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端午節祝福“快樂”還是“安康”?盤點端午節的前世今生

由 詩詞千古風流夢 發表于 運動2022-08-09
簡介最早把屈原和端午綁一塊的文獻是南朝梁人吳均的神話小說《續齊諧記》:“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

友的古代字怎麼寫

端午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文化在世界上也影響廣泛,韓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朝鮮等國家都有慶賀端午的活動。在這一天,人們會賽龍舟、吃粽子、採草藥、掛艾草、飲雄黃酒、吃鹹鴨蛋、吃綠豆糕等,其中賽龍舟和吃粽子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標誌性的習俗。”

端午節祝福“快樂”還是“安康”?盤點端午節的前世今生

不過,大家對於端午節的祝福語卻引起了一番爭議,許多人在這一天不知道該祝福“快樂”還是“安康”?讓我們來盤一盤端午節的前世今生。

有人認為端午這天是毒日,又是屈原投江的日子,應該祝福身體康泰,我們不該說快樂。這個說法有依據嗎?

南朝有個人叫宗懍,寫了本《荊楚歲時記》,說:“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故並命舟楫以拯之”。意思是說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的。有漁夫拿出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還有人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了粽子。

端午節祝福“快樂”還是“安康”?盤點端午節的前世今生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邯鄲淳曹娥碑雲:五月五日時,(曹盱)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

那麼,端午節是屈原或伍子胥之後才有的嗎?

端午節的起源早在這些人以前。據說夏商周時期的五月比現在熱多了,毒蟲猛獸又都跟著太陽出來活動,人們就容易受到疫病暑氣等傷害。(《禮記》載:“仲夏之月,日在東井,昏亢中,旦危中。”)怎麼辦呢?先秦古籍《夏小正》說了:“此日蓄採眾藥,以蠲除毒氣。”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的《禮記》中說,周代已有“蓄蘭沐浴”的習俗。(《大戴禮》:五月五日, 蓄蘭為沐浴。)如今許多地方還有在端午採菖蒲和系五色絲的習俗,現在許多南方農村甚至保留了的藥湯沐浴的習俗,筆者小時候就感受過。所以“除毒”比紀念屈原更早。

端午節祝福“快樂”還是“安康”?盤點端午節的前世今生

最早把屈原和端午綁一塊的文獻是南朝梁人吳均的神話小說《續齊諧記》:“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所以吳均記載其實的並不是“先秦的端午節由來”,而是“南朝的端午節說法”。不過,在中國民間向來善於用名人名事來講故事。雖許多端午習俗與屈原無關,但千百年來,屈原的事蹟已深入人心,因此,紀念屈原的說法,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了主流地位。

不過在唐初的時候,祭祀屈原的說法都不怎麼流行。《唐會要》記載,高宗李治在五月五日這天看見宮裡熱鬧,問道:“這五月五日過節是怎麼回事?”大臣許敬宗用了《續齊諧記》來回答,李治才知道是祭祀屈原的。

端午節祝福“快樂”還是“安康”?盤點端午節的前世今生

端午節早就存在,而且本意是除毒辟邪,這點沒有疑問。早在漢代,老百姓就會“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難止惡氣”,但是到了民間,就是一個歡樂的節日了。

端午節是說安康還是快樂,最有發言權的是古人。敦煌藏經洞有一篇唐大中十年(856)的《端午相迎書》是這樣寫的:“喜逢嘉節,端午良辰,獻續同歡,傳自荊楚。但慚羈泊,何可申懷,空備團粽,幸請某某光臨。”還有一篇大同小異:“達逢嘉節,端午良晨。何以伸展,空備團粽。輒敢諮邀某某狀至,幸垂過訪。”

端午節祝福“快樂”還是“安康”?盤點端午節的前世今生

宋朝時過端午節的活動就很豐富了,他們端午吃白團、釀梅、香糖果子,喝梟羹、菖蒲茶、菖蒲酒,玩的有賽龍舟、鬥百草、掛符袋。從吃到玩,一點不比我們現代人差。

明代有一本應用文大全:《啟雋類函》,其中有二十多篇賀端午文,各種祥、瑞、嘉、樂的字眼不絕於目。古人端午過得似乎並不“悲壯”、“嚴肅”。

端午節祝福“快樂”還是“安康”?盤點端午節的前世今生

連最懂屈原的楚人,在端午這天都是要慶祝的。你看沈從文的《邊城》寫湘西人怎麼過端午:“賽船過後,城中的戍軍長官,為了與民同樂,增加這節日的愉快起見,便把三十隻綠頭長頸大雄鴨,頸膊上縛了紅布條子,放入河中,盡善於泅水的軍民人等,下水追趕鴨子。不拘誰把鴨子捉到,誰就成為這鴨子的主人。於是長潭換了新的花樣,水面各處是鴨子,各處有追趕鴨子的人。船與船的競賽,人與鴨子的競賽,直到天晚方能完事。”這場景,多麼地歡樂。

當然,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其實快樂本就包含安康順泰之意,不管是“快樂”還是“安康”都是一種祝福,只要情意到了,又何必計較這些細枝末節呢?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