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一筆千鈞重——史家之筆,以史言春秋

由 小水看史書 發表于 運動2022-01-22
簡介“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為了完成父親遺願,司馬遷忍受了“宮刑”司馬遷忍辱負重堅持寫完史記,只為了史記這一本著作的完成,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成就了《史記》——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

史這個字一共幾畫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史籍浩如煙海,史官這個角色一直陪伴在中國上各個王朝帝國,從來都沒有缺席過,史書上記載了那麼多的帝王將相,或國之大事,或奇聞異事,留給我們那麼多的典故,英雄,以及那波瀾壯闊的戰爭史詩。

唐太宗說過:“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史書可以讓後人知道前人的錯誤,這史官之筆那是非常重要的,一筆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蓋棺定論,也可以讓一件事面目全非,甚至南轅北轍一樣的差距。

大部分史官都有一種不畏強權的氣質,寧願死也不願意屈從於當權者的意願,也要將事實寫下去

一筆千鈞重——史家之筆,以史言春秋

比如發生在春秋時期的事,齊國的權臣崔杼被齊莊公戴了綠帽子,這崔杼好歹也是齊國的重臣,是可忍孰不可忍,於是這崔杼趁齊莊公再次到崔府偷情時,崔杼帶奴僕門客圍殺了齊莊公,而齊國的史官記錄下了權臣“崔杼弒君”

崔杼怕留下罵名,要求史官刪除,被嚴詞拒絕,於是便殺了史官,史官的兩個弟弟先後繼承了哥哥的職位,他們拿起哥哥手中的筆,毫不隱諱地寫下了崔杼弒君的事實,也被崔杼一一殺害。而下一個史官,第四次記錄了崔杼弒君的事實,最後崔杼不得不放下了屠刀。國外一個史官南史氏聽說了此事,手執寫著“崔杼弒其君”的簡策連夜趕往齊國宮廷,途中獲悉事實真相已被記錄在案,方才原路返回。

其實在春秋時期各國之間互相抹黑那是常事,所以很多真實事件事情很難被隱瞞住,而到了中國大一統的時候,史書上的很多事都有被美化過,為尊者諱,或是被後代所修纂,很多事件都被掩蓋在歷史長河中。

漢朝時候的司馬遷是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繼承父業,著述歷史,後世尊稱他為太史公,他創作了中國第一部記傳體通史《史記》這本書從上古黃帝時期到漢武帝時期長達三千年

公元前99年(天漢二年),李陵進攻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大怒。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觸怒了漢武帝,獲罪被捕,被判宮刑。“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為了完成父親遺願,司馬遷忍受了“宮刑”

司馬遷忍辱負重堅持寫完史記,只為了史記這一本著作的完成,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成就了《史記》——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一筆千鈞重——史家之筆,以史言春秋

而到了唐朝時期,李世民要求看起居錄,在史書上關於這件事的記載是明確的,李世民看過《實錄》,看到玄武門之變的時候,發現寫得很隱晦,於是要求“削去浮詞,直書其事”,李世民只看過並沒有修改,但這已經為後世開了一個不好的先例。

等到了清朝之時,當權者大興文字獄,那更沒有哪個人可以直言不諱當朝不平之事,大量的史書都往有利於當朝的方面傾斜,而對於前朝都是大量的批判,抹黑,再沒有史家之風骨!

著史之人也是一代代的改變,從寧折不屈到漸漸的隱形奉承當權者,這是時代的變化,也是思想道德的變化,也是古人常說的人心不古吧

一筆千鈞重——史家之筆,以史言春秋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