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常考的中國歷史上的文學名人群體

由 吉林中公事業編資訊 發表于 人文2022-05-26
簡介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學成就

文學名流什麼意思

關於中國文學常識的考題頻頻見於各類招考類考卷中,在學習的過程中要重點把握其中一些重要的線索和重要的文學群體,透過這些文學群體的學習,一方面可以達到應對針對性考題的目的;同時,透過這些整合知識點的學習,可以進一步拓展中國古代文學學習範圍和學習內容,達到遊刃有餘的應對考試的目的。本文主要梳理了中國歷史上的幾個重要文學名人群體,希望透過梳理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幫助大家更好地複習和備考。

1。“三曹”

“三曹”指漢魏間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他們不僅在政治上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而且在文學方面也對當時的文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後人合稱之為“三曹”。曹操是建安時期傑出的文學家,開創了建安文學的新風氣。曹丕擅長詩文及辭賦,代表作《燕歌行》全詩均用七言,句句押韻,在中國七言詩的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曹植是第一個大力創作五言詩的文人,把文人五言詩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他的散文和辭賦也表現出了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最著名的就是《洛神賦》。

2。“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196-220年)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學成就。“七子”之中,除了孔融與曹操政見不合遭到殺害外,其餘六人雖然各自經歷不同,但都親力漢末離亂之苦,後來投奔曹操,地位發生變化,獲得了安定、富貴的生活。他們多視曹操為知己,想依賴他幹一番事業。故而他們的詩與曹氏父子有許多共同之處。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鄴城,又稱“鄴中七子”。他們對詩、賦和散文的發展,都曾作出過貢獻,他們與“三曹”往往被視為漢末三國時期文學成就的代表。

常考的中國歷史上的文學名人群體

3。“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他們經常在竹林裡攜手共遊,開懷暢飲,高談闊論,所以被人們稱為“竹林七賢”。他們所處的時代,社會動盪不安,司馬氏和曹氏爭奪政權的鬥爭異常激烈,民不聊生。不僅才華得不到施展,而且時時擔憂性命安全,因此崇尚老莊哲學,從虛無縹緲的神仙境界中去尋找精神寄託,用清談、飲酒、佯狂等方式來排遣苦悶的心情。在文學上,竹林七賢的作品基本上繼承了建安文學的精神,但由於當時的血腥統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採用比興、象徵、神話等手法,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4。初唐四傑

初唐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他們都是審小而前大,年少而才高的詩人,在初唐詩壇的地位很重要。“初唐四傑”是唐朝文學史上四顆耀眼的星星。他們無一例外都 是文學天才,但卻命途多舛。王勃少有才氣,但是人生充滿挫折,仕途上始終不得意,後在渡男孩子時,不幸溺水而亡,年僅27歲。楊炯懷才不遇,心中鬱悶,政治上失意的他,剛過不惑之年即死於任上。盧照鄰則是被病痛折磨,最終選擇了自殺;駱賓王人生坎坷,曾寫下《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討伐武則天,後在徐敬業兵敗後自殺。

5。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又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中國唐代柳宗元、韓愈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其中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蘇軾、蘇轍、蘇洵)等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韓愈和柳宗元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們先後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詩文發展的陳舊面貌煥然一新。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