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精讀系列第三篇:春秋戰國的禮崩樂壞

由 終身學習研習社 發表于 運動2021-12-03
簡介而私田的興起,讓國人有和國君配合的需求,他們迫切利用國家力量修建水利設施提高自家收成,這種君民達成的“默契”讓國君能夠繞開世家貴族收取賦稅,貴族抗衡君主的力量,被民間的平民勢力制衡,政治模式由貴族共和制逐步轉變為了官僚國家式

什麼崩什麼壞的成語

西周進入東周,春秋戰國隨即拉開序幕隨著東周建立,封建秩序逐步瓦解,君主郡縣制開始形成。我們在分析社會變遷的邏輯之後,以“秦”的視角回顧這段精彩的歷史。

精讀系列第三篇:春秋戰國的禮崩樂壞

一、封建秩序的瓦解

從社會政治層面來看,農業技術的進步是瓦解封建社會的最底層動力。鐵器和牛耕的出現,讓普通百姓能夠開墾大量私田,從而逃離了的井田;有機肥料的使用,讓西周的休耕制過渡到了春秋戰國的連耕制,讓糧食儲備充足。糧食的富裕促進了人口的繁衍,又反過來讓井田制三年重新分配的制度瓦解。同時,這些技術進步讓國家能在不影響收成的前提下,徵調更多的國人參與戰爭。而私田的興起,讓國人有和國君配合的需求,他們迫切利用國家力量修建水利設施提高自家收成,這種君民達成的“默契”讓國君能夠繞開世家貴族收取賦稅,貴族抗衡君主的力量,被民間的平民勢力制衡,政治模式由貴族共和制逐步轉變為了官僚國家式。這讓從周厲王、宣王、幽王開始的政治改革種子,在春秋戰國生根發芽。

從知識傳播角度看,被周天子壟斷的文字和鑄造技術,逐步傳播到諸侯各國貴族中,各國相繼發明了自己的文字和祭祀宗法,傳統的周禮漸漸廢弛。人口的膨脹和財富的不均,迫使大量貴族子弟成為遊士,大量遊士又從側面推動了國家層面的招攬賢士,讓君主有人力對抗根深蒂固貴族集團。鄭國正卿子產鑄刑鼎,將行為規範形成文字,標誌著“法”的誕生,從此禮儀和法律(禮法)逐步分開。子產之後半個世紀,魏國李悝變法,讓處於天下之樞的魏國橫行天下,其他諸侯國紛紛效仿變法,等到商鞅秦國變法,已是集大成者。在變法中,靠血統保障的貴族地位越來越無力,國人和野人的區別被抹平,國民和君主的關係逐步深化,封建禮制生存的貴族土壤被改變。

從軍事層面看進入了春秋戰國時代,人口迅速增多,國家開始擴張,戰爭的模式和規模不再是西周時代的貴族作秀。被後人詬病的宋襄公實際上就是封建制度下軍事執行者的典範。宋襄公沒有齊桓公和晉文公的武力優勢,就只能堅持“君子不困人於厄,不鼓不成列”的君子軍事,以“尊王攘夷”的“禮法”稱霸諸侯。倘若早個兩百年,宋襄公很有可能會名留史冊,但是“禮崩樂壞”讓本來就處於中原文化邊緣的楚國,根本不把所謂的“禮”放在眼裡,簡單以“力”服人,大敗宋襄公。而後楚莊王、秦穆公、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等所謂的“夷狄”皆因武力迫使周天子封自己為諸侯。分封制的倫理秩序土崩瓦解。

精讀系列第三篇:春秋戰國的禮崩樂壞

從思想流派上看,巫史系統出身的祭祀官員分出了“儒家”,他們對各種周禮進行了反思,形成了維持社會秩序的普世化理論,以孔子的“克己復禮為仁”為代表。企圖完全打破傳統周禮塑造新統治秩序為核心的“法家”,提倡當政者行法、術、勢御臣下,要求國民以“法”為準則,以官吏為老師,以殺敵為楷模,以商鞅、韓非的“貴賤一體”秩序為代表。起源於儒家,後反對儒家“仁”的思想,提倡“俠義”的“墨家”,為普通民主規範了秩序,為底層平民發聲,以殷商王室嫡系後代墨子“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為代表。強調無為而治,不尚賢,使民不爭的“道家”,提倡天意沒有人格、沒有意識,以提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老子為代表。諸子百家開啟了亞洲“軸心文明”時代。

從史學角度看,當週天子闇弱各諸侯國互相征伐之時,為了獲得法理上的正當性,各國都形成了自己的歷史傳承體系。秦國自認為“夏”的後裔,稱東方諸國為“蠻夏”;魏國標榜諸夏“大夫以下克上——成為諸侯——最終稱王”的歷史脈絡,為自己分晉建國正名,既肯定了自己繼承周的正統,也否定了現有周天子的絕對權威。白狄族立國的中山國,撰寫《榖梁傳》否定魏國的權威,稱其他各國都是以下亂上獲得的政權,只有自己至始自終按照周禮繼承,是中原的正統。楚國為了擺脫商周的影響,自稱是祝融氏的後代,否定中原各國的權威,並在此基礎上完成春秋之初的稱王,在禮法上同周天子抗衡。

