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歷史是個局:埋單——王安石的政治境遇

由 俊姐談歷史 發表于 運動2022-04-07
簡介而在王安石從復相走向二次罷相的過程中,他的執拗與呂惠卿的褊狹以及鄧綰的勢利發生碰撞,其不合作精神又與韓絳無法共存,改革集團沒有凝聚在王安石的共識之下,也讓神宗對王安石這個改革者的凝聚力和領導力產生懷疑,這當是王安石為其悲劇買單的一個重要因素

王安石被貶了幾次

熙寧七年(1074)四月間,神宗令中書省改新法,主要是減免本應上交國庫的行錢,保證宮裡的灰色收人,以修補皇族、後族和宦官的利益。同時,下旨暫停受災諸路保甲法、方田均稅法等變法法令的實施,以緩和局勢。但王安石卻以為大勢已去,多次上書神宗,要求解除自己的宰相職務,逼得神宗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但即便到了這個地步,神宗還是想留存一線希望,以圖變法工作東山再起。他讓呂惠卿帶著他的旨意去見王安石,希望王出任太師、太傅一類的閒職,但人仍可以留在京城,以觀事態發展,再行作為。王安石的個性卻是相當執拗,他堅請外放,異地任官。而另ー方面,曹後與高後繼續對神宗施加壓力。她們痛哭流涕地指責王安石變亂天下非逐出朝廷不可。同時,令罷青苗諸法。

歷史是個局:埋單——王安石的政治境遇

多重壓力之下,四月中旬,神宗下詔:王安石出知江寧府(今江蘇南京)。變法集團由韓絳、呂惠卿二人主持。事實上,王安石第一次罷相後,熙寧新法並沒有遭到多大破壞。時人稱韓絳為“傳法沙門”、呂惠卿為“護法善神”便是一個證明。神宗也沒有對王安石棄之不用,王安石罷相前的官職是禮部侍郎、平章事、監修國史,罷相後依然為吏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江寧府。王安石在地方上若有事,還是可以出人官中商議朝政的。這是神宗為他保留的一項特權。神宗去人留政,重新取得了改革中某種勢力的平衡。接下來,由於昌惠卿是一個有野心之人,在工作上跟韓絳配合不好,最主要的是呂惠卿剛愎自用,韓絳便於熙寧八年(1075)正月奏請神宗召王安石復相。神宗本來就對王安石存有念想,只待風頭一過便可重新起用。

歷史是個局:埋單——王安石的政治境遇

二月,神宗果然召王安石回京復職。王安石從離職到復職,中間其實只隔了八個月的時間。改革局面峰迴路轉,王安石似乎可以有所作為了。因為在王安石回京後不久,神宗曾對他推心置腹地說:“小人漸定,卿且可以為。”又說:“固所望於卿。君臣之間,切勿存形跡,形跡最害事。”意思是他倆之間的關係還是屬於親密無間的。為“拗相公”,王安石罷相復相,執拗依舊。在用人方面,王安石和神宗之間的衝突開始顯現。神宗想起用時任權三司使的翰林學士沈括到兵部任職。王安石卻認為沈括是“王人”(奸佞之人),曾經在河北工作時反對推行新法,最終阻止其上位。另外,神宗想讓判永興軍的前參知政事張方平出來擔任樞密使這一要職,王安石也以此人反對變革為由予以阻止。

歷史是個局:埋單——王安石的政治境遇

與此同時,王安石強行重用呂嘉問等神宗並不認可的新人,使得君臣二人的關係開始貌合神離。而在王安石從復相走向二次罷相的過程中,他的執拗與呂惠卿的褊狹以及鄧綰的勢利發生碰撞,其不合作精神又與韓絳無法共存,改革集團沒有凝聚在王安石的共識之下,也讓神宗對王安石這個改革者的凝聚力和領導力產生懷疑,這當是王安石為其悲劇買單的一個重要因素。在識別呂惠卿為人秉性的問題上,王安石的執拗幾乎到了天真可笑的地步。王安石初為參知政事時,曾對神宗說過這樣的話:“惠卿之賢,豈特今人,雖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學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獨惠卿而已。”王安石對呂惠卿的高度肯定是識人之誤,這或許可以歸咎於改革伊始,呂惠卿的秉性還沒有充分暴露出來,殊可諒有。但王安石罷相再復相的過程中,明明呂惠卿對他排擠打擊的小動作不斷,甚至神宗當面告訴王安石:“惠卿不濟事,忌能好勝,不公。非助卿者也。”王安石卻還是天真地反問說:“不知惠卿有何事不可意?”王安石甚至反過來勸神宗:“惠卿屢為陛下言之,非不忠,陛下宜察此。”對手下成員的認識糊塗至此、執拗至此,毫無疑問是神宗對復出後的王安石大失所望的一大原因。

