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孔子常用的“公”是有國君的意思

由 無憂苑主人一龐教授 發表于 運動2022-08-16
簡介我們可以有合理解釋:因為在春秋和戰國早期,“公”是多用為“君”,傅說為高宗之公或三公,並不是國君,是相當於“相”,所以儒家學者為了避免誤解,直接將“公”訓改為“相”,這種訓改應該在《孟子》之前已經完成,因為《孟子》已經有“伊尹相湯”的說法了

徒弟的徒怎麼組詞

五邑大學文學院龐光華教授詳文參考《

今本《尚書·說命》非偽書新證

》上海社會科學院《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二十二輯

要:今本《尚書

·說命》由於長期被學術界斷定是東晉時代的梅賾所進獻於朝廷的《古文尚書》,在宋代開始就被學者懷疑為是東晉時人偽造的。

到了清代,由於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的巨大影響,《四庫提要》也認可《古文尚書》出於魏晉人的偽造,其中的《說命》一篇也當然被學術界認定為偽造的《古文尚書》。但本文從漢語史、古文獻學、古文字學、訓詁學、語言學、文化史、文體比較等多角度對今本《說命》予以了全方位縝密的研究和考證,提出38條證據論證了今本《說命》就是西周以前的古本經典,斷然不可能出於戰國以後人的偽造。前人認為今本《說命》是魏晉時代雑抄群書而成的觀點是完全沒有根據的,是經不住考證的。《古文尚書》從西漢發現之日起,就一直在流傳。魏晉時代列於官學的就是《古文尚書》,而不是今文《尚書》。從東漢以來,學術界已經非常熟悉《古文尚書》,在魏晉時代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偽造《古文尚書》。東晉梅賾上奏朝廷的不是《古文尚書》,而是孔安國的《古文尚書傳》,在馬融鄭玄之前,經傳分別獨立,並不合編在一起。永嘉之亂散亡的是今文《尚書》的各家注,《古文尚書》和孔安國傳都沒有失傳。今本《古文尚書》的《說命》不僅是真的,而且孔安國傳也是真的,不可能是王肅或皇甫謐或梅賾偽造。“偽古文尚書”和“偽孔傳”的說法應該更正。

關鍵詞:尚書

古文

說命

偽造

孔傳

《說命》:

“爰立作相。”《楚語》作:“升以為公。”韋昭注:“公,上公。”則《楚語》當初所看到的《說命》本是作“公”,而不是作“相”。

《公羊傳·隱公五年》:“天子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以三公為相的觀念在戰國時代已經很流行。更考《墨子·尚賢中》:“武丁得之,舉以為三公。”《墨子》“舉以為三公”與《楚語》“升以為公”相合,不稱“相”。

稱傅說為“公”或“三公”,這才是古老的傳統。《史記·殷本紀》載《湯誥》:“三公鹹有功於民。”

同篇又:紂王“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

一般以為商代和西周的三公是太師、太傅、太保(如周武王時代,姜子牙為太師

,周公為太傅,召公為太保)

。今考甲骨文,可知在商代的語言中,

“相”無相邦、宰相之義,而“公”卻有“王公”的意思

《楚語》、《墨子》、清華簡《說命》都作

“公”與甲骨文相合,當為古本。東漢王符《潛夫論·五德志》作:“升以為大公。”

也不是作“相”。而今本《說命》作“相”可能是《說命》在傳抄過程中,在春秋時從“公”訓改而來。據呂宗力主編《中國歷代官制大辭典》

“相”條,依據《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推定“相”為宰相發端於齊景公初年,崔杼為右相,慶封為左相。

徐連達《中國歷代官制大詞典》

“相”條與呂宗力書觀點相同,引述了顧炎武《日知錄·相》條。更

考《左傳

·定公元年》:“

仲虺居薛,以為湯左相。

仲虺為成湯的左相,這是依據春秋時代的官制比定而來並非商代就有輔政大臣的

“相”

。《孟子

·萬章下》:“伊尹相湯

以王於天下

”《史記·殷本紀》稱武丁得傅說:“果聖人,舉以為相。”

《史記·殷本紀》:“帝太戊立伊陟為相。”這都是戰國時代的用詞。據張亞初、劉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

,在西周金文的職官中沒有作為最高行政官員的

“相”或“相邦”。

《說命》在儒家傳授中為什麼會改“公”為“相”呢?我們可以有合理解釋:因為在春秋和戰國早期,“公”是多用為“君”

,傅說為高宗之公或三公,並不是國君,是相當於

“相”,所以儒家學者為了避免誤解,直接將“公”訓改為“相”,這種訓改應該在《孟子》之前已經完成,因為《孟子》已經有“伊尹相湯”的說法了,《孟子》此言應該是來自《商書·湯誓序》:“

伊尹相湯伐桀

“公”為“相”應該是儒家學派所為,因為《國語》和《墨子》依據的《說命》還是作“公”,戰國楚系文字的清華簡《說命》也是“公”。

《孟子·告子》稱:“

傅說舉於版築之

間。

”可見孟子讀過今本《說命》。而且《孟子·公孫醜》已經有“卿相”一詞,“卿相”的“相”明顯是“相國”

我大膽推測將《說命》的

“公”改為“相”的人很可能是孔子或子夏。

《論語

·憲問》有“管仲相桓公”的說法,則孔子已經用“相”為相國之義(雖然這裡的“相”是動詞“輔相”之義,而相國的相正是同源於“輔相”)。

《尚書·湯誓序》的“伊尹相湯”和《論語》“管仲相桓公”是完全相同的句式,所以孔子已經習慣於用“相”為“輔相、相國”之義,孔子將“公”訓改為“相”,這是很可能的,因為孔子常用的“公”字是國君的意思。

孔子常用的“公”是有國君的意思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