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非遺進校園|當木偶戲走進校園,非遺之花在孩子心間綻放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人文2022-03-29
簡介”普及中求創新、謀傳承在把木偶戲引入校園的過程中,學校面臨木偶太重學生舞不動、木偶成本高以及不適合群體表演等問題,改良木偶,創新木偶戲動作、劇目等成為木偶戲老師們的共同選擇

杖頭木偶什麼意思

編者按: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推動“非遺進校園”工作,中國青年網開展了“多彩非遺 相伴成長”2018全國“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徵集宣傳活動並推舉出十大優秀案例。今天中國青年網帶大家走進“貴州省石阡縣石阡木偶戲進校園實踐案例”。

非遺進校園|當木偶戲走進校園,非遺之花在孩子心間綻放

貴州省石阡縣花橋鎮小學的學生在大課間進行木偶戲表演。

“非惟兒童竟嗤笑,更被傀儡旁揶揄。方坐皋比開講肆,忽看傀儡至優場。”南宋詞人劉克莊描繪的木偶戲表演盛況如今已難得一見,但在貴州省石阡縣花橋鎮,孩子們手持木偶杖頭,伴隨著《木偶戲》音樂,在大課間表演木偶戲成為校園一景。

“扮相俊美穆桂英,誰是木偶誰是人?一顰一笑一揮鞭,真亦假來假亂真。”孩子們左手執木偶頭上棒,控制木偶五官以及點頭、回首、彎腰、轉身等動作,右手執系在木偶兩手的木杆,配合頭部操縱其四肢動作。一個個衣冠整齊、服飾鮮豔的木偶在學生們手中翻滾撲打,騰雲駕霧。

石阡木偶戲歷經百年滄桑,有過萬人空巷的高潮,也有過無人問津的低谷。隨著非遺進校園工作的開展,石阡木偶戲在孩子們的演繹中重新煥發出生機。

木偶戲遇上校園,是古老藝術和年輕思維的完美邂逅

木偶戲,起於漢,興於唐宋,是我國最為古老的劇種之一。石阡木偶戲屬於杖頭木偶,其遠祖可追溯到漢魏時的“刻木人像”的“傀儡”,是宋元時期杖頭傀儡在貴州民間的唯一遺存。據口傳資料,大約在200年前,木偶戲從湖南辰溪流傳到石阡縣,在花橋鎮紮根演變,至今已有八代傳人。2006年木偶戲(石阡木偶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遺進校園|當木偶戲走進校園,非遺之花在孩子心間綻放

石阡木偶戲國家級傳承人付正華帶領徒弟搭建舞臺。

石阡木偶戲是農耕時代的產物,它適應“自給自足”的文化生態環境,具有濃厚的時代性和地域性。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生活方式與審美趣味逐漸改變,石阡木偶戲漸漸失去了生存的文化土壤和空間,出現“ 無人表演” 和“ 不看錶演”等窘境。

為保護傳承石阡木偶戲,石阡縣文體廣電新聞出版旅遊局提出“政府引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的保護原則,出臺《石阡縣民間文化保護工作實施方案》,積極引導石阡木偶戲走進學校,開始了校園推廣普及之路。

非遺進校園|當木偶戲走進校園,非遺之花在孩子心間綻放

石阡縣民族中學木偶戲傳承班的黑板報。

石阡縣民族中學是石阡木偶戲走進的第一所學校。從2006起,學校就把石阡木偶戲作為特色教育改革內容和素質教育重要舉措列入專門課程。目前,學校在高二年級開設有兩個木偶戲傳承班,並將每週一節的木偶戲課程納入傳承班正常教學計劃。

在石阡縣花橋鎮小學,學校把木偶戲引入興趣活動課、大課間操,透過木偶戲展示、教學等方式,讓學生與木偶戲親密接觸。

多措並舉,普及路徑不斷擴寬

非遺進校園|當木偶戲走進校園,非遺之花在孩子心間綻放

石阡木偶戲國家級傳承人付正華在民族中學授課後留念。

引名師,組建專業師資團隊。石阡木偶戲多在家族之間透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將木偶戲引進校園,如何才能教給孩子原汁原味的木偶戲?在縣文化館的協調下,2006年,民族中學邀請到石阡木偶戲泰洪班第七代傳人付家三兄弟坐班授課。學校從音樂、美術、計算機學科中抽調10名教師組成學習小組,跟隨付家師傅學習唱腔、戲文、表演。兩年後,學校老師將石阡木偶戲的曲目、戲詞、表演牢記於心,民族中學組建了一支素質過硬的木偶戲傳承隊伍。學校教師劉超和孫洪祥就是在那時開始學習木偶戲,並分別成長為石阡木偶戲省級傳承人、市級傳承人。

非遺進校園|當木偶戲走進校園,非遺之花在孩子心間綻放

晚自習後,孫洪祥在給木偶戲興趣社團同學上課。

教材+課堂+社團,多維開展木偶戲普及工作。民族中學系統性地制定教學工作計劃。同時專門成立木偶戲教研組,負責收集流傳在民間的劇目,編撰成冊作為學校木偶戲課程的教學用書。

非遺進校園|當木偶戲走進校園,非遺之花在孩子心間綻放

孫洪祥在木偶戲課堂授課。

孫洪祥作為民族中學木偶戲傳承班的班主任,每週會在木偶戲課堂教授石阡木偶戲歷史起源、唱詞等知識。在唱腔教學方面,學校也會有音樂老師輔助教學。除了傳承班,學校還專門成立了木偶戲社團,孫洪祥介紹:“班裡對木偶戲感興趣的同學會加入學校的木偶戲興趣社團,利用課餘時間進行排練。學校的一些晚會和運動會都會進行木偶戲節目表演展示。”透過傳承班授課結合社團表演展示的方式,民族中學有條不紊地推進木偶戲進校園的工作。

