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歷代皇帝身邊為什麼往往沒有說真話的人?

由 發現安康 發表于 人文2022-04-23
簡介張衡則是隋煬帝的藩邸之舊,登位之後曾經“恩寵莫與為比”,但是也因為勸諫隋煬帝不要大興土木鋪張浪費迅速失去信任變得討厭,隋煬帝先是派人蒐羅他的罪證貶謫他,後來又派人監督他的言行,最後,“帝每令親人覘衡所為

恇怯是什麼意思

皇帝身邊為什麼往往沒有說真話的人?

皇上是世界上最沒有朋友的人,越是大權在握,越是孤家寡人。所以歷史上皇帝對自己的稱呼,有叫寡人的,有叫獨夫的,一個核心意思是沒有朋友,沒有自己人。

沒有朋友,身邊甚至沒有講真話的人,這個責任在誰身上?恐怕只能怪位置所致。還要找責任,那就是自己了。嚴格講,誰要敢和皇帝做朋友,那就是瘋狂了。怪不了身邊人不說真話不真心對待自己,和大權在握的皇帝說真話提意見的成本太高。像魏徵這樣的君臣際遇,真是有且僅有。而歷史上可以佐證的反例,則真是太多,舉不勝舉。

歷代皇帝身邊為什麼往往沒有說真話的人?

隋朝著名的書法家虞世基的變化就很能夠說明問題。虞世基善草隸,可惜後來人只知道他的弟弟虞世南是大書法家,其實虞世南在當時的名聲,卻還遠遠趕不上虞世基。但是後來人認為隋煬帝從一代聖明之主到荒淫之亂君,虞世基作為隋煬帝身邊最重要的參謀,是要負責任的,因此評價就低了。

他是不是一個奸佞之人?從史書上的記載看,多少還是冤枉他了,或者說,對他要求太高了。

帝幸江都,次鞏縣,世基以盜賊日盛,請發兵屯洛口倉,以備不虞。帝不從,但答雲:“卿是書生,定猶恇怯。”

於時天下大亂,世基知帝不可諫止,又以高熲、張衡等相繼誅戮,懼禍及己,雖居近侍,唯諾取容,不敢忤意。

事實上,隋煬帝在政權穩固後不久頭腦就發熱起來,特別是他發起對遼東的戰爭,導致民生凋敝,國內農民起義越來越多,軍隊也士氣低落,不願打仗。但是隋煬帝一方面不改變對遼東的戰事,還始終堅持國內一派昇平氣象,認為就是有叛亂,那也是小打小鬧無關緊要不值一提。隋煬帝甚至認為說盜賊多的人心懷叵測。換句話說,隋煬帝不願意耳邊聽到眼裡看到相關內容。帝心厭之,臣奈之何?

文字裡面提到相繼被誅戮的高熲、張衡,這都是隋煬帝原來最倚重最信賴的肱股之臣,高熲說了些真話,對朝政表達了一些憂慮,不僅自己被殺,幾個兒子也被流放。

隋書說:煬帝即位,拜為太常。時詔收周、齊故樂人及天下散樂。熲奏曰:“此樂久廢。今或徵之,恐無識之徒棄本逐末,遞相教習。”帝不悅。帝時侈靡,聲色滋甚,又起長城之役。熲甚病之,謂太常丞李懿曰:“周天元以好樂而亡,殷鑑不遙,安可復爾!”時帝遇啟民可汗恩禮過厚,熲謂太府卿何稠曰:“此虜頗知中國虛實、山川險易,恐為後患。”復謂觀王雄曰:“近來朝廷殊無綱紀。”有人奏之,帝以為謗訕朝政,於是下詔誅之,諸子徙邊。

張衡則是隋煬帝的藩邸之舊,登位之後曾經“恩寵莫與為比”,但是也因為勸諫隋煬帝不要大興土木鋪張浪費迅速失去信任變得討厭,隋煬帝先是派人蒐羅他的罪證貶謫他,後來又派人監督他的言行,最後,“帝每令親人覘衡所為。八年,帝自遼東還都,衡妾言衡怨望,謗訕朝政,竟賜盡於家。”

有了這樣的範例擺在面前,該說什麼該怎麼說,虞世基的選擇就很明確了。

盜賊日甚,郡縣多沒。世基知帝惡數聞之,後有告敗者,乃抑損表狀,不以實聞。是後外間有變,帝弗之知也。嘗遣太僕楊義臣捕盜於河北,降賊數十萬,列狀上聞。帝嘆曰:“我初不聞賊頓如此,義臣降賊何多也!”世基對曰:“鼠竊雖多,未足為慮。義臣克之,擁兵不少,久在閫外,此最非宜。”帝曰:“卿言是也。”遽追義臣,放其兵散。又越王侗遣太常丞元善達間行賊中,詣江都奏事,稱李密有眾百萬,圍逼京都,賊據洛口倉,城內無食,若陛下速還,烏合必散,不然者,東都決沒。因歔欷嗚咽,帝為之改容。世基見帝色憂,進曰:“越王年小,此輩誑之。若如所言,善達何緣來至?”帝乃勃然怒曰:“善達小人,敢廷辱我!”因使經賊中,向東陽催運,善達遂為群盜所殺。此後外人杜口,莫敢以賊聞奏。

其實,不止是皇帝,就是普通人也是一樣,自己頭腦不清楚犯錯誤,不要怪罪朋友不規勸自己。聽得進規勸還好,聽不進規勸,或許還會認為朋友別有用心。俗話說,朋友又沒有吃你的飯端你的碗,憑什麼為你瞎操心?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