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學佛之人還不願現出家相表示什麼?

由 佛法學習 發表于 運動2022-08-06
簡介心中念念在上面,不斷思惟計量的開始,那是《普賢菩薩行法經》中講的,打破心意識的最初相,那是下手處,所以那叫「教外別傳」,那真是教外別傳

相表示什麼意思

12:56

你沒有立那個相,沒有立出家相,你將來心中,在家修行的那種感受,跟出家修行那個一日一夜的感受,他心中的潛在的意識之中的啟發,完全不同。——-自然法師

我剛剛講,你就算放下,可是你名目沒有立,你放下,將來所成就的果地不一樣的。

所以不是說我現在也不受戒、也不出家、也不剃頭、也不染衣,我在家中就是好好修行,將來心裡面我能夠證到出家人的一定的果地,絕無是處!

你沒有立那個相,沒有立出家相,你將來心中,在家修行的那種感受,跟出家修行那個一日一夜的感受,他心中的潛在的意識之中的啟發,完全不同。

那有的人就會說:法師你這樣講對嗎?你這樣講就是分別。

誰跟你分別?我是在法性中說的啊!出家是甚麼意思?我們都是人,出家就是發了一個決定心。

什麼樣的任何的世間的學問智慧,都在決定心中得啊!

你說我在家,在家就算你好好用功,可是在相上你還不肯去投入,還不肯變換,表示什麼?

表示你潛在意識還有留礙嘛!還有執著嘛!那這種留礙、執著,當然你就算用功,到了最後,你會發現潛在意識裡面,他就還有種種的迷惑,還有殘留。何以故?因為不發決定心故。

那在家菩薩怎麼辦?所以佛門在心性中說的。雖然你在相中,你沒有辦法發出家的形相,沒辦法立出家的形相,

因為有很多眾生,已經在世間中有太多的行為,太多過去的業力所糾纏故,雖然今天有好心想修行,但是實在沒有辦法,因為業力還沒有消,沒有辦法現如是出家形;可是在他心中念念之間,歡喜好樂,讚歎出家。

我沒辦法出家,但我心中念念已經心嚮往之,所以叫近事男、近事女。

「近事」是什麼意思?

你形雖未變,但心同出家。近事嘛,叫優婆塞、優婆夷。那這樣子,你將來必能夠得利,能夠成就。

假如我說:我在家就可以了。這一句就不能了,就不能成就;表示你這一句聲音當下,就有多少惑著,跟多少自己心中的那種委曲,不敢面對的這種因素在其間。

所以佛門中,可以在任何的言談之中,每一句話裡面能夠深入,你是用甚麼心出如是語言的,出如是聲音的;這才叫「宣告」。這五明之中講的宣告,你要去聽啊,那是甚麼聲音啊?所以絕無是處。

學佛之人還不願現出家相表示什麼?

所以念念之間,都要在根本這一個教中,就是行者要在這個教中。不是剃頭染衣以後,你將來一定能夠成就了;

但你心不入如是教,那還是如同凡夫,所以叫教外別傳。

這些法門不是你用眾生知見所能體會的,什麼叫做正法眼藏?什麼叫涅槃妙心?什麼叫做法法何曾法?

那豈是用世間眾生知見,在這邊不斷的攪繞,用世間語言在解釋文字,那絕無可能。

但是一個參究心性的人,你當然知道甚麼叫做「法法何曾法」。

心性它一定能夠隨一切緣起流佈;但正在流佈時,那全然還是心啊!從來沒有離開過心啊!

心可以成就一切種種的流潤相、安布相、成就相;但是你永遠不要忘記流佈、安布、成就,都是心,心現種種相還是心。所以根本不動,也根本不變;只有凡夫的知見之中以為有變。

凡夫根本不認那個性體故,以為有變,所以就常常就流轉在變化之末。

昨天講的就是妲己、商紂變化之末;反而是把你處在變中這種智慧,全部幽禁隱蔽嘛。處在變中的智慧,就如同周易,易就是變,易,易經的易就是變。周易,周文王是最知道,世間的種種卦相變化的,你卻把易幽蔽了。

所以行者要念念之間,不能用過去的眾生知見之中,去看這一念大覺心體。大覺心體必定他能夠隨緣呈現,呈現之中;他從來不變,為什麼?

因為行者已然知道,它就是一心嘛!

一心,不管你現甚麼相,你今天心現出甚麼相來,我還知道你是心,再變一個相,我還知道你是心。你念念知道是心,那念念就叫「捉賊」。

比丘的目的就是殺賊,你念念知道是心,就不會被心所呈現種種幻覺,被它所賊害,被它敗壞,那叫「殺賊」。殺賊在那裡殺?在一切念頭起處,你要知道它根本是心,哪有從後面的所有一切的幻覺、惑亂?

