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你是哪種父母:園丁還是木匠?

由 澎湃線上 發表于 運動2022-05-03
簡介因為人類的嬰兒在如此長的時間裡需要被照顧(記得我月子裡問周圍當了爸媽的朋友“什麼時候是個頭啊”,大家都同情的看著我說,這才是個開始,會越來越難的,欲哭無淚的絕望啊),所以人類存在的大部分時間裡,照顧孩子是很多人的事情,父母當然是最核心的,來

審視的反義詞是什麼 標準答案

你是哪種父母:園丁還是木匠?

週六下午,和在在爹帶著在在又去伯克利兒童科技館了。

科技館裡有一個遊戲板,玩的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搭軌道,讓乒乓球滾下來。在在不斷把球放在最低最簡單的軌道上,看著乒乓球一次次滾落,玩得特別高興。

另一邊,在在爹搭了一個更復雜的“乒乓球滑滑梯”,然後一遍遍喊著在在,要演示給他看。

你是哪種父母:園丁還是木匠?

看到這裡,我把在在爹喊到身邊來坐著,留在在自己玩。

我們很快發現,孩子很享受自己探索的過程。他會從最簡單的玩起,然後去試複雜一些的。期間,一有大孩子過來玩,他就站在旁邊仔細看著,偶爾過來抱我們一下,再跑回去繼續玩。這個過程持續了半個多小時。

在在玩球的這一幕,讓我想起了《The Gardner and The Carpenter》(《園丁與木匠》)這本書裡的一個實驗。

盒子實驗,大人為什麼輸給孩子?

研究人員給參加測試的孩子兩樣東西,一個裝有食物的盒子和一根棍子,然後告訴孩子們,這個“遊戲”的目標,是用棍子開啟盒子。

在一個情景中,研究者假裝不知道答案,困惑地做出各種嘗試。這些“嘗試”裡,既有真的能開啟盒子的方式,也摻雜了很多不相關的步驟。

而在另一個情景中,研究人員則明確地和孩子說,“我知道怎麼開,讓我來教你。”

有趣的事發生了。

在前一種情況下,孩子們饒有興致地嘗試各種可能,最後準確地找到了開盒辦法。

而在後一種情況下,他們放棄了自我嘗試,忠實地模仿了實驗人員的每一步行動。

成年人想要教給孩子具體方法的時候,往往傾向於認為自己更加權威,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方法。

不過,《園丁與木匠》這本書裡提到的另一個實驗,則給成年人提供了一個審視自己的機會。

這個實驗是這樣的:

把特定物體放在一個盒子上,盒子上的燈和音樂才會啟動, 這樣的物體被稱為blicket。blicket是實驗者創造出的詞彙,可以理解為正確的觸發物,或者音樂盒的“鑰匙”。

物體D被連續放上去三次,盒子沒反應。物體E放了一次,也沒反應。物體D和F被放了兩次,燈亮了,音樂響了。

你是哪種父母:園丁還是木匠?

提問:在這個小實驗裡,鑰匙是D麼?是E麼?是F麼?

很明顯是F對不對?

恭喜你,你很聰明,和參加實驗的伯克利高材生一樣聰明。不過,不好意思,你和大家一樣都選錯了,而且是輸給了四五歲的孩子。

正確答案是:DF組合。

這個實驗的對陣雙方是一群四五歲的孩子和加州伯克利大學的本科生。結果是,小朋友們勝出。

是不是覺得一次實驗不能說明問題?其實同樣的測試,實驗設計者Alison Gopnik在不同的演講現場多次做過,大部分人選的都是F,這其中也包括Google員工。

Alison Gopnik是誰,我們後面會講到。先來回答一個問題,在這個選擇實驗裡,為什麼成年人輸給了小孩子?

