三流諸侯國,一流是春秋五霸,二流就是魯宋這樣的,滕薛頂多算三流。滕國、薛國和魯國均為侯爵,滕侯和薛侯還朝魯,還在魯侯面前爭老大,我覺得在魯侯心裡滕薛國君宛如跳樑小醜。《公羊傳》記載“魯桓公二年,滕子來朝”,魯莊公時代記載薛伯卒,魯襄公十年會盟時用的是滕子、薛伯,《東周列國志》在記載宋襄公扣押滕宣公時用的是滕子嬰齊。也就是說史書記載還用滕侯和薛侯最晚在魯隱公十一年。兩年後即桓公二年記載就成了滕子來朝,再往後魯莊公時代薛國也稱薛伯了,再往後的宋襄公和魯襄公也均用滕子和薛伯,所以滕國和薛國都應該是降爵了。有人推測可能是這哥倆不去朝周王竟然朝魯,周王很生氣,薛國降爵為伯,滕國降爵為子,我覺得很有道理,雖然到了春秋戰國大家都不擺周王了,但畢竟是名義天下共主,發個詔書給別人降爵刷點存在感還是可以有的。當然這個降爵對諸侯國來說沒什麼影響,滕國和薛國不會因此少塊地。不過史書沒有記載為什麼降爵以及何時降爵。薛國最後被齊國滅亡,成為了靖郭君田嬰的封邑,田嬰傳位給孟嘗君田文。這裡面還有很多故事等到古今名人時再說。

2.3 滕國

這個毋庸多說,有很多典籍都記載了。《滕州史話》裡說黃帝封第十子於滕,傳至商滅亡。我覺得諸侯國不太可信。周朝的古滕國始封於武王時期大約前1046年,封文王十四子錯叔繡於滕,爵為侯。可見在錯叔繡封於滕之前已有滕地,這可能是黃帝時期傳下來的一個部落而已。滕國比較小方圓才五十里,故城就在滕州市的東滕城村,以現在滕國故城為圓心,50裡為半徑,也出不了現在的滕州市,何況古代的一里還不如現代的一里長呢。由於國小人微,在整個春秋戰國時代存在感比較低,即使跟著參與會盟也就是站站場子而已,從來都不是主角。就因為如此滕國就得找個依靠,一般是依靠魯國,雖然魯國不是五霸也不是七雄,但是在山東大地上的諸侯國這是僅次於齊國的存在,所以滕國一般依附於魯國再說了魯滕可是天子同宗姬姓諸侯國,滕國國君也經常朝魯,還發生過和薛國國君爭老大的故事,剛才忘說了,滕侯薛侯爭老大,讓魯隱公很為難。薛侯說我們薛國封國早,滕侯說我們滕國和魯國都是周天子的同姓,你是外姓。最後滕侯做了朝魯的老大。從此以後薛國國君很生氣,不再朝魯。滕國在歷史上最出彩的當屬滕文公(注4),滕文公出名主要因為孟子,因為後世孟子稱為亞聖,其書《孟子》是四書之一,歷代傳誦,《孟子》共七篇,分別是《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就這樣滕文公就因為《孟子》這本書而名垂青史了,滕國也因此出了名。在《滕文公》裡提到滕國,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為善國。不過現在讀《孟子》或《論語》,裡面有些內容已經於今不合,如我記得《論語》說孔子“肉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這是那個時代的禮,我們現在沒必要學。孔子和孟子都鄙視體力勞動,孔子的弟子樊須向孔子請教種莊稼,孔子說人家“小人也樊須”,雖說那時的小人和現在不同,不過也是個貶義詞。孟子也瞧不上體力勞動者,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墨子是平民聖人,其墨學在先秦和儒家並稱顯學,墨子核心思想是“兼愛”主張愛無差等,就因這孟子說“楊朱為我,是無君也,墨子為人,是無父也,無君無父,禽獸是也”,這段話就語出《滕文公》。所以我們現在看這些書,需要批判性繼承。在滕文公時期,小滕國還吸引瞭如許行、陳良等當時的名人來滕定居,著實不錯。可惜滕文公後幾十年,滕國就被宋康王滅國。實際上滕文公之前,滕國已被越王朱勾滅國一次了,只不過那時可能滅國不絕祀,後來又復國了。被宋康王二次滅國後,宋國也很快被滅了,滕國就被納入齊國版圖,當然齊國沒得瑟多久,也被秦國滅了,最終統一中國。

青未了|滕州歷史上的古代諸侯國

注:

1 先秦稱呼名和字同時出現時經常是先字後名,即字錯,名繡。如孔子的爸叔梁紇(音he)字叔梁名紇。錯叔繡裡叔代表排行,不是老大不是老二也不是老么,均稱叔。比如文王的其他兒子曹叔振鐸封於曹國,唐叔虞封於唐,管屬鮮封於管,蔡叔度封於蔡,霍叔處封於霍,他們的稱呼裡面都有一個叔。這哥幾個也就成了,曹姓、唐姓、管姓、蔡姓和霍姓始祖。不過叔前的字是他們的封地名,後面的漢字字是其名。這個稱呼裡面沒有他們的字。

