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諸葛亮雖有才華但謹小慎微終損蜀漢王朝,隆中對終無完成統一大業

由 譚論古今 發表于 人文2022-10-19
簡介諸葛亮雖深知依蜀國的國力無法和魏國打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應該以奇兵勝之,但在以後的五次北伐中,仍然以法進兵

事無鉅細必躬親什麼意思

《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誇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並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諸葛亮雖有才華但謹小慎微終損蜀漢王朝,隆中對終無完成統一大業

雖然諸葛亮為蜀漢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無可諱言的是可以說蜀國迅速衰敗與諸葛亮也是脫不了干係的。對此,可以歸結起來大致有六個方面的原因。

1、事無鉅細、事必躬親。

諸葛亮雖有才華但謹小慎微終損蜀漢王朝,隆中對終無完成統一大業

諸葛亮最大的一個致命弱點,那就是事必躬親,凡事都要“親往密察,以保萬無一失”,以致積勞成疾,過早謝世,未能為蜀國建立起一統天下之大業。其結果是諸葛亮死後費禕、董允、姜維等人只能獨當一面,而不能統馭全域性,致使政令、軍令不能統一。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寫道:宮中府中,具為一體……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這樣的管法,即使劉禪有雄才大略,也無展示之處。諸葛亮在世的時候蜀中大小事情全憑“相父”決斷,劉禪根本就未親政,使得諸葛亮死後後主對軍國大事一無所知,更無法作出決斷。

2、不能知人善任。

其結果是諸葛亮死後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政治、軍事上沒有可當大任之人,加之後主昏庸、黃皓弄權,使蜀國迅速衰敗。諸葛亮識人的能力比劉備差,在街亭一戰中,劉備早已叮囑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諸葛亮認為其軍事理論很好,就委以重任,結果造成阻援行動的迅速失敗;

3、隆中對的戰略錯誤。

諸葛亮雖有才華但謹小慎微終損蜀漢王朝,隆中對終無完成統一大業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制定了佔據荊州、奪取巴蜀佔據漢中以為更本,然後以圖中原的戰略構想。造成原本弱小的蜀國不能集中優勢兵力於一點,只是兵力分散,處處薄弱。況荊州乃四戰之地,易攻難守,即使荊州不丟,問鼎中原也無可能。

4、治國有方、馭軍無能。

諸葛亮雖有才華但謹小慎微終損蜀漢王朝,隆中對終無完成統一大業

諸葛亮在治國方面可謂出類拔萃,在短時間內使蜀國改變了劉璋時期的闇弱政治,使百姓富足。但在軍事方面雖六出祁山皆無功而返,且首出祁山在一片大好形勢的情況下,因街亭之敗造成全線崩潰。首出祁山是三國鼎立後的首次北伐,其意義非同一般。當時,關中震動、隴西三郡望風歸降,魏國遣大將張合來抵禦蜀軍。諸葛亮深知此次北伐的重要性,也知道張合乃魏之名將,更知道街亭對蜀軍的重要是生死攸關的,當時諸葛亮應親駕街亭,這樣斷無街亭之失。如是,潼關以西歸蜀國多時矣,三國曆史就有可能改寫。諸葛亮雖深知依蜀國的國力無法和魏國打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應該以奇兵勝之,但在以後的五次北伐中,仍然以法進兵。而魏國統帥深知蜀軍的弱點,堅守不戰,致使蜀軍雖六出祁山皆無功而返。可見,諸葛亮的軍事指揮才能和魏國同帥司馬懿相差甚遠。三國演義當中為美化諸葛亮,把他描寫成一個“失敗的英雄”。

5、窮兵黷武。

蜀國人口不過94萬多,劉禪投降時有兵11萬多人,是三個國家中比例最高的一個。而當時魏國人口500多萬,吳國人口240多萬。在蜀國存在的42年間,大的戰爭就又徵南、徵吳、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等。連年征戰使得蜀國國力凋敝、人口減少,大量的精壯勞力從軍破壞了蜀國的經濟。

6、剛愎自用。

諸葛亮雖有才華但謹小慎微終損蜀漢王朝,隆中對終無完成統一大業

在首伐中原時,魏國派夏侯懋率軍抵抗,魏延上帳獻策曰:“夏侯懋乃膏粱子弟,懦弱無謀。延願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尋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夏侯懋若聞某驟至,必棄城望橫門邸閣而走。某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士馬,自斜谷而進,如此行之,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也。”諸葛亮卻以“此非萬全之策”為由,拒絕考慮。

諸葛亮雖有才華但謹小慎微終損蜀漢王朝,隆中對終無完成統一大業

其實六次出師,很難說諸葛亮純粹是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實際上他已經陷進了一個惡性迴圈:越是出師失敗,越是需要再一次出師證明自己的能力。換句話說,剿滅不了曹魏就說明這是一個錯誤的決策,一再出師還是剿滅不了就說明這個決策錯上加錯。但是諸葛亮還是一意孤行,而他任性的結果就是耗費了西蜀大量的人力物力,直接造成了西蜀的滅亡。

諸葛亮雖有才華但謹小慎微終損蜀漢王朝,隆中對終無完成統一大業

從這個角度上說,諸葛亮是不是將蜀漢政權拖入了戰爭的深淵,最後被魏國攻陷。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