關鍵因素在於“排除法”。研究者認為,因為成年人太擅長用已知的知識和思路去推論,會早早就排除一些不太尋常的答案,比如DF組合。

換句話說,我們被已知所侷限。但是兒童並不依賴已有知識去做判斷,反而會不走尋常路的找到正確答案。

說了這麼多,其實是想推薦《園丁和木匠》這本書,和書中所倡導的整體育兒觀,即父母常常想把孩子培養、雕塑成自己希望的樣子,但從心理學和演化上來說,這是一場註定失敗的努力。

更值得反思的是,成年人並不總比孩子聰明,而我們自以為耐心的一步步教導,很有可能變成孩子學習路上的障礙。孩子大部分的成長,是在自由溫暖的環境裡靠自己完成的。

當然,這本書裡也有很多內容屬於具體操作層面上的,同樣也讓人深受啟發。

《園丁和木匠》,是2017年我讀過的最好的育兒書之一。

你是哪種父母:園丁還是木匠?

這本書的作者Alison Gopnik,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發展心理學教授和哲學系合聘教授。她關於兒童如何學習的研究,在學術界赫赫有名。

學術圈之外,Gopnik教授每隔幾年就會出版一本面對大眾的兒童心理學書籍,《園丁和木匠》就是2016年出版的的新書。Gopnik教授也在《華爾街日報》等媒體上撰寫專欄,還是一位活躍的公共演講者。

你是哪種父母:園丁還是木匠?

Gopnik教授在兒童發展心理學領域的影響力,我作為一個普通媽媽也深有體會。

因為生活在伯克利的緣故,為了找到最適合在在的幼兒園,我前後參觀了不下20個各類幼兒園。在這個過程中,每次聊起Gopnik教授的研究,園長、老師們都很興奮。不止如此,還有幾家幼兒園的園長很自豪地介紹說,自家是Gopnik實驗室的合作幼兒園,以此作為一家好幼兒園的賣點。

忍不住八卦一下,Gopnik教授的先生,是著名動畫製作公司Pixar的創始人之一,有沒有覺得很驚喜?當然,Pixar後來被迪士尼收購了,現在是Pixar工作室。

需要說明的是,因為這本書非常精彩,內容十分豐富,籠統介紹有點可惜,我決定分兩篇文章來說。讀完今天這個上篇,記得還有下篇哦。

園丁型父母 vs 木匠型父母

在《園丁和木匠》一書中,Gopnik教授用園丁與木匠的比喻,從孩子成長的規律出發,提出瞭如何當父母的問題。

“園丁父母”提供給孩子豐富、穩定、安全的環境,接受和欣賞孩子自然生長出來的樣子;

“木匠父母”則按照自己得想法去雕刻和塑造孩子,木匠父母的心裡實際上有個“模範孩子”的標準。

Gopnik教授認為,孩子天生就是雜亂的(messy),是整潔有序的反義詞,但這種雜亂是很有價值的。

世界一刻不停在變化,誰也不知道明年或者十年後會是什麼樣,只有保持開放和靈活才可以更好地適應世界,而孩子的學習方式恰恰是開放和靈活的。他們透過探索(explore)來學習,而成年人則透過利用現有知識獲取新知 (exploit)。

事實上,孩子生來就是探索者,他們的大腦是為探索而設計的。成年人則擅長利用已有的資訊,高效地為具體問題找出答案。當孩子長大後,他們也會經歷這種從探索式到利用式學習模式的轉換。而家長,則在協助這種轉換中起到很大作用。

從演化來說,與大部分其他物種相比,人類的童年顯得尤為漫長。我們的“近親”猩猩,以及大腦異常發達的鯨類,其幼崽依賴期也不短,但是要認真比起生活不能自理的時長,人類幼崽還是完勝。

因為人類的嬰兒在如此長的時間裡需要被照顧(記得我月子裡問周圍當了爸媽的朋友“什麼時候是個頭啊”,大家都同情的看著我說,這才是個開始,會越來越難的,欲哭無淚的絕望啊),所以人類存在的大部分時間裡,照顧孩子是很多人的事情,父母當然是最核心的,來自祖父母,尤其是祖母的照顧也為嬰兒提供了巨大的支援。

你是哪種父母:園丁還是木匠?

