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感謝那個一邊焦慮,一邊做事的自己

由 豬豬貓張讀書 發表于 運動2021-10-15
簡介一位敏感的寫作者——王建平,他在《超限思維》裡說:“大部分人所謂的關注,只是對抑鬱症能夠導致患者自殺這件事感到好奇而已

心靈分裂怎麼修補

近年來,社會上出現不少患抑鬱症的人自殺的事件。其中,多數是產婦,其次是家庭主婦。評論中總有總有相當部分人會說產婦/家庭主婦矯情,對那些帶著孩子一起自殺的女人更是口誅筆伐,甚至說她是個自私的人,自己想死還帶著孩子一起死。

然而,人們真的是關注這些得了抑鬱症的人嗎?不見得。一位敏感的寫作者——王建平,他在《超限思維》裡說:“

大部分人所謂的關注,只是對抑鬱症能夠導致患者自殺這件事感到好奇而已。”

這是一個殘酷的現實——

抑鬱症是被人們歧視的

感謝那個一邊焦慮,一邊做事的自己

王建平,一個患了輕度抑鬱和中度焦慮的寫作者,每天寫1000字,出了一本叫《超限思維》的書。他在從自己的觀察和體驗出發,總結出神經症、抑鬱症等高敏感人群提升心智、突破固化思維,以實際行動尋求自我救贖的進擊之路,為同樣患神經症、抑鬱症的高敏感人群提供了參考。

誠如作者所言,高敏是一種優勢,作者很貼心地在書裡提供了全書的思維導圖。

我很贊同作者在書中的觀點:我們雖然無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更無法改變所處的文化生活環境,但是我們可以改變對原生家庭以及環境的看法,關鍵是改變自己的思維,但是,只有改變了思維模式,突破固化思維,落實到行動上,才能完成自我救贖。正如王建平在書裡提到的那樣——“

書不是藥,它充其量在你迷惘的時候給了你一個方向,路還是需要你自己走下去”,“能救他們的不是某個所謂的人,而是訓練自己的思維方式。”

如果你不是這篇文章所說的神經症患者,我替你感到高興,但是同時也希望你能夠對神經症患者多些理解。如果你不幸成為神經症患者(我自認為我也是其中一份子,所以我才會看這類書籍),並且有幸翻開了《超限思維》這本書,我認為你首先得感謝一個人,感謝他“在不完美的世界中執著地活下去“,“把外界的苦難化為內心的苦難,負重前行”。

這個人就是——你自己。

感謝那個一邊焦慮,一邊做事的自己

一、神經症患者什麼樣?

王建平說:“我們都承受著某種精神上的痛苦,而這種痛與大部分人來說是不存在的。”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大部分人說抑鬱的人矯情的原因,因為正常人不存在這種痛苦。他們沒有經歷過,無法體會內心那種衝突的痛苦。

長期被焦慮、憤怒、恐懼、抑鬱等負面情緒折磨的人,究竟是什麼樣子?作者王建平在書裡列出了十個特徵,我整合為三種。

1.追求完美,對自己後悔、愧疚和失望,對現實不滿

作者在書裡指出,神經症患者神經異常敏感,習慣於為自己創造一個完美的形象作為參照物,然後和現實的自己做對比。然而現實的自己又與設想中完美的自己差距太大,於是,他們不斷否定自己,“我不該是這個樣子。”“我原本應該過得更好些。”“我總是這樣一事無成。”“我太懦弱了,如果我再勇敢一些就好了。”

艾米麗。雷諾茲在《不抓狂人生指南》中說:“你心裡可能總有種揮之不去的感覺,覺得自己不配被愛,生來就是個破碎、不完整的人。”

神經症患者常常自厭,他們不知不覺地以自己為中心,特別在意自己的感受,在意別人眼中的自己,極少關注自己以外的世界。

他們無法接納那個達不到標準的自己,哪怕那套標準誰也達不到。他們滿腹牢騷、過於“自戀”會轉化成自我苛責甚至自暴自棄。他們沒有改變現狀的一整套可行性方案。

作者王建平在《超限思維》裡指出,神經症患者彷彿與毒蛇共處一室,即使被毒蛇咬一口,也無法得到幫助。他們埋怨外界對自己的不理解,並出於固化思維,他們無法客觀地觀察自己,反而自我傷害。強迫自己去實現某個目標而不可得,這是任何負面情緒產生的唯一直接原因,也是固化思維的錯誤認知導致的。

