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徐映珉:人說真話不如鳥

由 拂曉哨位 發表于 運動2022-10-06
簡介於是,我憤憤然給一位朋友發去一條從不帶髒字的微信:“說句人話、真話、實話,真他媽的比鳥還難

懸字繁體多少筆畫

徐映珉:人說真話不如鳥

人說真話不如鳥

○徐映珉

寫下這個題目,緣於近日經歷的兩件事:一是閒來無事逛舊書攤時看到一本寫鳥的科普類圖書,覺得頗有意思、很受啟發,繼而生髮些許感思;二是應朋友之邀參加了一次聚餐,從飯桌上的一些閒聊中引發的思索回味。我發覺,我越來越不會說話了——說人話、說真話、說實話、說想說之話和輕輕鬆鬆地說話,似乎成了一件難事。

徐映珉:人說真話不如鳥

先說這本書

——它是美國著名語言學家富蘭克林福爾索姆寫的《語言的故事》,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就被蘇聯連續3年兩次譯印,暢銷一時。作者在書中以生動的文字,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語言和文字的起源、發展、變化以及人類掌握使用語言的技能等,稱得上是一本知識性、趣味性、可讀性較強的好書。尤其是一些動物巧舌如簧的“說話”本領和毫不掩飾的語言表白,讓人稱奇叫絕、自愧不如:比如,盛夏時節,一隻只杜鵑反覆不停地鳴叫著:“布穀,布穀。”催喚人們莫誤時令,快耕早播。事實上,杜鵑根本不懂漢語,也不懂當今世界上人們使用的其他三千多種語言中的任何一種。它的“歌詞”既不是向人學的,也不是向其他杜鵑學來的,而是生來就會唱“布穀布穀”。

海豚有發達的腦子和發音器官,堪稱動物王國的“模仿秀”,它會發出類似人吹口哨、豬叫、狗吠、馬打響鼻等那樣的聲音。而鷯哥模仿人說話、唱歌的技能,更是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不需要費多少腦筋,完全靠語言訊號記憶:只要人反覆說一句話,它就很快學會並記住,可謂聰明絕頂。

徐映珉:人說真話不如鳥

再說與朋友聚餐的經歷

——前幾日,平日裡不喜應酬的我,受邀回老家參加幾位十幾年未曾見面的老同學和老朋友聚餐活動,正好遇見一位從廳級職位上退休的老領導。席間,大家推杯換盞,談家庭、聊生活、話友情,有說不完的話題。這位老領導告訴大家,他春節前夕收到老部下和老朋友從全國各地寄來的各種水果、食品、土特產和水產品等,一個人根本吃不完,便特意把剩餘的一些帶來分給大家。真是“遠親不如近鄰,最憶還是鄉情。”對此,鄉友們你一言我一語用盡稱讚道頌之詞,對老領導的關愛和心意表示萬分感謝。

老領導感慨之餘問起大家:“你們知道我過年最缺什麼嗎?”沒有一個人回答;有的乾脆岔開話題,紛紛給老領導敬酒、端茶。其實,鄉友們比我還清楚:這位老領導雖說長期在外工作,但老了還是十分眷戀故土,他曾經歷老來喪子之痛,如今膝下無兒無女,幾年前老伴又去世,只有他一人孤獨地生活著。見無人作答,我這個唯一軍人出身的老鄉只好實話實說,以解尷尬之圍:“老前輩不缺吃不缺穿,更不缺錢,缺少的是至愛親情和家庭歡樂。”

徐映珉:人說真話不如鳥

沒想到,這位領導一臉的不高興,斜視了半天對我說:“你還真說對了!”原本平平淡淡的一問一答,卻因我口拙嘴笨的一句大實話,讓歡樂開心的朋友聚餐變得更為尷尬、乏味和掃興。幾個朋友當場斥責我“真不會說人話”、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

