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四川梓潼臥龍千佛巖摩崖造像:衡量唐代石刻早晚的“標尺”

由 封面新聞 發表于 旅遊2022-04-04
簡介造像雕刻流暢 屬唐中期遺物11月22日,封面新聞記者來到位於梓潼縣臥龍鎮五一村一社的臥龍千佛巖摩崖造像處

千佛巖在哪裡

封面新聞記者 周洪攀 姚茂強

在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臥龍鎮,藏著一處秘境摩崖造像:所在巨石為白色細粒石英砂岩,東西長5。5米、南北寬5。2米、高3。2米,四面開龕,南面為千佛龕,俗稱千佛巖。除南面的千佛石刻像外,在東面造像9尊,為一佛,二菩薩,二弟子,二供養人,二力士,稱為“東方三聖”。西面共有造像52尊,稱之為“西方三聖”,龕門外則有一則唐貞觀八年的造像碑記。據當地文館所負責人介紹,對於沒有明確造像時間的石刻來說,這就是衡量唐代石刻早晚的“標尺”。

11月22日,封面新聞記者探訪了這處摩崖造像。

四川梓潼臥龍千佛巖摩崖造像:衡量唐代石刻早晚的“標尺”

造像雕刻流暢 屬唐中期遺物

11月22日,封面新聞記者來到位於梓潼縣臥龍鎮五一村一社的臥龍千佛巖摩崖造像處。

由於近期正在對該處造像進行維修,廟宇的四周已被護欄所圍住。進入廟宇內,東面龕內有造像9尊,為一佛二菩薩二弟子二供養人二力士,稱為“東方三聖”。西面造像52尊,稱之為“西方三聖”。南面原來雕刻的20排、每排各50個造像的千佛龕,或因風化或其它原因,部分造像已無法看清原貌了。

四川梓潼臥龍千佛巖摩崖造像:衡量唐代石刻早晚的“標尺”

“這處造像曾在明末清初的時候,毀壞得相當嚴重。”梓潼縣文廣新局原文館所所長吳小龍說,張獻忠進四川的時候,除被其認做家廟的七曲山大廟外,其餘的均被其毀壞。而千佛巖上面的寺廟被點燃後,燒了三天三夜,“我們上次在修護時,用儀器測量測量發現,造像周圍的岩石內部,已被燒裂了。”

四川梓潼臥龍千佛巖摩崖造像:衡量唐代石刻早晚的“標尺”

據吳小龍介紹,東面龕內的“東方三聖”,佛高1。3米,火焰形頭光,結助跌座於蓮臺上,身著僧衣,左手按膝,右手舉於胸前,從整體造像看,線條自然,肌肉感很強。二菩薩站於佛的兩側,表現出端莊、嫻靜的表情。二弟子神態端莊,二力士威武雄壯,守護在龕門兩側。龕外沿兩側原刻有140尊小佛,現存68尊。龕頂刻天龍八部,為淺浮雕,形象豐滿,刀法流暢,屬唐中期遺物。

西面52尊“西方三聖”,龕正中為阿彌陀佛,寶珠形頭光,分四層次。頭飾螺髻,頭頂有高寬的肉髻,雙耳穿環,身著通肩式袈裟,袈裟的右下襬從左肩搭在後肩上,形成披風,結跏跌座於兩層仰蓮瓣的蓮臺上;右手平舉,以拇指和中指相捻,餘三指平伸,施蓮花印。左手舉於胸前,施願印。佛左右兩邊的菩薩呈站勢,頭頂挽螺髻、戴花,身著半式天衣,下身著羊腸大裙,腹部沒有呈十字交叉的瓔珞。帔帛從雙小臂上下垂,在大腿處形成三道大園弧。

四川梓潼臥龍千佛巖摩崖造像:衡量唐代石刻早晚的“標尺”

體現唐代初中期石刻造像藝術水平

“西面的石刻,最能證明造像的建造時間。”吳小龍說,在西龕外的右臂處,有一則貞觀八年的造像碑記,碑首題:“阿彌陀佛並五十二菩薩傳,鄧元覺書,作愛及鐫字楊宇尚”,碑末落款“貞觀八年七月十四日”,碑的下半部有52個出資人。

四川梓潼臥龍千佛巖摩崖造像:衡量唐代石刻早晚的“標尺”

據吳小龍介紹,在四川境內,標有雕刻時間的摩崖造像不是很多。大多數的雕刻年代,均是根據雕像的手法來判定雕刻的年代。“這一處雕像有明確的雕刻時間,為其它造像的年代提供了一個衡量標尺。”根據雕刻手法的不同,來判定他在唐代以前或後期。對於現在雕刻年代的認定,吳小龍說,隨著碳14、紅外線相機等高科技手段的出現,雕刻時間的認定推算得更精準。

千佛巖摩崖造像充分反映了唐代初、中期石刻造像藝術水平,雖有風化剝蝕,但不難看出當時造像的佈局和場面是十分壯觀的。1956年,四川省將其列為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重新認定公佈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