感謝那個一邊焦慮,一邊做事的自己

2.對任何事情缺乏興趣和熱情,悲觀且思維固化,做不到自律

神經症患者的表象顯示他們的精神狀態不佳,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甚至連自己的事情也沒有興趣。無論面對怎樣的新鮮事物,他們形成習慣性地往壞處想的固化思維。

固化思維通常由社會環境如原生家庭的長期暗示和刺激所造成。例如,如果孩子長期受到父母語言的貶低、打罵等精神上或者身體上的虐待,就會形成一種心理暗示:認為自己真的如父母所說的那樣一無是處,認為自己不配擁有愛和關注。他們害怕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害怕說錯或者做錯什麼而被責罵。於是,他們形成這樣一個保護機制,那就是消極應對,不迴應,不反抗。時間長了就會形成固化思維。

王建平說“我們很大程度上不過是一個被固化思維控制而不自知的巨嬰。”

神經症患者在童年時期遭受來自父母精神上或者身體上的虐待,嚴重時甚至會導致他們人格分裂。例如,澳大利亞女子珍妮,因長期遭受父親性侵,分裂出2500種人格來分擔父親帶給她的痛苦。

我們可以看到,原生家庭帶給神經症患者的傷害是長期而深遠的。他們非常人的自我保護機制,讓他們無論內心怎樣崩潰,都竭力維持外表的統一。

感謝那個一邊焦慮,一邊做事的自己

3.害怕社交,道德感強,壓抑自己的慾望

神經症患者通常對社交焦慮甚至恐懼。比如,“害怕在公共場所講話或執行任務,害怕使用公共洗手間,害怕在公共場所吃東西,害怕有他人在場的時候寫字”(《精神疾病的診斷與統計》)。

他們之所以對社交焦慮是因為害怕別人對他們的消極評價。消極的評價會將他們內心的負面情緒啟用並放大,進入惡性迴圈。

王建平在書裡提到,神經症患者的道德感通常很強。

艾米麗。雷諾茲在《不抓狂人生指南》裡指出,那些抑鬱到自殺的人有著很嚴重的精神病,自殺是他們經過深思熟慮的、理性的思考。她還說,認為自殺是一種自私的,不考慮親人的行為是不對的,因為他們在自殺之前主要考慮的問題是自己的親人和朋友如何應對自己自殺這件事,而不是考慮自己,畢竟自殺不是一件可以輕易做出決定的事。

王建平說:“因抑鬱症自殺,本質上是一種內心精神的破產。”

正是因為破產了,所以選擇自殺來結束痛苦。

神經症患者不僅道德感強,通常習慣於附和別人,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又埋怨自己不夠勇敢。

王建平說:“

他們不斷地傷害自我,無非是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無法達到自我設定的標準。(內在行為)

2.不敢違背相應的道德觀念。(外化行為)”

感謝那個一邊焦慮,一邊做事的自己

二、神經症產生的原因

神經症的產生主要由人們的原生家庭和所處的文化環境所決定的。

1.原生家庭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來難以被別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納、似乎根本無處安放的感受,其實就是來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來自你與父母的關係。”

中國兩千多年的文化一直宣導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因此,無論父母怎麼對孩子都是對的,孩子只有孝敬父母的份。正因為這種教條,父母的打罵與侮辱,完全忽略了孩子作為的獨立個體需要尊重這件事。

蘇珊。福沃德博士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裡提到

有毒的父母的幾種型別: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不稱職的父母、操控型父母、酗酒型父母、身體虐待型父母、語言虐待型父母、性虐待型父母。

這些有毒的父母在孩子心裡種下恐懼、責任和負罪感的種子,這些種子隨著孩子一同成長,孩子就成為了中毒的孩子。

在有毒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膽小、懦弱、敏感、人格缺失。他們通常對自己的評價是負面的:

我無法信任任何人

我不值得被關心

我不值得更好的

我永遠不會成功

我沒有毅力

……

這種負面的評價會困擾著成年後的孩子,讓他們形成固化思維,且傾向於將事情往壞處想。

蘇珊。福沃德博士指出,分析原生家庭並不是為了控訴有毒的父母,而是給那些曾經受過和正在經歷原生家庭傷害的人具體策略,給他們以勇氣和力量,從與父母的負面關係中擺脫出來,恢復自信和力量,從而收穫自由和幸福。