回家的路上,我反覆思考,越想越覺得心不暢、氣不順:明明是老領導問大家,一個個揣著明白裝糊塗不吭聲,自己如實回答了卻遭眾人白眼、唾棄?我不知道究竟錯在哪裡?於是,我憤憤然給一位朋友發去一條從不帶髒字的微信:“說句人話、真話、實話,真他媽的比鳥還難!”慶幸那位朋友尚且理解我:“時下,有些人不是說的話不真、不實,而是人不真了、心不實了,失去了人性,滿腔的虛情假意。”

徐映珉:人說真話不如鳥

鳥是智商和情商比較高的動物之一,鳥的鳴叫聲是動物王國裡最悅耳動聽的語言,難怪人們總是用“鳥語花香”來形容美麗無比的自然環境。由鳥語說到人言,讓人不禁感慨萬端——語言,是人類交流和使用最簡單、最廣泛的一種工具。可以說,沒有語言這種普通的“無形工具”,就造不出人世間其他任何工具。與動物婉轉動聽、簡單明快的語言特點及其直白率真、坦蕩單純的表述方式相比,人的語言運用所承載的功能和作用竟是那樣的複雜、微妙而沉重。

君不見,現實生活中,一些人把“說話藝術與技巧”當成一門學問和功夫來研究、修煉。有的人話到嘴邊細思量,瞻前顧後,謹慎如絲,察顏觀色,隨聲附和,生怕傷了哪根神經、惹了哪尊容顏;有的人常常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有的人說假話臉不發紅,說大話胸有成竹,說壞話理直氣壯,說粗話出口成“髒”。更有一些人把說話作為一種“作秀”和“表演”,其過人的演技不知矇騙了多少善良的群眾,同時也掩飾了他們虛偽的外表和醜惡的靈魂。

徐映珉:人說真話不如鳥

表面上冠冕堂皇、背地裡男盜女娼的成克傑,當年在臺上就是一個能說會言、善於“作秀”的“語言家”。他不止一次在公眾場所大談反腐倡廉之策,其慷慨之詞和深徹感悟引人共鳴;他曾對著攝像機鏡頭,流著熱淚向陪同他的地方幹部“深情”地說:“一想到廣西還有那麼多的群眾生活在貧苦之中,我就時常睡不著覺、吃不下飯……”一語未了,便哽咽得說不出話來。此情此景此言,不知感動了多少群眾為之動容,為他們擁有一位如此難得的“心想百姓、情繫民眾”的好父母官而自豪。

至於一些連人格和尊嚴都不要的人,道出的那些一味以進獻媚言諂言和美言巴結討好頂頭上司、曲意迎合領導心願的語言,咋聽咋也不像人話,連淨口之鳥也聞之反胃。日前,筆者就親歷一幕荒誕劇:公交車上,一領導夫人一不留神冒出虛恭,引得周圍人側目譏笑,讓這位夫人很是尷尬。情急之中,跟隨的一位小卒挺身而出:“不好意思,這屁是我放的。”遂解了貴夫人難堪之圍。瞧瞧,這哪裡像一個正常人說的話?真乃“古有拾金不昧者,今有爭屁不讓者”!

徐映珉:人說真話不如鳥

可見,這世界上不會說話尤其是不會說人話的人確實不少;而會說人話卻又不願說、不想說、不敢說真話和實話的人也不在少數。

人乃高階動物,具有一定的思維能力。是人,就得說人話、說真話、說實話、說心中所想的話,與一般動物有別。然而,現實生活中,有的人長得人模狗樣、滿腹學問,有時說的卻是鬼話甚至是“屁話”,讓人聞之作嘔,其形其態與狗驢之類毫無二致。

其實,嗜好奉承捧贊說“屁話”,並非時下的頑疾和流行症,古人就有此“光榮傳統”。陳皋漠在《笑例》中記載了一個可笑的故事:一日,一群幕僚正圍著頂頭上司議事,忽一聲屁響,眾皆愕然,面面相覷,默而不語,上司曰:“是我放的屁,不必介意。”幕僚們馬上奉承道:“不臭!不臭!”上司聽了並不高興:“好人的屁要不臭那就不好了。”眾僚隨機應變,忙兜了一把空氣,放到鼻子下猛吸幾口,嘖嘖稱讚:“才來!才來!”某皇帝一不留神放個屁,立馬有秀才妙筆生花寫出“依稀絲竹之音,仿若麝蘭之氣……”的《屁頌》來。

