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莊子》“順”思想產生的學術背景

由 雪戀清晨 發表于 運動2022-03-09
簡介“順”字的構造,其偏旁就是水(“川”)老子、關尹、列子等“隱士者”老子所代表的一批隱君子族及其思想也屬《莊子》“順”思想賴以產生和發展的前提

什麼神什麼卜

陰陽概念最早可能產生於中國遠古對太陽的崇拜,其起源於古代人們對天時自然的觀察和制定曆法的活動有關。

羲和指羲氏、和氏,是唐虞時掌管觀察天地四時,制定曆法的官員,而羲和在古代神話中是太陽御者或太陽之母。《易經》中最基本的二艾“一一”、“—”就代表陰陽的符號。司馬談曾把“陰陽家”列為“六家”中的第一家,似乎表明陰陽說在先秦諸子思想產生、發展的歷程中,具有前提和起點的意義。

“陰陽五行說”

司馬談稱陰陽家“序四時之大順”,推崇道家之術,(同上)道家也依據陰陽家所規定的天時執行規律,這裡陰陽家包括戰國後期的鄒衍,也包括,或者主要指早在儒家以前就存在的以“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等所謂“數度”之學(《天下》)為研究物件的一些“史”官。“陰陽”一詞見於《莊子》而《論語》、《孟子》中沒有出現。

《莊子》“順”思想產生的學術背景

《莊子》是以自然之道的價值懸設為基礎,以對不順的社會觀察為出發點,構成其生命哲學體系的。而對自然界的看法與古代陰陽觀念又有不可分割的聯絡。

可以說陰陽觀念構成了《莊子》對自然之順的看法基礎。《莊子》中的自然之順,呈現和表述為陰陽二氣的運動變化。

《莊子》哲學在陰陽學基礎上發展“氣”論,進而形成“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知北遊》)的生死觀。

人的心或精神之順與“陰陽”有關也在《莊子》中有所體現:“陰陽之氣有三診,其心閒而無事”(《大宗師》)。陰陽之氣有錯亂不調時候,若心情閒適也能若無其事。人的喜怒之情直接影響到陰陽失衡。因此,《莊子》主張“乘雲氣而養乎陰陽”(《天運》)就是要駕馭體外的自然雲氣,調養體內的陰陽二氣,使身心處於和順狀態。

可見自然界有陰陽,而生命領域、社會領域和精神領域都要保持陰陽和靜才能實現自然之順、生命之順、社會之順和精神之順。

《莊子》“順”思想產生的學術背景

在《莊子》看來,陰陽之間沒什麼絕對不可調和的對立:“陰陽相照相蓋相治,四時相代相生相殺”(《則陽》)這種陰陽調和互動互補的觀念是《莊子》哲學中“齊是非”,“以明”、“天均”、“中道”等思想的理論基礎,也是《莊子》“順”思想其中一種實現形式。

“五行學說”,在莊學之前,人們已經產生五行學說。在五行基本分類學說的基礎上,形成了土或水文化。眾所周知,老子尚水,認為若能因順水的自然之性則能化害為利,這與淮河流域水文化有關。《莊子》哲學中順應自然及柔順思想也源於此。水是柔順的又是奔流不息的如同生命的流動。《莊子》中常論及水,突出的有“從水之道”(《達生》)的順性思想,多處用水及水中之魚來說明喻理。《秋水》篇所闡述的道理離不開水。“順”字的構造,其偏旁就是水(“川”)

老子、關尹、列子等“隱士者”

老子所代表的一批隱君子族及其思想也屬《莊子》“順”思想賴以產生和發展的前提。《莊子·繕性》篇專門論述了“隱逸”這一社會現象及精神風貌。有人認為,莊子思想的淵源最早應該追溯到孔子《論語》所反對的隱者,隱者是莊子思想的先驅。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莊子》思想就淵源自隱者。