此外,不止父母和祖父母,鄰里社群都會參與進來(Alloparenting)。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父母,祖父母,其他照顧者共享情感,分擔深入而長期的投入。

這麼多人對一個孩子傾注關愛,不光養育了孩子,也在夫妻,祖父母和異親之間建立起了強烈的連線和感情。這種感情有很強的具體指向,需要的是深入而長久的投入。

這種情感,和把孩子養育成某種特定的樣子之間存在本質矛盾。如果是那樣,為什麼不是其他孩子獲得這麼多人的關注和愛呢?如果只是為了把孩子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那先找到最符合我們要求的孩子,再重點培訓效率還更高些。

所以,我們愛一個孩子不是因為他,而是因為我們。我們不是因為愛孩子而照料他,而是因為照料他而愛他。

愛不是改變那個人,而是提供他們生長需要的條件。愛的目的不是塑造那個人的命運,而是幫助他們尋找自己的歸宿,哪怕這歸宿不是我們所希望的。

孩子是如何學習的?

Gopnik教授總結了兩種孩子最常見的學習方式。

透過看,觀察性學習

透過聽,驗證性學習

通過了解這兩種孩子的學習方式,不難看出,木匠型的家長是不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的。

透過看 觀察性學習

透過看和模仿身邊人的方式來學習,心理學家稱之為觀察性學習。開頭提到的兩個實驗,就是觀察性學習的例子。

兒童天生是創新者,他們享有探尋奇妙的奢侈。除此之外,那個用棍子開啟盒子的實驗,還揭示了孩子模仿成人的“機制”,即他們對所模仿的人的目的和身份很敏感。當孩子敏感地認定這個成人是一個權威,比如老師或者父母后,他們可能會不加選擇的完全仿效。

於是,這就出現了一個兩難的局面——孩子因為對教育者的意圖過於敏銳,反而學得更“笨”了。

透過看和模仿來學習,其實比我們想象得複雜很多。孩子們不但看到那些實際的操作,也能看到象徵性的、儀式性的意義。從成人身上,他們觀察到和學到的,還包括社會和文化性。

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Gopnik教授提出,這意味著這我們要和孩子一起做事情,而不是對他們做事情。透過一起做事情,孩子和我們一起提問和思考,而不會因機械模仿我們而侷限了自己思考的空間。

他們學習我們做的事情,也學習做事的我們。這本身就是一種互動和交流,而不是單向的資訊灌輸。

透過聽 驗證性學習

透過聽周圍的人說世界是如何執行的來學習,被心理學家稱之為驗證性學習。

別以為他們只是簡單的聽我們說話的內容,孩子會因為和說話人的關係, 對說話者的信任程度來決定是否相信說話內容。

發展心理學家Mary S。 Ainsworth,透過陌生情境實驗(1978), 提出了三類孩子與父母的依戀關係,也就是我們通常知道的安全型依戀、焦慮型依戀、迴避型依戀。

不同依戀關係中的嬰兒,哪怕從各自的媽媽那裡聽到同樣的話,也會產生不同的理解。這種嬰兒時期的依戀關係,甚至能影響他們長大以後如何學習。

你是哪種父母:園丁還是木匠?

依戀型別圖示 來源:study。com

實驗發現一些有趣的差異。

安全型依戀的孩子,傾向於相信他們認為更正確的答案,哪怕那是陌生人告訴他們的且與媽媽說的相反。

迴避型依戀的孩子中,有一半選擇相信媽媽, 另一半選擇相信陌生人。

焦慮型依戀的孩子,則更願意相信媽媽說的話,哪怕陌生人說的更正確。而這種因為依附關係不同而造成的不同學習方式,更多的是在潛意識中進行的。

因此,不要以為我們說什麼他們就聽什麼,有意識地操控孩子該知道什麼,往往行不通。他們不會被動的接受一切資訊,而是主動將他們觀察所學和已知資訊融合,然後創造新工具、新故事和新的解釋,而這個過程還被他們和家長的關係影響。

十萬個為什麼

還有一個發現也很有意思。

我們都知道孩子經常是十萬個為什麼。成年人會覺得很多時候他們只是為了吸引注意力,最後也會常常不耐煩的以“我說這樣就是這樣,沒有為什麼”結束。但是,最新的研究表明,孩子們是真的需要答案,真的想知道一個好的解釋,也真的願意從中學到東西。

據統計,學齡前兒童平均一個小時提出將近75個問題(OMG),這相當於短短几年內他們會提出幾十萬個問題。所以那套書應該叫幾十萬個為什麼?

