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四川洪雅:三寶貢茶香天下

由 凱歌聲聲 發表于 旅遊2022-01-05
簡介官船到達三寶上岸之時,侍女金花嘆道:“忘不了這裡的山水,更忘不了雪嶺半山上的茶

榮縣到青神山多少公里

三寶位於洪雅縣城東南十公里,在陸路交通不發達之前,是洪雅交通的東大門,也是青衣江洪雅段東去的末端。洪雅種茶歷史悠久,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南安產茶。《華陽國志》形成於東晉,書上所說華陽為崤山以東的地區,書中所說南安為犍為郡地,含今洪雅、丹稜、夾江、峨眉、犍為、沐川、榮縣等縣,在現青神縣北二十五里的北界山(鴻化山)與武陽縣(彭山區)接壤,南安產茶,主要是指洪雅、丹稜產茶。東晉時候有文字記載,說明洪雅產茶在東晉以前就存在種茶、賣茶的事實了,並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有資料表明,洪雅茶在西漢時期就供給邊藏地區了。洪雅茶的銷售渠道有兩個,一個是東下,一個是西上。往東的多為細茶,也就是我們說的綠茶;往西的多為粗茶,也就是邊茶、藏茶,是發酵茶。洪雅境內的細茶銷售走的是水路,即經三寶鎮入夾江縣境到樂山,轉道武陽銷售。粗茶銷售,是上行,不能走水路,只有走陸路,多為肩挑背背馬馱,天長日久,道上留下許多販夫走卒和馱馬的腳印,被後人稱之為“茶馬古道”。對於茶馬古道,筆者想另文細說,本文筆者想就三寶鎮與茶及三寶貢茶作一點探討。

四川洪雅:三寶貢茶香天下

三寶與茶

三寶得名是因唐朝時期境內江邊建有三寶寺。宋朝改名慈航,明成化十八年,洪雅設六鄉,三寶隸屬義和鄉。清朝恢復三寶之名,後歷代沿用。在洪雅縣現存的文獻資料上記載,設有渡口一個、渡夫一人。渡口設場鎮一個,隨三寶、慈航異名改用。因地理位置的關係,洪雅、丹稜,甚至雅安部分地區的細茶都經三寶碼頭到武陽(現彭山江口鎮)交易,三寶成為這些地區細茶的集散地。因為細茶每年主要產在春夏,因而,每年春夏細茶商賈雲集三寶,一年四季大小船隻來去匆匆,有縣內的,也有外地的,為三寶聚集了人氣,同時也為三寶斂聚了文化氣息。

明朝彌勒知州祝之至(洪雅人)在洪雅八景《蘋洲漾月》寫道:白蘋分碎冷蟾光,草色江聲一味涼,秋夜月明鸞影復,蘆花吐蕊雪生香。好一個秋天的白蘋洲,位於三寶場口,煙波盪漾,春來綠草茵茵,鶯飛燕舞;夏秋季節,水氣凝聚,煙霧裊繞,往來商賈船隻出沒水面,神秘萬分;冬寒白蘋洲,也有群群野鴨遊弋江面,遠遠地為商船奏上一曲粗狂漁歌。

四川洪雅:三寶貢茶香天下

三寶場後,寶子山(古稱雪嶺)納七坪八寶,鶴立群山,春來積雪開始融化,溪水娟娟,百花爭豔,草長鶯飛,百鳥爭鳴,諸多情趣。茶樹在春風細雨中露了芽,村姑們三五成群腰挎茶簍,扭動腰姿,飛動纖纖細指,在茶樹尖兒如小雞啄食一般,揪下一粒粒茶芽,其間嘻嘻鬧鬧,山歌飛揚……聞者無不頓足翹首回望。如此美景,怎少了少年郎和文人雅士!

