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中國文化是如何在五千年的風雨中生生不息,保持強大的生命力的?

由 歡樂父女嘚吧嘚 發表于 旅遊2022-02-22
簡介正因中國文化具有追求大一統的驅動力,中國的歷史,分裂的時間短,統一的時期長

中國文化是怎麼生成的

中國古代文化與古埃及, 古巴比倫和古印度文化並稱為人類四大古文明,代表著人類古代文明的高峰。 但是後來其他大多數的古文明,陸續凋謝,唯有中國文化仍舊一枝獨秀。 數千年間,它歷經風雨而不衰,迄今仍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其中的原委固然是不易說清的,但是以下三點也能稍微為此解釋一番。

中國文化具有追求大一統的驅動力。

自西周起, 追求大一統便漸成中國政治文化的核心內容。 先秦諸子雖論難詰駁,勢若水火,但政治理想,卻都歸宗於“大一統”。墨家“尚同”與儒家“大同”,目標完全一致。 孟子更明示天下要“定於一”;荀子不但要“一天下”,而且還要“一制度”,“風俗以一”,“隆禮而一”。秦漢以後,大一統思想被推崇到了“天地之常經, 古今之通誼” 的高度,並浸成了中華各民族共同的理念和政治價值取向。在中國歷史上,將統一的時代稱作“治世”,而將分裂的時代稱作“亂世”。 在任何時候,製造分裂的言論和行動都要受人唾罵。

中國文化是如何在五千年的風雨中生生不息,保持強大的生命力的?

中華民族千古罪人

南宋陸游有<示兒>一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則表達了一切愛國者共同的大一統情結。正因中國文化具有追求大一統的驅動力,中國的歷史,分裂的時間短,統一的時期長。

中國文化具有包容性

中國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區域文化融合的結果,其本身就體現了包容性。秦漢時期,“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此特性愈彰顯。 從先秦時起中國文化雖然強調“華夷之辨”,但華夷界限,從來是重文化而輕血統。<春秋>曰:“中國而夷狄,則夷狄之; 夷狄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此種重文化輕種族的民族觀和文化價值觀,對後世影響甚大,因為它為各民族間的融合和吸收外來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心理素質。漢代開通的絲綢之路和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胡漢文化融合,以及佛教的中國化,都是中國文化包容性的生動體現。近年來,我國生物學家對南北28個地區32萬多人口的GM血清血型和HLA白細胞抗原資料進行研究,發現今天的漢族人口是由南北兩大起源不同的叢集構成的。這一科學研究成果進一步表明,漢民族不是建立在血緣基礎之上的,而是以文化認同為基礎的民族。重文化輕血統,同樣是中華民族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源泉。

中國文化是如何在五千年的風雨中生生不息,保持強大的生命力的?

中國具有注重歷史文化傳承的情懷。

中國具有重史傳統,史籍完備,史學發達,。<尚書·多士>載:“惟殷先人,有冊有典。”說明商代已重視歷史典籍。漢代司馬遷著<史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更將對史學功能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此後兩千多年,歷代封建統治者十分重視官修史書和大規模整理文化典籍。一部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完整地記錄了中華民族的歷史足跡,成為世界公認的歷史奇觀。世界幾大古代文明,只有中華文明沒有中斷地延續下來,這同我們這個民族始終注重治史有看直接的關係。同時,需要指出的是,中國文化得以一脈相承,傳之久遠,還得益於作為文化重要載體的漢字。大汶口陶文的發現,證明漢字至少可以溯源到5500年前。漢字是世界上唯一從古到今不斷髮展,一直使用並富有強大生命力的文字。古巴比倫的楔形文字,古埃及和古印度的象形文字,都先後銷聲匿跡了,唯有方塊漢字歷盡滄桑,長盛不衰。

中國文化是如何在五千年的風雨中生生不息,保持強大的生命力的?

現代中國社會,許多人更加崇尚外來文化,認為那代表著更先進更普世的價值觀。殊不知丟掉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就失去了那五千年來頂天立地的魂,到時別說歐美社會,就是我們的東亞近鄰日本、韓國也會瞧不起我們中國人,望君珍重。

中國文化是如何在五千年的風雨中生生不息,保持強大的生命力的?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