瞧瞧,連上司放個屁都美言奉承一番、讚不絕口,其言其辭哪像人語,真乃“屁言贊屁”。

徐映珉:人說真話不如鳥

而一些人習慣於說假話、說大話、說空話、說廢話以及脫口而出的那些溢美之詞和諂媚之言,與屁話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同樣令人噁心。

數百年來高懸於杭州靈隱寺門前的那塊令人費解的“雲林禪寺”匾額,就是知錯不認錯、喜聽他人阿諛奉承的媚言和屁話的結果。題寫這個匾額的,是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他醉眼朦朧、心血來潮,信筆一揮,不料把“靈”(繁體)字的“雨”頭寫大了。有一小吏提醒他:“上半部寫得太大了,下半部的筆畫就不好安置了,請萬歲爺換張紙另寫吧!”誰知,好心未得好報,真言激怒龍顏,皇帝遂下令把這個小吏押監候處。倒是乖巧的文學侍從高江林看出了康熙爺的為難之色,趕忙在自己手心寫了“雲林”二字,向主子暗示。康熙只好將錯就錯寫下了“雲林禪寺”4個大字。皇帝走出了尷尬之境,卻給後人留下了“不知所云”的世代笑談的筆墨。

更有甚者,整天說假話、說奉承話、道虛偽之詞已成習慣,偶爾說句真話、實話反倒覺得怪怪的。據史料載:一日,紀曉嵐與和珅陪乾隆皇帝遊園。來到一座假山旁,乾隆看見假山頂上有一四方亭,頓生興致,便順口吟出一上聯“四方亭上望四方,四方四方四四方”,要和珅對出下聯。和珅略加思索,卑躬屈膝張口就來:“萬歲駕前駕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乾隆不以為喜地對和珅說:“你比起紀曉嵐的學問差遠了,嘴上整天除了拍馬溜鬚的詞,就再也不會說人話了。”和珅竟然恬不知恥地回答:“奴才只會說些讓皇上開心高興的話,其他的話真不會說了。”聽聽,這哪像是正常人說的話,簡直噁心到了令人作嘔的程度。

徐映珉:人說真話不如鳥

言為心聲,語自由衷。“話風”連著作風,說話折射修養——說真話、說實話、說人話,既是一個人思想品德的體現,也是一個人水平素質的反映,更是勇氣和膽魄的檢驗。“心底無私語自純,善聽真言方自醒。”提倡講真話、道實情、聽真言、納良諫,既是一種時風,更應成為每個人特別是從政為官者的一種健康的心理。倘若一個人討厭真言直言、遠離忠言良言而天天生活在溢美之詞和虛假之言包裹中,必然“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那就離自掘的墳墓不遠了。

對於這一點,一代名將左宗棠還是十分清醒的:一天,他指著自己又圓又大的肚腹要左右人猜猜裡面裝的是啥。有人說“滿腹經綸談天地”,有人說“錦繡文章誰人比”,有人說“十萬甲兵載胸中”。他認為都不對,說的全是假話。有一小校直言不諱地指出:“大帥腹中全是屎。”左宗棠高興地說:“這話離得近了。”又一小校說:“將軍之腹貯滿草。”他拍案大讚,稱自己就是一頭吃草的牛。

以銅為鏡,可以正身,以言為鏡,亦可正己。人言自然不能與鳥語相提並論,倘若能像動物之言和鳥語那樣,坦坦蕩蕩、輕輕鬆鬆、自然率真,該多好!那些患有心理疾病、聞真言過敏者,不妨學學左宗棠的胸懷,善聽、喜聽、多聽真言直言,在納真言中常自醒,於自醒中察真偽。

人,要是都像鳥那樣說話就好了!

徐映珉:人說真話不如鳥

作者簡介:徐映珉,出生於“漢字故里”陝西洛南,當過兵,餵過豬,參過戰,做過報紙編輯、記者,出版多部雜文隨筆、報告文學、遊記散文集,現退居西安。

(本文照片由著名攝影家楊玉民拍攝提供)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