從唐時任嘉定知府的岑參,到宋時的三蘇父子、直臣田錫,明朝監察御史張鵬、彌勒知州祝之至,清朝的袁文藻、曾璧光、傅大貞、何紹基、唐啟華等文人雅士,三江老祖、唐朝國師悟達和現代已故的峨眉山主持寬明都曾經在三寶鎮留下足跡,在三寶遊覽品茗之餘,留下了許多傳說故事和美麗文賦。一無名氏在《書正宗山房》中這樣寫道:野寺柳陰陰,門前一江水,茗罷入無言,坐看疏簷雨。朝市浮華在,煙夢野意濃,庭前有柏樹,付爾語真宗。此人鬧中取靜超凡脫俗,品茗得幽而處靜悟禪,悠哉!

四川洪雅:三寶貢茶香天下

三寶寺與茶

三寶場鎮有寺廟,自古為文人雅士歇腳品茗之處。清嘉慶《洪雅縣誌》記載,慈航寺:舊名三寶寺,縣東二十里。唐時古蹟。明永樂中建,正德中重修。漳州知府、邑人張鵬有記。宋時將三寶寺改為慈航寺的洪雅督學使王敕(山東人)在《禪寺有感》中寫道:乘閒來訪梵王家,古木陰森暗落花,野鶴乍驚門外客,老僧常臥龍頭霞。尋山但策邛崍竹,汲水頻煎蒙頂茶,卻笑禪家堪課蜜,眼前不顧鬧蜂衙。與王督學同期的謝興在詩中嘆道:渺渺煙波一釣舟,幾行歸雁白翁州。郭熙眼力今誰健,寫出江天煙雨秋。

四川洪雅:三寶貢茶香天下

明朝監察御史張鵬(洪雅人)曾在此候塗東巖、程初亭、宿勝上人山房,留下詩句:凌晨出郭門,江山得奇觀,招提有深竹,遙在十里半。村路屢紆迴,停輿恣幽玩,巍然金銀闕,丹青照人爛。兩仙候不至,徘徊坐成晏,贊公有高情,留我炊白粲。秋花弄幽芳,寒蟲互悲喚,談空默會意,塵心一消散。三生無去來,了作彈指看,山樓正蕭索,松風更零亂。聽雨不得眠,懷人夜將旦。明朝江西道監察御史姚祥寫道:遠村坐我江邊寺,日午山僧歸野航,細剪藤花炊黍飯,從來不曉世情忙。範淵任四川維州(今理縣)知州時,曾到洪雅三寶,留下詩篇:人皆沉苦海,佛獨示慈航,昨日風波惡,慈航忙不忙。明朝翰林編修、侍講葉桂章(名山人)題道:憶昔旻公室,經年臥白雲,心隨猿鶴定,身與鹿麋群。故事今須問,禪關遠欲聞,即尋南劍路,遺落北山文。憶昔扣禪關,俄警十載還,可人青眼在,浮世白雲閒。僧下曾眠榻,山開久病顏,卻愁臨水面,照見鬢毛斑。明朝“嘉定四諫”之一彭汝實,幾度留宿慈航寺,留下:臥雲愁識老維那,野寺臨江兩度過,連日好山開八面,諸天色界接三峨。月明藏殿潮音轉,涼護清溪樹影多,黃鳥關關更相逐,數聲回首隔煙夢。進士楊仲瓊寫道:逐逐車塵又十年,偶過山寺愧林泉,清江古渡風波靜,老樹寒煙暮鳥還。天外浮雲人世幻,潭中落月佛家禪,亦知象教無何有,曾似高閒不著纏。野寺春風草又生,無人花徑客流鶯,卻尋不礙身如寄,只任長時意自清。虛閣風生回午夢,東堂月照罷鐘聲,夜深鶴唳雲山外,忽忽長松又自吟。

從這些文人雅士的文章中,我們不難看出,三寶寺廟不僅有文人雅士,還有東來西下的客商,寺廟裡的僧人,都與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他們在青衣江畔品茗作文章,登高而賦寫山水。來往客商或販洪雅、丹稜本地茶,或入雅安販蒙頂茶,而僧人更是以茶待遠來之客。