在民族中學的木偶戲排練室,牆上掛著生、旦、淨、醜形色各異的木偶。其中武旦形象光彩照人,或明盔亮甲,長髯掛麵,背插“飛虎旗”,氣度不凡。孫洪祥說:“杖頭木偶戲擅長表演歷史劇、武打戲,木偶動作瀟灑利落,格鬥動作精湛,這樣的表演學生們喜歡學,觀眾也愛看。”

課題研究+公益講座,挖深度,拓廣度。孫洪祥從2018年開始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偶戲在高中校園傳承》的課題研究,學校組織一批對木偶戲傳承感興趣的教師團隊參與其中,旨在找到更多更好路徑推進木偶戲在高中校園的傳承與普及。

同時,為擴寬木偶戲普及廣度,孫洪祥會定期帶著學生到周邊中小學校開展公益講座並進行表演。在給石阡縣龍硐小學學生做講座時,孫洪祥從石阡木偶戲起源講起,結合木偶的人物形象,深入淺出地講述石阡木偶戲的演變過程。孫洪祥說:“這些小學生對色彩豔麗、形態各異的木偶很感興趣,都專心致志地聽講。我帶著同學們進行木偶戲表演時,他們更是目不轉睛地盯著看。”

非遺進校園|當木偶戲走進校園,非遺之花在孩子心間綻放

花橋小學學生課間表演石阡木偶戲。

融入課間操,創新木偶戲展演方式。木偶戲版課間操,你見過嗎?在花橋小學,木偶興趣班的28名學生手持色彩亮麗的木偶站在隊伍當中,隨著音樂旋律或彎腰低頭或弓步翻轉,一個個木偶在孩子們手中彷彿被啟用。在探訪時,花橋小學校長楊芳勝介紹:“從2017年開始,學校將木偶戲引進校園,成立專項領導小組,申請專項資金製作木偶。從4至6年級中挑選對木偶戲感興趣的同學組建木偶戲興趣班,聘請石阡木偶戲傳承人來學校教授學生木偶戲的操作手法。”在楊芳勝帶領下,花橋小學彭可禹、張元超、蔣華三位老師加入到木偶戲的教學研究中來,積極探索石阡木偶戲校園普及新路徑。

花橋小學大課間文化是學校的一項亮點工程,大課間操分為:愛國篇、踐行篇、傳承篇和感恩篇,其中傳承篇內容就是石阡木偶戲操練展示。楊芳勝說:“我們透過日常的教學授課讓學生掌握木偶戲的操作,並將展演的舞臺搬到大課間上,這樣既能普及、推廣優秀民族文化,又能陶冶師生們的情操。”

非遺進校園|當木偶戲走進校園,非遺之花在孩子心間綻放

花橋小學六年級學生封莎莎進行木偶戲動作講解。

六年級學生封莎莎對木偶戲非常感興趣,她說:“表演木偶戲,要手、心、眼配合到位,這樣才能把手上的木偶操作得活靈活現。把木偶戲融入到大課間裡,同學們都感覺到很有意思、很好玩,都願意認真地學。”

普及中求創新、謀傳承

在把木偶戲引入校園的過程中,學校面臨木偶太重學生舞不動、木偶成本高以及不適合群體表演等問題,改良木偶,創新木偶戲動作、劇目等成為木偶戲老師們的共同選擇。

花橋小學教師彭可禹說:“木偶的頭、身、手杖三部分全部由實木製作。一個木偶包括‘頭子’、杖頭、戲服、裝飾,總重量也要7、8斤,瘦弱一點的學生根本舞不動。”民族中學孫洪祥則擔心木偶“太貴”。他說:“每一個木偶的‘頭子’、戲服、仗頭都是特製的,極為精緻考究。模子要實木製作,戲服要選用絲綢,戲服上的圖案要採用刺繡工藝。”他擔心日常排練會導致木偶磨損破舊,增加成本。

非遺進校園|當木偶戲走進校園,非遺之花在孩子心間綻放

孫洪祥指導學生操作木偶。

怎樣給傳統木偶減重?如何既保障木偶教學又不至於損壞木偶?這些都指向一個辦法:改良木偶。孫洪祥將實木杖頭變成泡沫模具,給泡沫木偶戴上打印製作的“面具”,戲服用更廉價的布料代替,這樣一個簡便、低成本的木偶就製作完成。孫洪祥說:“我們平常練習就用這種簡易木偶,在一些重要表演時刻才會用上傳統的木偶。”

傳統木偶戲往往是臺上幾個角色互動,不適合群體表演展示。彭可禹計劃進一步改良木偶戲動作,將木偶戲與花橋小學大課間操充分融合,既保留木偶戲的美感又可以起到強身健體的效果。孫洪祥將目光聚焦在木偶戲劇目創新上。他說:“一些傳統木偶戲劇目已經不符合當下審美,我們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取傳統木偶戲精華,創新一批反映學生生活的新劇目。”

石阡木偶戲穿越千年緩緩而來,在校園中綻放出別樣風采,傳播普及之路越走越寬。石阡縣文化館副館長饒莉表示,進校園只是石阡木偶戲普及傳承的第一步,接下來會加快數字化記錄的腳步,把老一輩傳承人的表演風采透過影像方式記錄,同時加快“非遺+旅遊”步伐,讓每一位來石阡的遊客喝著石阡苔茶,欣賞石阡木偶戲。

作者:“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徵集宣傳活動專案組

原標題:《非遺進校園|當木偶戲走進校園,非遺之花在孩子心間綻放》

推薦文章