是什麼讓孩子提問呢?有實驗發現,四歲孩子會對看上去不合理的現象提出問題,比如一個身穿西服的男子卻有著小丑的鼻子。所以,就讓我們去相信,他們是真的好奇,我們每天習以為常的東西,他們卻是真的充滿了不解。

你是哪種父母:園丁還是木匠?

知道了孩子如何透過看和聽學習,對家長意味著什麼呢?

Gopnik 提出,最重要的不是告訴他們答案,而是讓他們自己找到答案。家長努力成為一種穩定和可靠的資訊來源,比直接、刻意地去教他們資訊和技能更有價值。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緊密聯絡和信任,比教孩子的策略和內容更有意義。讓孩子獲益的,是和我們開放而有活力的對話。

小樂感想

讀完《園丁和木匠》,既有很踏實的放鬆感,又覺得受到了啟發,可以去做一些具體的改變。

其實,我一開始讀育兒書,讀得比較多的也是具體方法類的書,比如有關吃喝拉撒玩,還有如何進行親子交流、情緒管理等。

讀了之後的感受是,這些書固然也有很有價值,但因為太有針對性、太具體,反而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育兒方法有那麼多派別,雖然也許自成體系,但是相互之間也常有不同,甚至矛盾。如何選擇性使用呢?

這就得後退幾步,不要光想著具體某一句話怎麼說,針對某一個行為問題怎麼處理,而是去了解孩子整體上如何發展,什麼因素對他們的成長更重要,什麼不那麼重要。這些基礎的也是全域性性的瞭解,讓父母更有方向感。

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在不斷地思考和調整自己的期待和願景,希望形成我自己的養育觀,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搬來別人的方法。

養育觀的不同,註定了在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法是不一樣的。比如當一個家長更看重自主(autonomy),而另一個家長對地板的整潔和孩子吃的量更上心,那麼對孩子的餵養方式就一定會不同。

再比如,我參觀了那麼多伯克利的幼兒園,但是當別人問我到底選了哪些幼兒園的時候,我會覺得我的回答並沒有太多意義。因為這些具體的選擇更多源於與自己觀念的匹配程度,而不是絕對的對錯好壞。而前提是,你首先得有自己的養育觀。

當然,這本書裡也有很多內容屬於具體操作層面上的,同樣也讓人深受啟發。

從科技館回家後,對於要不要在孩子玩時喊他這個問題,我想到了一個比較簡單的操作方法,就是除非事關安全,否則大人越少喊孩子名字越好,因為喊名字常常意味著我們主導,提議,或者介入,而不是迴應。

積極迴應孩子的要求並不難,而孩子沒有提出要求時我們安靜看著,不急著教他們,也許更難,卻也更重要。要知道,我們的辦法再妙,也不能取代他們在最基礎的步驟上笨拙嘗試。因為這不光是學習必經的過程,也是獲得成就感大好機會。

推薦文章

  • 《阿凡達》為什麼人類不用核彈消滅敵人?因為地球已經徹底玩完了

    《阿凡達》為什麼人類不用核彈消滅敵人?因為地球已經徹底玩完了相信大家都看了卡梅隆的新作《阿凡達:水之道》了吧,不得不說,這部電影裡面,我總覺得把前作的反派都給洗白了,也算是編劇的過人之處了,但是,問題也跟著出現了,在劇情裡面,我們都知道,人類已經近乎於掌握了整個潘多拉星球了,可他們卻被潘多拉星球的原...

  • 武漢地鐵官宣:這個設定只在這些站點有.....效果驚人!

    武漢地鐵官宣:這個設定只在這些站點有.....效果驚人!近日,有網友在武漢城市留言板上諮詢,地鐵8號線站臺層頂部所設定的藝術牆的主題是什麼,目前已開通的11條地鐵線路中各自分別有哪幾座車站設定藝術櫥窗,地鐵前川線中將打造哪幾座特色站並設定藝術牆...

  • 入選省級名錄!嘉善這兩個傳統專案很有看頭

    入選省級名錄!嘉善這兩個傳統專案很有看頭新民晚報訊(通訊員 湯純鳳 記者 毛麗君)近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佈了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嘉善的杜鵑花造型藝術入選傳統美術類,蠡殼窗製作技藝入選傳統技藝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