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這五點是我解《道德經》的核心宗旨,認同就能讀懂《道德經》!

由 玩心幫 發表于 人文2023-02-02
簡介儒家說‘心即理’,所以人的主宰‘心’,和天地的主宰‘理’,是一個東西,是一個本源

繪事後素是什麼國學智慧

有一些粉絲留言說看不懂我所解的《道德經》,也有人說我強制把佛家和儒家的思想拿過來用,最後混亂不堪,不知所云。

其實儒釋道本源講的是一個東西,就是老子講的‘道’。所以,今天先把我解《道德經》的宗旨講出來。

01

這五點是我解《道德經》的核心宗旨,認同就能讀懂《道德經》!

一、如何讀懂道德經?

看《道德經》一定要對應人,講道的時候,也是在講人,特別是開悟的聖人,那是‘天人合一’的狀態,完全依道而行。

佛祖釋迦牟尼開悟時說的:“

去除妄想執著,就能證得智慧德相

”。就是儒家說的:“

去人慾、存天理

”。也就是老子說的:“

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無私’就是去除人慾才能無私,從而成就自己超凡成聖的私心。

大道至簡,所以修道說起來其實很簡單

,在儒家看來,因為‘道心’與‘人心’不能共存,也就是‘天理’與‘人慾’不可共存,

只要去了人慾,就能存天理,等到純純只剩天理時,就開悟成聖了。

而儒家切實用功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審查、慎獨、戒懼、致良知、克己復禮,都是一個意思,都是

為了去除私慾

這五點是我解《道德經》的核心宗旨,認同就能讀懂《道德經》!

在佛家看來,

‘智慧德相’與‘妄想執著’不可共存

,只要消除‘妄想執著’,就能開悟成佛,證得智慧德相。

智慧對應的就是天理,妄想對應的就是私慾

,和儒家講的都是一樣的。

佛家所以講的一切無非就是去除妄想,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住色,不住身香味觸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色即是空等等。色、相都是在說私慾,說的都是不住私慾,就能生出天理智慧。

而佛家所實證方法則更多,十萬八千法門,但歸根結底都是一個,萬法同宗,佛法是不二法門。只是根據人的習性不同,所以設立了千萬法門,

但其背後的原理,都是要達到一心不亂,使得自己私慾不生,從而降伏其心

,所以常用的方法就是覺知觀心,唸佛,觀想等等。

這五點是我解《道德經》的核心宗旨,認同就能讀懂《道德經》!

所以聖人和佛陀教化人,都是要他們‘

去人慾,存天理

’。那麼看《道德經》的任何章句,都要深究

背後是在講私慾,還是在講天理

,如此就不會走偏。

而天理對應的就是‘道’。如此,就能講儒釋道三家串起來一起理解。如果這一點認知不打通,我說所解的道德經就無法看懂。

大道至簡,雖說簡單,但要悟到卻並不是那麼容易。因為私慾難除,需要切實的在‘覺知、觀心、格物致知、審察克己’上用功。

02

二、‘道’的本體是如如不動的定;心之本體亦是如如不動的定。

老子用天長地久來形容道,因此正說明

‘道’的本體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始終處於如如不動的定中,故能長且久

道生萬物,但不會因為一個生物的出生而增加什麼,也不會因為一個生物死亡而減少什麼,就像大家所熟知的能量守恆定律。

當我們讚美天地時,它不會因此增加半分;我們非議天地時,它也不會因此減少半毫,這正是

佛家說講的‘不增不減、不生不滅’

這五點是我解《道德經》的核心宗旨,認同就能讀懂《道德經》!

王陽明說:“天地間的氣機,本來沒有一刻中斷過。

但有了一個主宰

,所以就能不先不後,不急不緩,即使萬事萬物千變萬化,

但是主宰是常定的,是一成不變的,人有了這個主宰的才能生

如果主宰‘定’時,如同天地執行一樣永無停息,即使酬酢萬變,日理萬機,也能從容自在

,也就是所謂的‘天君泰然,百體從令’,若沒有這個常定的主宰,便只有氣在四處奔流,怎麼會不忙呢?”