歷史是個局:埋單——王安石的政治境遇

過後不久,神宗下詔:“朕不次拔擢(呂惠卿),俾預政機,而乃不能以公滅私,為國司直,阿蔽所與,屈撓典刑,言者交攻,深膚聽。可守本官知陳州。”可以說,昌惠卿的被貶既表明王、昌合作模式的失敗,也曲折地表達了神宗對王安石改革者素質的懷疑,是謂王安石二次罷相路上的一道警鐘。其實,王安石個性執拗、不合作精神也表現在他和韓絳的無法共存上。應該說,在王安石復出的過程中,韓絳是有恩於他的。但王安石復出後,卻常常在新法法令的實施與人事安排方面和韓絳針鋒相對,致使後者不得不請辭而去。比如,王安石不顧韓絳反對,強行安排一個叫劉佐的官員進市易司工作,以至於韓絳要上書提出辭職,神宗勸他:“茲小事,何必耳!”韓絳說:“小事弗能爭,況大事乎?”這其實說明了王安石不具備一個改革者應該具備的大局和寬容意識。

歷史是個局:埋單——王安石的政治境遇

另外,王安石言語刻薄,也使韓絳很受傷。當韓絳提出市易司官員不能只關注“利”時,王安石嘲諷他:“市易務若不喻於利,如何勾當?且今不喻於義,又不喻於利,然尚居自如;況喻於利,如何可廢!”暗諷韓絳這個人既不“喻不利”,又不“喻於義”,不如爽快辭職的好。韓絳隨後被罷知鄧州,離開了王安石改革集團。至於鄧綰,前文所述,是個牆頭草。呂惠卿得勢時,他依附呂惠卿。呂惠卿失勢時,他落井下石。等到王安石復相後,鄧綰重新依附於他,並向神宗推薦王安石的家人上位。王安石重用如此這般的牆頭草,毫無疑問是“失察之舉,也讓神宗對王安石集團成員的價值觀屢屢失望。可即便這樣,王安石仍說鄧綰“為國司直”。

歷史是個局:埋單——王安石的政治境遇

只是神宗想罷免鄧綰,王安石才說鄧綰“為宰臣乞恩澤,極傷國體,當黜”,對罷免鄧綰的理由說得極為勉強,相比較神宗給出的罷免鄧綰的理由一“輸林學士、權御史中丞鄧綰操心頗僻,賦性奸回,論事薦人,不循分守”而言,兩人的分歧已是不言自明。史載,王安石和神宗議論國事,每有抗辯多聲色俱厲,搞得神宗經常為之動容。被稱為東菜先生的宋朝詩人呂本中在他的《東菜呂紫微雜說》一文中記載:“上意頗厭之,事多不從。”由是,王安石的改革之路走到末路。熙寧九年(1076)十月,在鄧綰被罷知虢州18天后,王安石第二次罷相,判江寧府。這是王安石擔任一年零八個月宰相後,再次辭去職務,從此遠離政壇。從變法初期,神宗對王安石信任有加,以至於曾公亮感慨萬千地對蘇軾說,神宗皇帝與王安石好得就像一個人,這是天意啊……到後來兩人分道揚鑣,神宗和王安石之間的互動史實際上就是個從良性到惡性的過程。而發生在熙寧六年(1073)的宣徳門事件稱得上是一個生動的註腳。這年二月,王安石隨宋神宗去觀燈。他騎馬直接進入宣德門時,遭到官廷衛士的阻攔,其坐騎被打傷。王安石憤怒異常,向神宗建議把這些官廷衛士送到開封府去治罪,並且要罷免有關宦官。

歷史是個局:埋單——王安石的政治境遇

御史章惇在此時上書彈劾王安石,認為宮廷衛士是保衛皇帝安全的,樞密使文彥博也承認自己一直是在宣德門外下馬,王安石騎馬闖宣德門違制在先,假如因此定罪衛士,判處他們杖刑,今後誰還敢盡心盡職?神宗雖然認為章惇言之有理,卻並未因此追究王安石的責任。在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發現王安石的個性缺乏權變、寬容和大局意識,我行我素,並不適合做一個改革者。他原則性有餘,靈活性不足,在識人、用人、權變以及容納不同意見和勢力方面屢屢失誤,上寒神宗之心,下亂呂惠卿等改革集團之局,最終釀成帝國及其個人命運最後的敗局。王安石去後,接任王安石宰相位置的樞密使吳充,在熙寧九年(1075)代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他雖然是王安石的兒女親家,卻不心向新法,一上位就向神宗請旨,召還司馬光等人。司馬光隨後被召回京城收拾殘局。他宣佈廢除免役法,推行差役法。元祐更化(指以司馬光為首的反變法派,在元祐年間(1086-1093)推翻王安石變法的事件)開始,熙寧新政的改革成果遭到全面清算。王安石人在南京聽說免役法被廢除後,愕然失聲說:“竟變到這樣了嗎?”又說:“這條法規是不能廢除的,君實(司馬光)也太胡鬧了。”但其時已無濟於事。元祐元年(1086)王安石在憂困中病死,年僅六十六歲。從設局、入局、治局到出局,王安石的人生際遇可謂一言難盡,令人惆悵不已。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