正是以上一系列的變化,讓生活在中原文化圈中的各國人民捨棄了同為周朝子民的思想共識,轉而接受各國國人的身份認同。這使得趙人不論走到哪都認為自己是趙人,即便戰敗被俘,生還後仍然會回到本國軍隊繼續對抗其他國家。這個副產品決定了戰國時期的戰爭往往不會釋放俘虜,勝者不得已只能選擇將戰敗者屠殺殆盡,來削弱敵國軍事實力,載入史冊的長平之戰、伊闕之戰,“一戰萬骨枯”成為必然。

精讀系列第三篇:春秋戰國的禮崩樂壞

二、秦的立國

東周的建立,最大受益者就是秦國,春秋之初幾乎沒有人會想到天下的大一統將由這個文明邊緣的秦來完成。

西周末年,早已歸化的申戎聯合固原平原的犬戎,攻克蕭關攻陷了西周鎬京,滅亡了西周。周平王被迫東遷,將整個關中平原留給了犬戎,帶走了除秦國之外的所有王公貴族。秦襄公離開屬地,帥軍進入關中平原護送周平王前往洛邑,建立成周。平王為了感謝,封秦襄公為諸侯,並許諾如果秦能夠收復關中,就把關中平原作為秦國的封地。這讓秦人首領獲得了從夷狄頭目到以周王為核心的上層身份轉變。

緊接著秦人在關中開始了征服犬戎之路。秦襄公十二年,襄公帥軍進攻岐地戎人,本人戰死。繼任者秦文公隨即遷都進入關中平原,佔領寶雞。文公在位四十六年,攻伐決斷終於趕走了關中平原中西部的戎人,這讓沒來得及跟隨周王室離開關中的周人貴族和國人紛紛歸順,至公元前697年秦武公即位,才終於控制了原周朝控制的關中平原。

精讀系列第三篇:春秋戰國的禮崩樂壞

秦國充分利用周平王“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的承諾,將一波又一波的戎狄驅趕出了關中地區,被驅趕的戎狄被迫進犯晉國國土。為了阻擊外來民族入侵,晉獻公“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透過南征北戰和聯姻,征服了大批戎狄部落,讓晉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人力補充,軍事能力大增。值得一提的是,晉獻公分別取驪戎女子和戎兩位女子,大戎女子生重耳,小戎女子生夷吾。而公元前626年,秦穆公娶晉獻公女兒穆姬。二十年後,秦襄公兩次把女兒加給晉惠公的兩個兒子公子圉和公子重耳,並先後支援晉惠公和晉文公擔任君主。這些都為半個多世紀的秦晉之好打好了基礎。但同時,過多地吸納戎狄,讓晉國無法徹底消化整合各方力量,這些分別代表驪戎、大戎、小戎勢力的公子,也為兩百年後的三家分晉埋下了隱患。

秦晉兩國度蜜月,卻無意間迫使不願歸順的戎狄部落不斷遷徙,進而頻頻進犯剛剛建國的“成周”,在戎狄不斷侵犯下,讓東周人口、經濟、軍事實力倍受打擊,使得周平王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天子威望,在接二連三的戰敗中消磨殆盡。在失去了戰略防禦優勢、大量馬匹供應和國人的情況下,周王室徹底失去了對天下各諸侯的制衡能力,淪為了名義上的政治符號。

三、秦國大敵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趙魏韓三國分晉以武力獲周天子封為諸侯,打破了秦晉之好。韓國和魏國代替晉國控制了關中東部的數個戰略要地,掀起了戰國時代。此時秦國控制的陝西和魏國控制的山西僅隔著一條古黃河,秦國要想保持國土安全,必須佔領黃河以西所有土地。

不幸的是,此時魏國開國君主魏文侯雄才大略,一眼看穿了秦國的軟肋和關中的重要戰略地位。一方面大肆啟用李悝、吳起、樂羊、翟璜、西門豹等人,啟動改革,聚集了一大批能臣武將;另一方面,他極力避免和山東五國的衝突,全力對抗秦國。建國前十六年,他就率軍攻入黃河以西,在今天陝西韓城駐紮,建立軍事據點。接著派吳起、李悝聯合進攻關中鄭地(今陝西華縣),佔領陝西“北洛河”,又建立了大批軍事據點,將戰線推進到了涇河一帶。之後魏文侯築造長城,鞏固黃河以西地區,並將首都定在緊鄰黃河東岸的安邑(今山西夏縣),這裡離中原遙遠,卻直接壓迫秦國邊境。

精讀系列第三篇:春秋戰國的禮崩樂壞

這一系列舉措,讓秦國的關中不再完整,此後幾十年間秦國被迫向西收縮邊境。讓魏國佔領了東部關卡“函谷關”東西兩部和少梁掐斷了秦國在函谷關和東方各國的聯絡。而東南部,楚國的擴張控制了“武關”,徹底讓秦國同中原失去了聯絡。這幾十年的潰敗和隔離讓秦國被中原各國視為夷狄。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希望對您有所啟發,這是與您分享的第498篇文章,我們下週再見。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