天地的主宰就是‘道’

,而這個

‘道’是活潑潑的,

所以一刻也沒有停息

雖然‘道’處在定中,但天地之氣不斷在運作,才能生養萬物。《中庸》裡有“鳶飛戾天,魚躍於淵”,也是在形容

‘道’是活潑潑的

天行健,說的正是天地間的氣機運作,一刻也未曾停息。雖然在動,但其

背後有一個如如不動的主宰

,正因為有了這個主宰,天地才不會亂動,才是

天行健

,健康有序的在動。

對應在人的身體上則是‘

君子以自強不息

’,這也需要有個常定的主宰

否則氣機亂串,就不是自強,而是自毀,疾病也由氣機紊亂而生。所以有很多疾病,調整好氣機也就好了。

而人身上的主宰則是心

,所以

佛法即心法

儒家講‘心即理’,道家講‘大道自在人心’

。孟子說的:“必有事焉”,也是在形容心之本體是活潑潑的,說的是心遇事後隨感而發的天理,

天理就是道

,所以

道自在人心

這五點是我解《道德經》的核心宗旨,認同就能讀懂《道德經》!

心的本體,原本就沒有動靜之分。心是如如不動的‘定’,若氣動,就會變為私慾。只要遵循理,即使酬酢萬變,心也未曾動。如果依從私慾,即使死心無念也未必是靜。這就是“

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所以王陽明才說:“

若無主宰,便只是這氣奔放,如何不忙?

所以氣機一動就是私慾,私慾能遮蔽心體。心之主宰被遮蔽了,氣機就會妄動,人就容易因氣機紊亂而生病,所以有人的打坐治病,就是為了調心,讓心回到定的狀態。

天地亦是如此,天地的主宰‘理’,無法被遮蔽,所以天地的氣機能正常執行,才有‘天行健’。

有事時感通而發的念頭,固然可以說是動,但是,其背後寂然不動的心並未增加什麼;

無事時感覺心寂然無念,固然可以說是靜,但是,其心感而遂通者並未減少什麼。這就是“動而無動,靜而無靜”,也就是說

心之本體‘不增不減’、‘不生不滅’,處於如如不動的定中

03

這五點是我解《道德經》的核心宗旨,認同就能讀懂《道德經》!

三、天人合一

道家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人與天地都有一個主宰即是‘道’

,為什麼這麼說呢?

儒家說‘心即理’,所以

人的主宰‘心’

,和

天地的主宰‘理’

,是一個東西,是一個本源。所以就有了‘

天人合一、心物一體、萬物一體’

的說法。

‘天人合一’不是讓我們先看到天理是什麼樣,然後再去與它相符合,這樣就是向外求了,向外求天理,是求不到的,即使求到的理也是支離破碎。

‘天人合一’是告訴我們,

‘天’本來就與‘人’是合一的

,因為“人人心中本就有一個聖人”,所以才有‘

心即理

’,在心上求理,這是向內求,才能求到萬事萬物的理。之所以

感覺沒有天人合一,是因為被自己的私慾隔斷了心,自然就見不到理

但人如果無法開悟,無法明心見性,看不到性,就是看不到真心,自然無法見到天地間的理,所以無法與天地同。而只有聖人、佛陀這些開悟之人,才能真正做到

天人合一

這五點是我解《道德經》的核心宗旨,認同就能讀懂《道德經》!

人人心中本就有一個聖人,人人心中皆有佛性

,所以我們普通人偶爾也能行聖人之事,偶爾也能做到天人合一,但無法時刻做到,總感覺自己與萬物有你我的分別,因為有一個我執的私慾存在,而聖人則是無私的,所以聖人是萬物一體。

有的人雖然不是聖人,但也能夠經常做到天人合一,因為這類人天生根器就比較好,他們心中的私慾很少,所以有人說這類人註定成功,有成功基因。

東方哲學是天人合一

,心物一體,到最後沒有主體和客體,

我即一切,一切即我

,不過這是開悟的狀態,常人感受不到。所以有對立分別的主客之別,有人我之別,就不可能做到‘天人合一’。

所以佛家觀心到最後‘

能所雙亡

’才能開悟。‘

能’是主體、是我,‘所’是客體、是人

,也就是消除這種對立分別的人我之別,然後才能與萬物渾然一體。

‘能’是我能觀察,‘所’是我所觀察的物件,也就是‘我執’和‘我所執’,但都有一個執著心,當執著心消除,就是‘能所雙亡’,就是‘無為’,就是悟道的層次了。

04

這五點是我解《道德經》的核心宗旨,認同就能讀懂《道德經》!