你不但在心中能夠體會,心中的變化之中,他一體的擔當;你將來看盡世間的變化,你也知道恆然是一。你能夠看到心中變化,都知道是一的人看盡世間,他都也知道是一。

那不是佛門的行者是如此,只要是修心的人都是如是。所以儒家孔子才會跟顏回講:回也,見新;

他叫顏回看那個新,新就是新新變化。這個新新變化,我們兩個交臂,擦臂而過;你看的就不是前面那個我了。

但是在這個新新變化裡,這樣的剎那的變異之中,那根本的仁心仁德是不變的,根本心中的智慧是不變的。

所以他可以看盡世間一切變,當他能看見世間一切變,連肉體的剎那的變化他都知道,所以心可以入微細知。

假如你還在心中的變化裡面,還妄指說他有變:唉呀,這個心又變成那個心,那個心又變成那個心了!

所以你就在這種根本無作之中,妄認有作;從此以後,你連微細中的變化,你當然就不可能知道了。因為認識的都是那些,後面的最粗鄙的東西,最粗的東西,所以那才叫可憐憫者。

學佛之人還不願現出家相表示什麼?

今天我們是出家人,釋門中人,那我們的發心,我們的起心動念,我們的起行,一定還要勝於世間啊!

所以我們怎麼能夠在修行上面,我們甚至於所有的言談舉止,我們所有的知見;還不如世間聖賢!那起成慚愧,那就要起成慚愧。

所以我們知見要念念之間,你要怎麼訓練呢?教外別傳。

就是你從今天開始,你就告訴自己:我絕對不允許自己再用眾生知見,來曲解現前種種,心中的作用跟意境。我念念放下眾生知見,我念念住在大覺性體上面;

就算你還不熟悉,不明白,那不熟悉、不明白的目的就是修行嘛。讓你生者令熟,不熟悉就是生嘛;過去你熟悉的眾生知見,就要讓他令生嘛,把它放下。

你能夠這樣子開始,不斷這樣子回光,不斷在心中這樣計量;你知不知道你已經入到哪一個法門裡?就是六妙的「數門」。

數門者,計量門也;你心中已經這樣開始計量了。你能夠這樣子計量,能夠這樣子去反觀;雖然現在還不熟,但久而久之呢,突然有一天還「隨門」現前。

隨門是甚麼?

數久成性。你念念計量,數就是計量門;你天天在心中這樣子不斷的反觀計量。剛開始都是從計量中現的,最後計量熟以後,成性以後,「隨門」就現前了,你不必計量,看到念頭你就知道是「覺」。

這才有點像那天講的那個「見跡」呀,「水邊林下跡遍多」,你看到他就知道是覺。「遼天鼻孔怎藏他」,都是覺的氣氛在那邊,所以都是如同鼻孔呼吸,我只要看到氣氛,感覺到有覺心的氣氛,我就知道那都是心在呼吸,那叫做「數門」。

所以你不會覺得每天怎麼用?怎麼用到日常生活中?這就是日常,你可以用啊!你已經知道心性就是如此。

那你知道。為什麼過去我們一直不瞭解這個道理?我們為什麼起心動念,都是凡夫知見、眾生知見?你不就是從一生下來,呱呱入地,你數出來的嗎?你天天在上面數嘛,對不對?你天天都在眾生知見中數來的嘛,叫數來寶。數來寶就是過去要飯的,這是開玩笑,這都是你數來的。

所以你要從最初從計量門入,數門不見得只是讓你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切法中最初開始,都是從「數門」入的;數門入時,心性成熟,「隨門」現前。隨門現前,念念看到,他不必你再數,不必你再計量,當下就知道,已然知道是覺;

當你已然知道是覺的時候,「止門」現前。

要常住在如是觀中,常住在如是止中,如是起成大觀,你看到一切,過去是在感受之中知道是「覺」,將來你就會在「覺」中看到一切感受,就起成「觀門」。

既然是起成觀門,所以他自然而然就能夠入什麼?

在「覺」就知道感受,在感受就知道是「覺」,所以「覺」他一定能夠明白感受,感受他就馬上就回入於「覺」,那是「還門」的功德,那是大回向!

那這種作用根本都是一心,說到作用都是多餘。

你看到一心現前、呈現處,就是如是的呈現,就從數、隨、止、觀、還,都是有這樣子作用的排列,清清楚楚。

就像剛剛講的,「我有正法眼藏」。

「眼藏」,佈列之時清清楚楚的,心性就是如是陳列,回頭之時也是如是漸次,那你當下就入「淨門」了,叫「涅槃妙心」。

這是「六妙」,你天天在用,你的心中就是如此,你要不懂六妙,不懂當下怎麼從數門中入,你將來還不知道法中你要如何下手!

數門就是一個行者念念之間,已然投入的方向;心中念念在上面,不斷思惟計量的開始,那是《普賢菩薩行法經》中講的,打破心意識的最初相,那是下手處,所以那叫「教外別傳」,那真是教外別傳。

所以自己期許教外別傳,我絕對不拿任何的世間言論來攪濫我現在,好不容易這一生之中現的這個出家的發心,這種願力,所以教外別傳。

節錄於上自下然法師《圓覺經》第014講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