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兒子出外打工,65歲奶奶搬進1200平方米老屋住,村民豎大拇指

由 今視覺 發表于 旅遊2022-04-11
簡介隨著時間的推移,住在老屋裡的村民喬遷之後,老屋失修,於是,王奶奶便和老伴一起住進了大兒子的樓房

山村老屋更新到哪裡了

兒子出外打工,65歲奶奶搬進1200平方米老屋住,村民豎大拇指

古建築是古代建築藝術的結晶,也是激發愛國熱情的載體。在安徽嶽西有一棟老屋,這棟老屋建於清光緒年間,迄今已有130年曆史,白牆黑瓦,磚木結構。為了保護古建築,當地村民多次對房子進行維修,如今,該老屋被列為嶽西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年前,原住在樓房裡的王奶奶卻搬進老屋住,這是怎麼回事呢?圖為建於清光緒年間的鳴鶴堂。

兒子出外打工,65歲奶奶搬進1200平方米老屋住,村民豎大拇指

王奶奶現年65歲,自嫁到儲家以來,她就住在儲氏宗祠鳴鶴堂裡,王奶奶有2個兒子和1個女兒,女兒出嫁,兒子娶親成家後,孩子們先後建造了樓房,王奶奶和老伴也搬出了老屋,和大兒子住在一起,然而,近些年,大兒子、大兒媳婦和孫子出外打工,王奶奶和老伴卻又搬回了老屋。圖為近日,王奶奶住在有著130年曆史的老屋裡。

兒子出外打工,65歲奶奶搬進1200平方米老屋住,村民豎大拇指

談起為啥不住樓房而要搬進老屋住的原因,王奶奶笑了笑說,“我在老屋裡住了幾十年,對老屋有感情,並且住在老屋裡舒服,冬天暖和,夏天涼快……”然而,熟悉王奶奶的村民都表示,王奶奶說的並不是真話,因為她住到老屋裡還有真正的“目的”。圖為老屋裡的廚房,土鍋灶是王奶奶3年前請人重建的。

兒子出外打工,65歲奶奶搬進1200平方米老屋住,村民豎大拇指

這棟老屋是典型的徽派建築,三重五進,前門中廳,後重設有神堂,中間有兩重天井,有堂屋有廂房,錯落有致,在上個世紀,裡面住著多戶人家,王奶奶家在老屋前重的東邊。隨著時間的推移,住在老屋裡的村民喬遷之後,老屋失修,於是,王奶奶便和老伴一起住進了大兒子的樓房。2004年,當地村民搶救性修繕了老屋。圖為王奶奶大兒子家的樓房在老屋對面的山腳下。

兒子出外打工,65歲奶奶搬進1200平方米老屋住,村民豎大拇指

老屋無人居住,房舍凋敝,3年前,在有關部門的支援下,村民們再次對老屋進行大規模修繕,並把後面一排房子重建。近幾年,王奶奶的大兒子和大兒媳婦常年在外打工,孫子也在外地上班,王奶奶便和老伴及孩子們商量,決定搬回老屋住。“老屋沒有人住是不行的,陰雨天氣,哪裡漏雨都沒有人知道。”王奶奶介紹說,大兒子家到老屋有一段路,搬進老屋的最大目的是照看房子。

兒子出外打工,65歲奶奶搬進1200平方米老屋住,村民豎大拇指

老屋修舊如舊,無論是廳堂還是廂房,裝飾獨特,置身老屋,如穿越到古代一般,修繕後的老屋頗具特色,經常吸引遊客前來參觀。3年來,王奶奶不但照看著老房子,還義務打掃衛生,免費接待客人等。圖為王奶奶把老屋裡打掃得乾乾淨淨。

兒子出外打工,65歲奶奶搬進1200平方米老屋住,村民豎大拇指

在當地流傳這樣一首詩,“融縣知縣功德高,大清皇恩沐滿門。一家父子三知縣,生母誥封為孺人。”據老人們介紹,在過去,這裡曾出了幾名在外地任知縣的清官,戰爭時期,老屋又成為地下黨支部、農會會址、學校等,為革命事業做出了貢獻。圖為老屋前的石鼓上雕刻著“雲南貴州龍泉”等字樣。

兒子出外打工,65歲奶奶搬進1200平方米老屋住,村民豎大拇指

老屋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共有房屋19間。臨近春節,在外的村民陸續返鄉,並常有村民來祭祖參觀,王奶奶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挨個房間打掃衛生。圖為王奶奶在老屋裡忙碌。

兒子出外打工,65歲奶奶搬進1200平方米老屋住,村民豎大拇指

從樓房搬到老屋裡已經3年了,王奶奶已經把這裡當作自己的“家”,她說她要把這個“家”照看好。大孫子今年25歲,和兒子、兒媳婦一起常年在外,快過年了,孩子們即將回家,王奶奶在照看老屋外之餘,還種了不少蔬菜,並把有的蔬菜曬乾,留給孩子們吃。

兒子出外打工,65歲奶奶搬進1200平方米老屋住,村民豎大拇指

王奶奶一生勤勞儉樸,雖然有65歲了,但她至今還自己做鞋打鞋墊子,老伴比王奶奶大7歲,今年72歲了,老伴從年輕時起就是一名木工,修繕這棟老屋時,王奶奶的老伴出了不少力,如今,老伴還天天在外幹活,最近,當地有一座古建築要維修,老伴又去幫忙。圖為王奶奶在手工打鞋墊子。

兒子出外打工,65歲奶奶搬進1200平方米老屋住,村民豎大拇指

住進老屋後,王奶奶請人把廚房的鍋灶重建了,老伴還新做了桌子、火爐等傢俱。“我的願望就是希望這棟老屋能儲存一千年、一萬年,甚至更長時間。”王奶奶說,只要身體允許,她會將這項“工作”一直幹下去。王奶奶本來可以和老伴一起住在樓房裡,但她放心不下老房子,為了照看老屋,她毅然決然選擇搬進老屋裡住,每天打掃衛生,且不圖回報。提起王奶奶,村民們都豎大拇指。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