四、心即理、心即道,所以‘道即是天理’

人的主宰就是心,天的主宰是理

心即理。

這個‘理’在道家來說是‘道’,在佛家來說是‘佛’,都是講開悟後,

明心見性,見到的本源

所以就明白了

道即是天理

’,接下來在解《道德經》的時候,會經常提到天理,其實就是在講道。

05

這五點是我解《道德經》的核心宗旨,認同就能讀懂《道德經》!

五、‘中’即是道

老子在第五章的最後講到:“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守‘中’就是守‘道’,就是守天理。

如果說‘道’就是‘中’,很多人不理解,甚至反對。認為中庸就是牆頭草,這是大誤,這個觀點不糾正,將一輩子與道無緣。‘中’是沒有二元對立的情況,混沌一氣,所以無善無惡,不過不及,不偏不倚。正符合天地的特質,所以才是不增不減、不生不滅的道體。

我們都知道《中庸》裡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是“未發之中”,未發就是中

,而一旦發出來之後,就要用未發的那個‘中’來節制它,所以

‘發以中節’就是‘和’

所以呂祖說:到了用‘中’的地步就是‘和’了,因為“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這五點是我解《道德經》的核心宗旨,認同就能讀懂《道德經》!

就像太極圖,一陰一陽謂之道,

太極定的狀態是陰陽平衡,即是中,也是‘無極’,也有人說是混沌一氣。陰陽未分,因為未發,所以不分陰陽。

而太極動的時候,要麼是陰盛陽衰,要麼是陽盛陰衰。

道家的傳統武術太極拳,最核心的關鍵就是中定,楊氏太極拳的開創者楊露禪說:“

守住中定往開打

”。其背後的原理正是來自‘中即是道’,‘往開打’就是動靜、虛實變化,但背後一定要有一箇中定勁才行。

在中醫裡面,就是要把陰陽調整到平衡,也就是調整到中的狀態,有中這樣一個標準,所以出來了陽盛陰衰、陰盛陽衰,就‘以中節之’,按照中的狀態來調整,使得陰陽平衡。

古人常說“

不知易不可為醫

”,就是說不懂《易經》就做不好中醫,《易經》是群經之首,講的都是“

中正之道

”,也因此才有了中醫的陰陽平衡。

王陽明曰:“至善者,心之本體。本體上才過當些子,便是惡了。不是有一個善,卻又有一個惡來相對也。故善惡只是一物。善惡皆天理。謂之惡者,本非惡,但於

本性上過與不及

之間耳。”。

這裡的至善就是‘中’,本性上過與不及,就是惡,也就是失去了‘中’才是惡。而善惡皆是天理,所以‘中’是無善無惡的至善,保持‘中’就是至善,失去了中,就分出了對立分別的善與惡。

這五點是我解《道德經》的核心宗旨,認同就能讀懂《道德經》!

總結:

以上五點是我解《道德經》的核心宗旨,這些核心宗旨貫穿了整篇《道德經》。如果不認同,就無法看懂我說解的道德經,那麼也就可以不用看了。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觀點和認知,不強求得到所有人的認同,否則就變成了妄念執著。不認同的人可以評論區留下你的觀點,任何觀點本沒有善惡對錯,所以留言時的語言請稍微善意一下,這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修行。

如果認同我所講的核心觀點,就可以關注我,這裡會每天更新一篇《道德經》,將更加深入的講解《道德經》裡的智慧,歡迎大家一起交流學習國學智慧。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