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說點不同看法

由 旅遊美景 發表于 旅遊2022-01-05
簡介專家研究認為,這批封泥正是當年秦始皇親自拆封後的遺物,被文物考古界譽為“秦代文書封建制度的結晶”、“秦代中央檔案館”,其價值媲美秦兵馬俑、湖北出土的秦簡,對研究秦歷史具有極高價值

省藝術館館長什麼級別

陝西省文物鑑定委員會組織專家對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館藏的154件文物進行了考察和確認,其中104件代表性文物被確定為國家等級文物,內含100件秦封泥。

專家組確定,這批封泥中的“右丞相印”、“廷尉之印”等5件為一級文物;“左丞相印”、“陽陵禁丞”等15件為二級文物;“少府幹丞”、“芷陽丞印”等57件為三級文物。其它23件為一般文物。

認識“三公九卿”制度的“指南盤”

所謂封泥,是古代用膠質粘土封緘於竹木簡牘文書和進貢物品的包裝之上,然後在封緘的粘土上蓋上印章的遺存,簡單說來,就是古代印章作為封緘時在泥團上形成的印記,類似今天的鉛封和封條。秦漢時,人們常把機密簡牘用繩捆紮,在繩結處封蓋上有印章的膠泥塊以防洩密,這個膠泥塊就是“封泥”。

封泥起始於東周,秦漢最盛,至魏晉時期,封泥便與竹簡一起淡出歷史舞臺。1995年以前,傳世公認的秦封泥不足10枚。上世紀90年代以來,西安市北郊漢長安城遺址相家巷村集中出土了大量秦代封泥。專家研究認為,這批封泥正是當年秦始皇親自拆封後的遺物,被文物考古界譽為“秦代文書封建制度的結晶”、“秦代中央檔案館”,其價值媲美秦兵馬俑、湖北出土的秦簡,對研究秦歷史具有極高價值。

“這批秦封泥是秦人用黃土塑造的一部美學史詩,它第一次完整地勾勒出了秦代官僚機構的網路圖,是認識‘三公九卿’制度的‘指南盤’。”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館長龐任隆說,這批秦封泥幾乎囊括了“三公九卿”的主要部門和官職。被確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的5件封泥中,除“西鹽”外均為孤品,價值極高,填補了秦史研究的空白。

這批秦封泥之所以如此珍貴,是因為它們第一次系統地揭示了一批以前研究秦朝歷史鮮為人知的“亭裡郡縣”及“宮殿苑囿”名稱,是考察秦代歷史、地理演化的一部“活字典”。據史料記載,秦以前的宮殿約有27個,秦始皇時約有22個;臺池建築秦以前有7個,秦時有24個,苑囿12個。秦封泥所見的宮殿苑囿共18個,除南宮、北宮、章臺、上林、杜南苑等與史料記載相同外,其它如“東苑”、“白水之苑”、“息園”等均為前所未見。

該館珍藏的秦封泥中還有102個品種153枚含秦郡縣名(含地名、山名),其中像咸陽、藍田、高陵等郡縣名,今天還在沿用。

專家推斷應經秦始皇親手拆啟

當年,相家巷村民在農田挖土時,在地下一個淤泥坑中發現了數千件帶有文字痕跡的“泥坨坨”,這就是秦封泥,此後,專業考古隊在相家巷遺址又出土325件100多個品種的秦封泥。秦封泥的大批次發現,被學術界稱為“里程碑”式的發現,震驚了中外考古界和收藏界。

這是中國古代封泥最集中的一次發現,由於其中中央官署、職官比例很高,相家巷又地處秦都咸陽的渭南宮苑區,專家因此推斷,這裡曾是秦時的南宮遺址,是秦始皇辦公的地方。這些封泥封緘,應當是經過秦始皇之手拆封過的。有專家最新研究認為,這裡很可能是秦始皇時期建設的位於新都規劃中心位置的極廟(秦始皇初名其為信宮,旋改為象徵天極的極廟)。龐任隆館長說,“從秦代的制度和相家巷所在的位置,完全可以推斷這批封泥是秦始皇和秦二世經手之物,甚至是他們親手剝下的。”【博主不同意見:呵呵,開玩笑吧。一國皇帝要親手去剝開那些堅固的封泥?怎麼可能?俺的看法是秦始皇在場情況下,由身邊專門大臣來開啟這些封泥的推斷才可能比較符合客觀實際些。】

據說,秦始皇每天要看120斤重、兩個人才能抬得動的公文竹簡,日積月累,被剝下的封泥數量相當可觀。對這些封泥或集中銷燬,或集中貯存,或扔進垃圾堆(在現代考古發掘中被稱為“灰坑”)。因此,秦始皇的“辦公廳”附近發現大量的封泥,就不稀奇了。 秦封泥能夠直接說明當時的官職設定,為後人直觀瞭解秦代官制提供了有力的證明。

俺喜歡秦封泥,除了以上這些,更加喜歡的是其上的文字,它們是秦代挺拔多姿的小篆書法藝術,真實再現了秦始皇當年“車同軌,書同文”的本來面貌。遙想兩千多年前的偉大帝國因為朝代更迭而面目模糊,如今但看到它當初曾經的點點滴滴,比如封泥,比如秦磚,撫今追昔,真的不得不感嘆:時間都到哪兒去了?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