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碑文化的絕妙之處

由 凡人說文化 發表于 人文2022-06-16
簡介明13陵前,也多無字碑,據說朱元璋生前曾批評說,皇陵碑記皆儒臣粉飾之文,恐不足為後世子孫戒,於是明代儒臣不敢再轉帝陵碑文,結果只好由活著的皇帝來寫,但明十三陵中前七陵,直到嘉靖15年(公元1536年)才正式立碑,而貪酒好色的嘉靖皇帝,也不願

絕妙之處的近義詞是什麼

碑最早起源於先秦時代。那時的碑有三種,但都沒有文字,一種叫公碑,是立在宮苑中測定日影以確定時間;第二種是廟碑,立在廟院中,栓祭祀用的牲畜,等待屠宰;第三種是豐碑,立在墓穴旁邊,上面鑿孔作為官槨下葬時牽引用的石柱。等到葬禮結束豐碑就留在原地,後人為了追念死者,往往隨手刻寫文字,逐漸成為紀念性的石碑。

碑文化的絕妙之處

在陝西秦公一號大墓的發掘過程中,就有發現了這種用於下葬棺槨的豐碑,據考證西漢時已經有人單獨豎立這種紀念性的碑墓,到東漢時已形成一種風氣,凡是達官顯貴子孫,便於墓前立碑刻字而立於廟中,碑的製作也越來越精細和考究,富貴之家不惜以重金求大文豪,大書法家為之撰文書字。因此現存的唐代碑文非常豐富,成為一種珍貴史料和書法藝術遺存。

碑文化的絕妙之處

古代的碑,分長方形和上圓下方兩種,前者稱之為碑,後者稱之為碣,所以合稱為碑碣。隋唐時,朝廷規定五品以上官員立碑,並用鱧首龜蚨作為背的裝飾,其他人不能用這樣的碑碣。明代把龜蚨的頭造得很大,突出了它的負重能力,使碑的整體結構更為協調,至於龜趺,本不是龜,古時稱為霸下。相傳為龍的九子之一,力大無窮,喜歡負重,於是領了這份差事。

碑文化的絕妙之處

全國現存碑很多,難以勝記,為人們所熟知的有陝西省西安碑林,山東省孔廟碑林,這兩個地方的碑是古碑薈萃之地。而現存最大的墓碑,是江蘇省蘇州市城外靈巖山的韓世忠墓碑,高達三丈,碑文13000多字,是全國之冠,明成祖朱隸繼位以後,為了頌揚朱元璋功績,在南京市城外陽山鑿石成碑,高60米。因無法運至朱元璋墓前而在山中沉睡至今,稱為陽山碑材。

碑文化的絕妙之處

古代某些帝王還喜歡在自己的碑林前立無字碑,比如武則天,自認為功德無量,題字碑文無可盡數,有的說是他認為功過是非由後人評論,不應自己立字。究竟如何,難以定論。

碑文化的絕妙之處

明13陵前,也多無字碑,據說朱元璋生前曾批評說,皇陵碑記皆儒臣粉飾之文,恐不足為後世子孫戒,於是明代儒臣不敢再轉帝陵碑文,結果只好由活著的皇帝來寫,但明十三陵中前七陵,直到嘉靖15年(公元1536年)才正式立碑,而貪酒好色的嘉靖皇帝,也不願寫這麼多碑文,後來的幾位皇帝見祖宗碑上無字,也只好立空碑。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