《論語》中的隱者逸民、長淚、萊溺、荷葆丈人,石門之晨門者,荷美者,儀封人,楚狂接輿七位賢者,也見於《莊子》中,隱者對社會和生活的態度,是避世,遁世,正是《莊子》順世的原型,他們實踐的表現是順世,可能有相似家庭背景和生活處境,在社會和生活實踐的表現都是避世(遁世)、順世的。

《莊子》“順”思想產生的學術背景

不同的是《論語》中的隱者只停留在事實經驗的社會、生活層面上

,而《莊子》己是超越了經驗層面,追求一種合自然、生活、社會和精神為一體終極性觀念,“以道觀物”“道通為一”(《齊物論》)和“放德而行,循道而趨”(《天道》)的處世存在方式。

(《天道》)自司馬遷以來,傳統的習慣的觀點都認為莊學“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但從有些學者研究來看,《莊子》思想實際就是獨立於今本《老子》而形成,莊子本人也許根本就沒見過今本《老子》書,理由是《莊子》內篇沒有《老子》之言,但《莊子》外、雜篇援引《老子》言詞,受《老子》思想影響都是極為明顯的事實。

《老子》第六十五章中指出:“常識稽式,是謂元(玄)德,元(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大順”就是天理,就是順乎無為因循自然。而《天地》中有“…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是謂玄德,同乎大順”這裡“玄德”“大順”源自老子。

《莊子》“順”思想產生的學術背景

列子對莊子思想的影響似乎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列子》一書思想的根本特點在於對道家氣論的發揮。並以此為基礎解釋宇宙人生的終極意義的問題,但對道體直接論述的較少。《列子》摻雜著少量晚出成分,成書或許稍晚於《莊子》內篇,但《列子》包含的許多早出的內容可能為《莊子》所取用。

列子《力命》第六指出:“自然者,默之成之,平之寧之,將之迎之”:列子對“自然”理解是從不人為干擾,但能成就一切;調和一切對立衝突,使萬事萬物和順寧靜,追隨所有存在者,而又迎接著新生命的誕生。其終極目標和最高體現如同《莊子》的“順物自然”思想。

列子中“不知所以然而然,命也。”(《力命》第六),《莊子》中有“不知所以然而然,命也”(《達生》)的安然順命思想。

《莊子》“順”思想產生的學術背景

另外《列子》中有“萬物齊生齊死,齊賢齊愚,齊貴齊賤”(《楊朱》第七)的命題,“其道自然”(《湯問》第五)的人生自由境界:“從心而動,不違自然所好”“從性而遊,不逆萬物所好”(《楊朱》第七)的順從自然本性觀念。

“得意者無言,進知者亦無言。用無言為言亦言,無知為知亦知(《仲尼》第四)”。“無言”表示文化觀念領域中理想的形態同於《莊子》。由於《列子》文字編定成書的下限不晚於戰國末期,其間經歷了較為漫長的加工整理工作,其論述引用老子、關尹材料為《莊子》作者所採用,其早出部分包括不少寓言,也為《莊子》作者所借鑑。

結語

隱士者的出現,實際上是古代社會文明發展的附帶品。生活在“混芒之中”的古之人是“莫之為而常自然”的(《繕性》)。在自然本然狀態中,無所謂隱士,也不需要隱者逸者,但隨著有自覺意識的人走出自然本然秩序狀態後,也就進入禮樂文明時代。

《莊子》“順”思想產生的學術背景

隱士者也是《莊子》“順”思想賴以產生的思想前提。《莊子》裡有許多類似的

隱君子

,如:伯昏無人、長梧子、瞿鵲子、庚桑子以及子祀、子來、子犁、子輿、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等等。

其中有些人是可以從其他材料中證明確有其人,其他人物有其人或出於虛構都有可能。

這些人物表現各異,但不失其具有共同特徵:一是可能為破落的貴族後裔,文化素養很高;二是對現實社會持否定、消極的態度;三是生活處境低賤貧困;四是追求個人心境寧靜,順適自然,超出常規。

《莊子》思想亦屬於此類,所以顏世安說:“莊子的思想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戰國時代隱者文化的結晶……莊子與隱者之間的特殊關係是理解莊子思想的關鍵之。”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