2 周朝立國初期封了一百多個諸侯國,並給了爵號,分別是公、侯、伯、子、男。最高等的公爵和最低等的男爵數目較少,男爵好像只有一個姜姓的許國,公爵也不多,只有四個西虢guo國、東虢國、虞國和宋國,其中宋國是唯一一個異姓公爵。宋國始封君是商微子啟,子姓。東虢國和西虢國均為文王弟弟,貴為公爵,文王的兒子基本都是侯爵連周公姬旦也不例外。那虞國是哪方神聖能貴為公爵呢?原來虞國始封君虞仲乃仲庸之後,仲庸是武王的二伯祖也就是二爺爺,武王的爺爺季歷是老三,仲庸是武王二爺爺,還有個大爺爺就是泰伯。想當年周太王即古公亶父相中一個孫子想讓這個孫子繼位,就是季歷的兒子姬昌,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想傳位於季歷然後再讓季歷傳位於姬昌。可是這和當時的禮法不合,因為當時是嫡長制,有嫡立嫡無嫡立長,而季歷既不是嫡長子,上面還有大哥泰伯和二哥仲庸呢。太王很煩惱茶不思飯不想,又無人訴說,好在大兒子和二兒子察覺到了老爹的意圖,哥倆很孝順為了成全老爹和老三。哥倆相約離家出走了,哥倆很傷心一直走到蠻夷之地吳地建立了吳國。可能武王也聽老輩說起過此事,武王可能心中有愧,立國後尋訪泰伯和仲庸的後代,終於在吳地找到了,可是泰伯無子,而此時仲庸的曾孫周章已經是吳國君主,人家已經是國君了,就讓周章繼續擔任國君,封為子爵,把周章的弟弟虞仲遷到中原虞地封為虞國國君,公爵。從輩分上看武王還高周章和仲庸一輩呢,如果有愧封虞仲為國君,貴為公爵,那為何已經立國的吳國只是個子爵呢。我估計,可能覺得吳地是蠻夷之地,可能不太服周王朝,和中原也不通,史載至吳王壽夢始通於中原。

東虢國、西虢國和虞國是姬姓公爵,宋國是子姓公爵。可惜啊,這哥仨不對是爺仨,人家虢國國君是武王的叔,虞國國君虞仲是武王的侄,這爺仨不爭氣啊,在春秋早期就被晉獻公給滅了,還好留給了我們幾個成語,假虞滅虢和唇亡齒寒。也不知虞國國君腦袋裡裝了些啥,當荀息(晉獻公謀臣,這哥們不簡單,是智姓、中行姓的始祖,也是程姓其中一支的始祖)帶著小恩小惠給虞公說想攻打虢國跟虞國借個路,宮之奇當時就跟虞公說了,滅了虢國下一個就是虞國,虞國國君為了那點賄賂說晉國和我同宗不會六親不認的。真是腦袋被驢踢了,人家虢國國君和文王是胞兄弟和晉國始封君唐叔虞都是季歷的後代,你虞國始封君是仲庸的後代比人家虢國還遠一層呢。再者說了晉國怎麼強大的,就是靠自相殘殺,從晉獻公他老爺爺曲沃莊伯開始叛國篡位直到獻公他爹曲沃武公也叫晉武公成功上位完成了曲沃代翼,這個過程中爺孫三代人殺死了好幾個晉侯完成了小宗代替大宗的“壯舉”,後來晉獻公當政時又把為防止大宗復仇殺光了大宗的子孫。虞公當時能不知這些歷史,還把晉獻公當好人,活該被滅。虞國在歷史上雖然很短暫,好在還留給了我們倆成語讓我們很好地記住了它。否則晉武公和晉獻公爺倆滅國多了,茅國、楊國、霍國等等等等,整個春秋時期有人統計滅國五十多個,估計光晉武公和晉獻公爺倆就滅了差不過一半,沒有一半也得三分之一。不過這些小國沒給我們留下什麼有趣的故事就消失在歷史長河裡。

3 諸侯國君稱呼時,如果是國後加公、侯、伯、子,那麼這就是該國的國爵。如魯侯、晉侯、齊侯、秦伯、楚子、宋公、滕侯、薛侯、邾子、虞公等等。如果國後跟著國君的諡號,諡號後一般都用公,表示尊稱。如齊桓公、魯隱公、秦穆公、晉文公、滕文公、宋襄公、邾文公等。只有一個例外,就是楚國,楚國一直不服周王室,在春秋時代就僭越稱王了,雖然國爵只是個子爵。如楚莊王和楚成王。這是春秋時代,到了韓趙魏三家分晉,進入戰國時代後,基本上都稱王了,七雄都稱王,宋國也稱王。如宋康王、齊威王、燕昭王等。稱王都感覺沒意思,秦國和齊國還一度想稱帝呢,相約一起稱東西二帝,不過最後還是沒稱。

4 和孟子同時代的滕文公,根據這個稱呼,“文”是諡號,也有說諡號是“元”的,也就是滕元公。此時已經是戰國時代,在春秋時代的滕國國君也有一個諡號為“文”的。也就是說滕文公有兩個,春秋一個前滕文公,戰國和孟子同時代的叫後滕文公(即滕元公)。我們一般說的滕文公指的是後滕文公

壹點號 青檀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