四川洪雅:三寶貢茶香天下

三寶貢茶

在洪雅現存的文獻資料上,確實沒有貢茶的記載,但民間真真實實地流傳有貢茶,這是什麼原因呢?都說盛世修志,地方誌又是官修書,因此,只有在地方經濟發達、地方長吏重視的時期才編纂地方誌。洪雅現存的地方誌最早為嘉靖四十一年編纂,而且是從浙江寧波天一閣影印回來儲存的。清朝修過兩次志,第一次是嘉慶十八年由張柱(張帶江,洪雅人)編纂,第二次是光緒十年郭世芬編纂。因為當初交通、通訊不發達,人力、經費有限,深入民間採訪時間不是很充裕,還有就是編纂者的認知不同,入志內容有差異,遺漏在所難免。對於三寶貢茶,在當地是這樣流傳的。

據說當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丹稜老峨山找到流落在民間的皇妃、皇子和侍女後,打算從水路回京,讓寵妃講訴流落民間十多年的維生之計。官船到達三寶上岸之時,侍女金花嘆道:“忘不了這裡的山水,更忘不了雪嶺半山上的茶……”唐太宗也是一個性情之人,居然要聽個詳細。

四川洪雅:三寶貢茶香天下

原來,皇妃帶著六甲之身和侍女金花逃到民間,宮中妃嬪家族四處緝拿,有斬草除根之意,他們四處躲藏。因為皇妃的身子越來越沉,最後決定以雪嶺、老峨山為據點,來回穿梭,以躲避殺身之禍。在雪嶺半山上,金花侍女為生活可以說是千方百計,學會了採茶、製茶技藝,並以此換錢買米。隨著皇子的出生,兩人變三人,開銷越來越大,金花為換得更多的財物,砍去山坡上的荊棘,鬆土除根,將茶果種下,茶果生根發芽、出土,成片發展,形成了茶園,金花一邊採茶,一邊研究製茶。為了製茶,他到山下白蘋洲畔偷藝,可都是成品細茶,但也問得幾句,回到山上,她進一步改進製茶技藝,成功炒制了灰顆粒子茶,自己品嚐後,感覺非常奇妙,她留一部分給主子喝,大部分拿到市場上換錢買米買物。一回生二回熟,金花製作的灰顆粒子茶成為商販的搶手貨。為了躲避其他妃嬪家族的追殺,金花將技藝傳授給附近山民,條件是幫其賣茶,並不能走漏他們一行人的行蹤。

四川洪雅:三寶貢茶香天下

唐太宗聽說侍女金花以種茶、製茶、賣茶為生供養自己的主子,非常感動,將雪嶺半坡命名為金花坪,將金花研製的茶命名為金花茶。因為復得寵妃和皇子,他心性大悅,居然忘記將金花茶納為貢茶,自此,金花茶遺落民間。

清咸豐年間,曾璧光從翰林院庶吉士改任翰林院編修,命在上書房行走,後在任恭親王奕訢、醇郡王奕譞(光緒帝的父親)老師時回鄉探親訪舊友。路過三寶時,拜訪了家住金花坪的老友唐啟華。唐啟華用金花茶招待曾璧光,曾璧光喝後,覺得茶的味道很好,與其他茗茶不同,於是就刨根問底,問了茶名及來歷,並要了一些帶進皇宮,敬獻給奕譞。奕譞品後,大加讚賞。後來,醇親王奕譞的兒子做了皇帝,即光緒皇帝,金花茶遂被封為貢茶。

四川洪雅:三寶貢茶香天下

20世紀60年代,洪雅縣在三寶發展茶業,派二輕局一徐姓的幹部到三寶指導茶樹種植,在金花坪看到有一片碗口粗的茶樹,據他研究,這些茶樹種植年代在唐朝初期。但這些茶樹產量低,他決定改良,鋸了大部分的老茶樹進行改良,但沒有刨根,所以老茶樹每年仍舊發芽,但不是很多,當地居民採茶按照老法制茶喝。但隨著交通、通訊等的發展,三寶逐漸淡出輝煌的舞臺,當地年輕居民也踏上了外出打工之路,金花茶的技藝只有少數茶農掌握。

筆者曾與金花茶製作傳人周應明、張國祥交流,他們說好茶還要有好水泡。據說,在金花坪有一口井,井水冬暖夏涼,很適合泡茶,能全方位釋放灰顆粒子茶中的味道。

(陳春秀)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