王建平在《超限思維》裡也提到,如果不瞭解原生家庭的暗示的影響,“

僅僅以‘不能責怪父母’為由拒絕回望過去,恰恰是一種逃避。原生家庭的暗示影響極為深遠,甚至是固化思維形成的基石。”

感謝那個一邊焦慮,一邊做事的自己

2.環境暗示

春節回家的那段時間,我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農村裡但凡有智慧手機的人,不論大人還是小孩,更不論他們會不會用手機打字,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刷抖音短影片上癮。似乎只要有短影片,他們就能夠一坐一整天。這似乎是一個兩全其美的“娛樂”活動——營銷者掙到了錢,消費者打發了時間。

然而,許多人並不知道,其實贏的只有營銷者,自己卻不僅輸掉了寶貴的時間,還在時不時發出的爆笑中喪失了思考的能力。一方面,營銷者們挖空心思,鋪天蓋地地廣而告知,拍短影片多麼掙錢,引導使用者大量拍短影片;另一部分人則被這些經過包裝的短影片吸引並觀看,成為消費者。

這跟超市裡賣糖果的做法沒有什麼不同。我們一面要求孩子少吃糖,另一方面,商家卻挖空心思、絞盡腦汁,把心理學研究得透透的,把糖果做得花花綠綠,包裝得五花八門,並且放在超市最顯眼處。試問哪個孩子能夠抵擋得住這種誘惑?有時候甚至連成人都無法抵擋。抵擋不住的孩子才是正常的,抵擋住的反而不正常。

刷短影片上癮的人與抵擋不住糖果誘惑的孩子又有什麼區別?

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我們所處的文化生活環境,處處充滿著暗示,這種暗示如同一個黑洞,竭盡全力吸進一切可以吸進的東西。

王建平在《超限思維》裡說的:“營銷者和我們不再是供給關係,而是操縱與被操縱的關係。看似繁榮的社會經濟背後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營銷之名,剝奪你的自由,甚至改造你的腦結構,讓你喪失對自身的控制權。”

“所有的神經症都和你身處的時代和環境有關,是你和環境、你和你之間相互改造的過程。”

原生家庭讓他們得不到應有的愛和溫暖,所處的文化生活環境處處暗示,以及道德的限制,讓高敏感者意識到了自己的固化思維,因此變得焦慮、抑鬱、痛苦。這些痛苦讓他們的內心充滿了各種衝突,卻又要極力保持外在的統一。

艾米麗。雷諾茲說:“用‘崩潰’這個詞是最好的概括了,因為我的大學生活就是那麼糟糕、那麼崩潰、那麼稀巴爛,像一輛發動不了的汽車,卻不斷地噴著大量有害的尾氣。”

感謝那個一邊焦慮,一邊做事的自己

三、改變固化思維,以行動提升心智,改變自己

1.高敏是一種優勢,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王建平在《超限思維》裡指出,高敏是一種優勢。

正是意識到自己思維固化,神經症患者神經變得比常人更敏感。他們在經歷多年痛苦的折磨之後,卻依然活著,這本身就是一種堅強和勇敢。神經症患者不必自卑,不必總感覺低人一等,人生本來就不完美。我們要做的就是改變自我認知,接受我們原本的樣子,那就是不完美。

“心智提升”的最終方向,就是讓你接受自己身為人並不完美的事實!”——王建平

改變認知,需要觀察和體驗生活,思考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我們無法改變自己的出生,也無法改變自己所處的環境。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我認知,改變對環境的態度。

改變環境從來不是目的,適應環境也不是,我們要改變的是對環境的態度,適應的是對自我的認知。——王建平

感謝那個一邊焦慮,一邊做事的自己

2.拖延和不自律並非懶惰,而是心靈跟不上節奏

網路上總是有各種訊息提醒你——優秀的人士都自律。於是你開始討厭自己意志力薄弱、自控力差,完全做不到自律。即使在你看來不過是一個小小的目標,也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你的焦慮與日俱增,卻一點也提不起勁做任何事。

作者在《超限思維》裡提到,他的這本書就是平時每天寫1000字積累來的,即便如此,他也會經常停住,內心總有個聲音在騷擾他:你真的有資格寫這些文字?你真的有所謂的經驗可以教授別人?你現在的狀況其實也沒有比別人好到哪裡去吧?

