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承擔責任,是個優勢策略

由 叄杉 發表于 運動2021-09-30
簡介在在責任邊界內的事情,比如我們可控的事兒,再擴大一些就是和我們相關的事兒,我們就需要對事件的判斷和反應負責

什麼責任填詞語

鴻鵠計劃開展至今已經快兩個月了,由此,給大家的第二封信也到來了。

(回顧第一封信:躬身入局)

在這兩個月不到的時間裡,相信大家在咱們社群中有了不同的收穫:作為班級成員你可能學到了知識,收穫了一群可以走一年的同學。

作為組長不僅學到了知識,可能還逐漸習得如何在線上組織中相互協作;習得了如何和陌生人建立連結;習得了如何為別人創造價值……

雖然是同一個班級的同學,但作為學員和組長,收穫卻是不同的,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其實,很簡單,就是我們今天的主題:承擔責任。

01 責任困境

記得在第一次給班級的組長們開會的時候,我巴拉巴拉說了一通,但我想傳達的資訊是這樣的:大家成為組長,不僅僅是比普通同學多了個頭銜,更重要的是你們多了一份責任。

其實,我知道,我當時那麼說,有些組長是無感的不以為然的,甚至是不屑一顧的。

因為,

責任這個詞,從小到大,我們聽到的已經太多太多,當這個詞沒有了新鮮感,那剩下的就是一堆陳詞濫調。

其次,

責任這個詞,太虛,虛到什麼程度呢?小到柴米油鹽,大到國家矛盾,只要出了問題,好像哪哪都可以和責任扯上關係。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逃避責任其實比承擔責任更為普遍,更為被認可,甚至可以說逃避責任才是主流觀念,而承擔責任是一種“非主流”。

學習不好是因為爸媽沒給報補習班;

脾氣不好是因為對方惹到我了;

工作不好是因為工作環境差;

生意不好是因為大環境不好;

命運多舛是因為運氣差;

…………

這些搪塞敷衍自己的話,我們身邊比比皆是。

02 重新定義責任

百度詞條中是這樣解釋的:責任,指個體分內應做的事,來自對他人的承諾,職業要求,道德規範和法律法規等;指沒有做好自己工作,而應承擔的不利後果或強制性義務。

看了百度的解釋,其實分為兩層,第一層是我們該做的就要承擔責任,第二層是做了不該做的就要承擔後果。

這樣的解釋,粗看之下好像有點道理,但深究之後,這就跟沒解釋一樣,責任仍然是一個空洞的、寬泛的、抽象的概念。

那我們嘗試從另一個角度來解釋一下。

責任這個單詞在英文中叫做『responsibility』,在這個單詞中隱藏著另外兩個單詞『response』——迴應。和『ability』——技巧。

因此責任這一詞用英語來解釋就是:

有技巧地迴應。

這個角度解釋就更具象化了,而且還具備了方法論。

責任,意味著做出恰當的反應。

當然,責任也是有邊界的,我們並非對所有的事情都要負責。

成語『杞人憂天』說的也就是對自己責任邊界之外的事兒,我們是無能為力的,也就沒這個必要去消耗自己的注意力。

在在責任邊界內的事情,比如我們可控的事兒,再擴大一些就是和我們相關的事兒,我們就需要對事件的判斷和反應負責。

比如各位同學,報名了課程如果不聽課不完成作業,那就是對課程做出了錯誤的反應,就是對自己的不負責。

比如各位組長,打卡截止時間快到了,但是還有幾個同學沒打卡,那提醒他們完成作業就是你做出的恰當反應。

著名的奧地利精神學家精神病學家維克多弗蘭克,他的父母妻子兄弟都死於納粹的魔掌,而他本人則在納粹集中營裡受到殘酷對待,經歷了無數的波折與思考後,他明白了一件事:

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不論環境多麼惡劣,我們都有選擇的權利,我們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斷和恰當的反應,這就是承擔責任。

03 承擔責任是優勢策略

舒適區理論告訴我們的是在舒適區內,一切都是可控的、熟悉的。

在可控區間裡,我們可以按照既定的策略對事件做出條件反射式的恰當的反應,因為這些我們再熟悉不過了。

比如一個裝配工,做裝配就是他的可控區間,哪天讓他去做設計,那對他來說就是不可控的了。

一個問題之所以成為問題,大機率是因為這個問題在我們的可控領域之外。

但同時,如果能夠解決可控領域之外的問題,也就是拓展了我們的可控領域,也就是拓展我們的舒適區。

如果我們總是覺得,問題是由外界因素引起的,所以它不可控,那這個想法本身就存在問題。

想解決那些和我們有關的,但又在可控領域之外的問題,方法就是從內在去找,而非外在。

我們可以主動承擔這些問題的責任,想辦法解決之後,我們的可控領域也就隨之拓寬。

我挺佩服那些敢於一個人到處旅行的人。

因為每次旅行就是脫離了熟悉的環境,進入到一個陌生的環境。

當這些人在陌生的城市摸索時,他們的可控領域就是在不斷拓展的,他們的能力圈就是在不斷擴大的。

責任和權利是對立統一的,沒有無責任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責任。

一個人的權利,往往是他的責任;一個人的責任,往往是他的權利。

有責任的人,同時也擁有了權利。

同理,你把責任推給了誰,也就是給了他權利。

那些總是推卸責任、抱怨別人抱怨客觀因素的人,就相當於自己放棄了權利。

而抱怨和指責,僅僅只是展示了他們的軟弱和無可奈何,真的,僅此而已。

04 承擔責任

承擔責任,明顯是一個優勢策略,不論是對拓展自己能力,還是解決問題,還是過好這一輩子。

那該怎麼承擔責任呢?

遇到問題,直接上去扛嗎?——當然不對。

承擔責任,我們做好以下三點:

首先我們得明白,責任是有邊界的。

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崗位都有自己的責任,一個做裝配的不可能為設計負責,一個做設計的不可能為銷售負責。

那有沒有能夠用於分辨責任邊界的標準呢?

別說,還真有——和你有關的事兒。

這裡的和你相關,可以是可控的事兒,比如你的工作責任、生活責任、家庭責任、團隊責任、社會責任中的事件,也可以是你不可控的事兒,比如家裡遭了賊,車被人擦了。

可控的事承擔責任無可厚非,相對不可控的事兒我們就得問問自己:如何避免再次發生。

其次,關注『怎麼做』,而非『為什麼』。

逃避責任這樣的事兒,更多的在事件出現負面結果時發生。

當結果不如預期,我們首先要追究的不是責任,不是問『為什麼』,而是『怎麼做』。

『為什麼』尋找的是託詞,『怎麼做』尋找的是解決方案。

提問『怎麼做』的人,他的答案很快便會將他引出現有的可控區域,因為『怎麼做』是包含了『為什麼』這一層含義的。

而反過來,『為什麼』卻不包含『怎麼做』,也不會促使我們去尋找解決方案。

最後,在當下,做出恰當的迴應。

我們往往習慣於在事後尋找責任人,當我們說“XXX負有責任”時,其實是將事情引向了消極方向。

如果我們說“在當時,XXX負有責任”,僅僅加入了『在當時』三個字,讓我們明白『當時』已成定局,無法改變,我們的精力需要運用在『當下』。

對,就是當下,就是眼前,我們能做什麼恰當的反應呢?

05 結語

責任,伴隨著生命共同降生。

承擔責任,就是掌控自己的未來;

逃避責任,就是讓別人掌控自己的未來;

主動的未來,還是被動的未來,就在一念之間。

承擔責任,是個優勢策略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