我有著同樣的苦惱,特別是在寫專欄文章和決定寫小說的時候。總是有個聲音對我說:你寫的文章就那樣吧,有什麼資格教別人寫作?你連韭菜都當不好,還想寫專欄割韭菜?你連早起都做不到,還想日更4000字小說?

不僅如此,當計劃完成不了時,我們總會放大後果,因此而鬱鬱寡歡,甚至認為自己什麼事情也做不好。於是,我們對自己越來越失望甚至絕望,不得不承認自己做不到完全自控。我們無法接受這樣的自我認同,無法接受自己與預想中的未來越來越遠。

我們一面忍受著自我折磨,一面又給自己打雞血:加油,你一定行!完全不在意已經疲憊不堪的自己。

王建平在書裡提到,自律“

對普通人來說沒有什麼壞處,但是對一個因環境壓力而抑鬱的人來說就是致命的。這種暗示本身就是扭曲現實的行為,不管是自私還是自律,本身就是缺乏界限定義。神經症患者之所以要拋棄這些觀念,是因為他們對待自己已經過於嚴苛,他們的所謂拖延和不自律並非懶散造成,而是心靈已經跟不上節奏。”

感謝那個一邊焦慮,一邊做事的自己

3.焦慮不會消失,行動起來,學會與焦慮相處,找到自我進擊之路

卡倫。霍妮指出,神經症患者所面對的競爭、害怕失敗、心理孤獨、對他人甚至自己的不信任等問題,和多數正常人所面對的問題沒有什麼不同。

值得慶幸的是,經過這麼多年痛苦的折磨,你依然活著。

焦慮並不會消失,它是一種常態。作者在書裡指出,治癒神經症的標誌並非焦慮和抑鬱等負面情緒消失,而是知道如何去面對它們。那就是,一邊體驗焦慮,一邊做該做的事,唯有行動才能改變自己。

書裡提到了幾種應對負面情緒的方法。

感謝那個一邊焦慮,一邊做事的自己

1)、認真休息——手寫日記

王建平說:“認真休息是抑鬱症和焦慮症患者最重要的行動。”

每天花15-20分鐘,用一支筆和一個本子,將你的情緒寫下來,哪怕這些情緒很負面或者很極端,只管寫下來。

寫日記可以讓我們獲得“情緒宣洩”,“

讓我們能夠直面和反思那些潛意識裡傾向於壓抑、鎖藏著在內心深處的想法和感受(《手寫人生》,亞當.傑克遜,)

。”同時,透過手寫日記,讓我們能夠分析和理解自己的人生經歷,從而進行反思。我們可以透過日記看到自己在哪個時刻、哪些事情上出現固化思維。

2)、培養微習慣

微習慣是斯蒂芬。蓋斯在《微習慣:簡單到不可能失敗的自我管理法則》一書裡提出來的。

神經症患者最大的特點是對任何事情失去興趣,以及對現實與理想之間差距的無法接受。但是要達到改變和自我救贖,就必須行動起來。

如果設定過高的目標,不僅達不到效果,還有可能加重神經症患者的病情。因為他們習慣於“莫名其妙地把人生畫出一條標準線,又把自己扔到了標準線以下”。

以此,培養微習慣是簡單易行的方法。比如,手寫日記,不要一開始就定下每天寫3000字這樣的目標,定300-500字就可以輕鬆完成。把寫日記當做是一次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把日記本當作是另一個自己,暢所欲言,寫著寫著也就達到了設定的字數目標。即使超過了也不要糾結。

如果300-500字還有困難,那就定100-200字。總之,得行動起來,哪怕發生像蝴蝶扇翅膀那樣微弱的動作,也是一個好的開始。

再比如,每天出去走十分鐘、吃一頓美味的食物等等。

而這一切,唯一需要克服的障礙就是——自己。

感謝那個一邊焦慮,一邊做事的自己

我之所以推薦這本書,是希望更多的高敏感的人能夠看到生活的希望、找到自我救贖的方向。

最後,用書中克萊爾。威克斯的話做結尾:

“不是這輩子不再產生焦慮,而是如果哪天焦慮來了你也覺得無所謂,覺得焦慮的產生是一件正常的事,你的神經症就治癒了。”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